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133)

作品数:22 被引量:76H指数:6
相关作者:史桂芳韩长青崔丕滕帅耿志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9篇政治法律
  • 4篇军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冷战
  • 2篇东亚新秩序
  • 2篇战争
  • 2篇政权
  • 2篇世界大战
  • 2篇谈判
  • 2篇重新武装
  • 2篇报国
  • 1篇大战
  • 1篇导弹危机
  • 1篇邓小平
  • 1篇地区安全机制
  • 1篇第二次柏林危...
  • 1篇第一次世界大...
  • 1篇东盟地区论坛
  • 1篇杜鲁门
  • 1篇杜鲁门政府
  • 1篇新闻
  • 1篇学术界
  • 1篇一超多强

机构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6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中南民族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外交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湖南文理学院
  • 1篇上海第二工业...

作者

  • 4篇史桂芳
  • 3篇崔丕
  • 3篇韩长青
  • 3篇滕帅
  • 2篇鞠维伟
  • 2篇耿志
  • 1篇徐蓝
  • 1篇聂文娟
  • 1篇姚百慧
  • 1篇张华
  • 1篇刘东明
  • 1篇吴文成

传媒

  • 5篇历史教学(下...
  • 3篇世界历史
  • 2篇军事历史研究
  • 2篇外交评论(外...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历史档案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历史研究
  • 1篇北京党史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武陵学刊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朝日新闻》对卢沟桥事变的报道看媒体与战争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图谋灭亡中国的产物。事变引发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朝日新闻》作为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在事变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以"号外"的形式刊登了消息。从卢沟桥事变到日军攻陷北平,《朝日新闻》在重要版面报道事变的进展,并断定事变的责任在中国方面,以煽动性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关注。《朝日新闻》还大量刊登国民"赤诚报国"捐款、慰问伤员等消息,发起"军用机捐款运动",从精神和物质层面支持战争,煽动国内的战争情绪。本文以卢沟桥事变到北平沦陷近一个月的《朝日新闻》专题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朝日新闻》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报道,阐释媒体与战争的关系,从新的视角探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持续八年的原因,拓展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
史桂芳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朝日新闻》
从欧洲防务共同体到北约——英国与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
2016年
1950年,西方国家开始考虑重新武装联邦德国,使之参与对抗苏联、防卫欧洲的任务。法国提出了普利文计划,希望建立有军事一体化性质的欧洲防务共同体。英国对此并不积极,更希望在北约的框架下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努力失败之后,英国积极促成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不仅实现了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也使其正式加入西方阵营之中,对欧洲冷战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鞠维伟
关键词:北约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东亚协同体论”被引量:5
2015年
昭和研究会是日本前首相近卫文麿的智囊团,为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著名的知识分子国策团体,集中了日本当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精英"。卢沟桥事变后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进入长期化阶段后,昭和研究会认为日本要维护并扩张在中国的"特殊利益",就要瓦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将中国对日抗战引向"合作",提出"东亚协同体论"。该理论以东西方种族、历史、文化差异为前提,以中日共同反抗西方列强压迫、实现东亚和平为旗号,试图通过所谓的中日"经济合作"与"文化提携",实现两国间的"亲善"、"共荣",共同承担"建设东亚新秩序"的责任,实现日本武力侵略达不到的目的。"东亚协同体论"发展了近代以来日本的亚洲主义理论,为野蛮的侵略战争披上"文化"、"文明"外衣,比赤裸裸的武装侵略更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史桂芳
关键词:民族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对外扩张与东亚格局之变动——以华盛顿体系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6
2012年
日本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视为"大正天佑",借对德宣战之机,迅速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并企图在巴黎和会上得到"法理"上的认可,巩固在华"特殊权益"。由于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日本未能得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在远东的竞争加剧。1921年在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形成了主导远东国际关系的华盛顿体系。日本一方面在华盛顿体系的框架下,在与列强的"协调"中求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不断寻找机会突破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从而建立由日本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实现对外扩张的梦想。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告别华盛顿体系,开始实施建立所谓的东亚新秩序。
史桂芳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华盛顿体系东亚新秩序
美日学术界关于冷战时期琉球群岛问题研究的演进(下)
2017年
美日两国学者关于冷战时期琉球群岛问题的研究范式和研究重心是:琉球群岛施政权与日本相分离——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的政治外交和安全保障条件之形成——美国政府向日本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美日两国学者多利用决策过程分析方法、政治外交史研究方法、在多边国家关系中考察美日关系的方法,梳理阐释冷战时期琉球群岛问题变化的趋势及其动因。从美日两国学者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美日两国政府解密档案中的新史料来看,仍有诸多重要的课题值得继续探索。特别是关于日本政府的媾和对策问题、美日财政补偿秘密谅解问题、美日关于钓鱼岛归属问题的政策、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军事基地的多种秘密谅解问题、美日关于美国在琉球群岛民航权益的秘密谅解与台湾当局被迫放弃在琉球群岛的航线权问题、美日两国政府应对本国国会审议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协定的对策问题。
崔丕崔修竹
关键词:冷战琉球群岛
杜鲁门政府与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统治的重建(1945—1949)被引量:3
2012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到1949年,美国的杜鲁门政府一面宣称在印度支那问题上保持中立,另一面却大力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长期以来,由于材料有限,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未能深入探讨。近年来,随着相关重要材料的解密和网络化,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了可能。资料显示,罗斯福政府曾提出印度支那战后脱离法国、置于国际托管之下的主张。但出于战后确保欧洲、抗衡苏联以及建立世界霸权的需要,继任的杜鲁门政府却正式承认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主权,并在军事和财政上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为法军重返印度支那提供了船只和车辆,准许法国人无代价地使用剩余租借物资,敦促中国国民党受降部队从印度支那撤军。此外,美国政府还支持法国采取"以越制越"的手段,策划"保大方案",扶植保大傀儡政权,以抵消越盟的影响,促使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合法化。这些做法给法国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提供了方便。了解这一时期杜鲁门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有助于加深理解印度支那战争背后的大国因素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刘东明
关键词:杜鲁门政府殖民统治法美关系
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与古巴导弹危机
2012年
英国是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之后积极支持美国的重要盟国之一。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在危机伊始就主张并建议美国迅速占领古巴。但随着危机形势的发展,出于维护英美特殊关系、避免世界大战爆发和提升英国国际地位的考虑,麦克米伦转而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解决危机。麦克米伦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其第二次柏林危机缓和政策的延续,它不仅对缓和美苏之间的危机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对英国欧洲政策的制定以及60年代中后期国际局势的缓和起到了重要影响。
滕帅
关键词:麦克米伦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谈判
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1959—1969)被引量:8
2013年
本文依据近年来美日两国政府的解密档案,探讨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20世纪60年代,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进程引起美日两国的高度关注。美日两国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进程认识的根本特点,是低估中国的核科学技术水平和中国拥有核武器在军事战略领域的意义,强调中国研制核武器对亚洲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治心理影响。在美日两国谋划遏制中国政策的过程中,美国放弃了在日本本土部署核武器、摧毁中国核设施、美苏联合清除中国核能力、向日本转让核武器等种种构想,转而承诺向日本提供核保护和宇宙空间技术援助。日本政府则自觉选择了依赖美国核保护和美日宇宙空间技术合作的战略方针,同中国进行对抗与竞争。这种态势乃是美日关系和亚洲冷战进程中出现的新特征。
崔丕
关键词:核武器
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被引量:7
2013年
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是影响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因素。这些事件无不集中反映了大国和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历史时段的国际格局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变化的基本形态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冷战,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但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以"一超多强"的态势继续发展。
徐蓝
关键词:一超多强
戴高乐、艾森豪威尔与美英法三边会谈(1958—1960)被引量:2
2013年
1958—1960年,围绕戴高乐1958年9月的备忘录,美英法三国进行了多次大使级和外长级的三边会谈,甚至提议创立'伦敦秘密小组'并进行三国首脑会晤。戴高乐的过分要求和美国对霸权与核心利益的维护,使三边会谈成效不大。该三边会谈本身表明了美法关系存在着某种韧性,两国都试图用对话与合作的方式在联盟内解决矛盾。三边会谈及其所反映的美法关系'斗而不破'的特点,说明战后初期形成的两极格局已逐渐不符合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国际力量分布,但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局面仍制约着法美矛盾发展的限度。
姚百慧
关键词:艾森豪威尔美法关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