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621)
- 作品数:18 被引量:67H指数:5
- 相关作者:杨官娥牛红军李建文张肇铭张忠鹏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医科大学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 HPLC法测定光合细菌菌液中辅酶Q_(10)的含量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光合细菌菌液中辅酶Q10的含量。方法样品经4500 r/min离心15 min后弃去上清液,残渣用丙酮超声萃取三次,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00 mm×4.6 mm,i.d.5μm),流动相为甲醇∶无水乙醇(30∶70),检测波长为275 nm,柱温25℃。结果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4%,RSD为0.51%(n=6),线性范围为60-140μg/ml(r=0.9992,n=5)。结论该法快速、简便、灵敏、准确,适合于光合细菌菌液中辅酶Q10的含量测定。
- 秦娟韩静杨官娥张肇铭
- 关键词:光合细菌辅酶Q10高效液相色谱法
- 两种光合细菌生物转化槲寄生培养液菌体中几种同工酶的变化被引量:4
- 2011年
-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两种光合细菌的生物转化槲寄生培养液中菌体的蛋白质和几种同工酶进行研究,并以纯光合细菌培养液中菌体作对照。结果表明,光合细菌生物转化槲寄生过程中,两种光合细菌的蛋白质、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均发生改变,某些蛋白质、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合成受到抑制,并有新的蛋白质、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生成;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未明显改变。由此可见,槲寄生能诱导光合细菌合成新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诱导酶可能参与了槲寄生的生物转化。为光合细菌生物转化槲寄生转化机理的研究及槲寄生在抗肿瘤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 牛红军李建文张栋王芃杨官娥
- 关键词:光合细菌生物转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同工酶
- 球形红细菌生物转化槲寄生培养液石油醚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球形红细菌生物转化槲寄生培养液石油醚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及鉴定。方法通过溶剂萃取和柱层析分离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鉴别和光谱分析对单体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4个化合物,分别为古柯二醇、β-乙酰香树脂醇、β-谷甾醇及β-胡萝卜苷。结论4个化合物中β-乙酰香树脂醇、β-谷甾醇及β-胡萝卜苷已从槲寄生中分离得到,古柯二醇未见有槲寄生中分离得到的报道,推测可能为转化得新成分。
- 李利华张嫱许艳丽李华峰任宝杨官娥
- 关键词:球形红细菌槲寄生化学成分生物转化
- 丹参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考察丹参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常规培养基和丹参提取液,培养球形红细菌,考察球形红细菌的活菌数、生长曲线、脱氢酶活性及光合色素吸收光谱,研究丹参提取液对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培养基中添加丹参提取液后可使球形红细菌活菌数增加到之前的1.6倍,并缩短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延迟期,提前进入指数期及稳定期,可使球形红细菌脱氢酶活性提高到之前的6.6倍。低质量浓度丹参提取液基本不影响球形红细菌中光合色素的形成,高质量浓度时吸收均变低,且影响类胡萝卜素的形成,其红外光谱855 nm处红移至863 nm。结论培养基中添加丹参提取液可影响球形红细菌生长,缩短球形红细菌生长周期,提高球形红细菌的活力,高质量浓度时影响光合色素的形成。
- 张辉李建文宋艳红杨官娥
- 关键词:丹参光合细菌球形红细菌脱氢酶活性光合色素
- 光合细菌转化槲寄生作为抗肿瘤制剂中槲寄生乙醇提取浓度的选择
- 以荷Lewis肺癌小鼠为模型,以抑瘤率、免疫指标、抗氧化指标为标准确定光合细菌(PSB)转化槲寄生制剂中槲寄生乙醇提取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PSB转化槲寄生制剂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单纯的槲寄生制剂,其中以PSB转化槲寄生制剂Ⅱ...
- 杨官娥张肇铭曹养宪
- 关键词:槲寄生抗肿瘤
- 文献传递
- 槲寄生与光合细菌转化槲寄生培养液中总三萜类化合物与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建立测定槲寄生与光合细菌转化槲寄生培养液中总三萜类化合物与齐墩果酸含量的方法,并对各个样品的含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以5%香草醛冰醛酸溶液、高氯酸为显色系统,检测波长为548nm;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墩果酸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8%磷酸水溶液(86∶14),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为25℃。结果:测定总三萜类化合物时,齐墩果酸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2~12μg·mL-1(r=0.9953);测定齐墩果酸时,齐墩果酸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41~4.1μg·mL-1(r=0.9991)。槲寄生75%的乙醇提取物通过球形红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分别转化后,总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提高36.0%、14.7%,齐墩果酸的含量分别提高880.0%、260.0%。结论:2种光合细菌对槲寄生醇提物的转化均可以提高总三萜和齐墩果酸的含量,推测可能诱导了相关酶的生成。本试验可为光合细菌转化槲寄生化学成分及其转化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 李建文张忠鹏牛红军杨官娥
- 关键词:槲寄生光合细菌三萜类化合物齐墩果酸
- 蜥蜴及其伪品石龙子鉴别方法比较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比较蜥蜴Eremias argus Peters及其伪品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Gray)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Native-PAGE)对不同来源的10批蜥蜴药材和3批石龙子药材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不同来源蜥蜴药材及其伪品石龙子薄层色谱在相同位置出现相同颜色的斑点,不能对两者进行区分;SDS-PAGE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蜥蜴有3条共有谱带,其中1条是区别于石龙子的特征谱带,且3批石龙子样品在14.6 kDa处的蛋白条带染色程度明显高于蜥蜴;Native-PAGE结果显示,10批蜥蜴样品3条共有谱带中1条是区别于石龙子的特征谱带,3批石龙子样品7条共有谱带中有3条特征谱带,二者特征谱带位置差别很大,进行遗传距离聚类分析,SDS-PAGE法不能将蜥蜴和石龙子完全分开,Native-PAGE法可将2种药材聚为2类。结论 Native-PAGE法可作为中药蜥蜴与其伪品石龙子的快速鉴别方法。
- 景大山申鸽陈婕杨飞罗晋萍杨官娥
- 关键词:蜥蜴石龙子薄层色谱法
- 槲寄生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采用Diamonsil C18(2)色谱柱,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测定了15批不同产地的槲寄生样品,建立其指纹图谱共有模式;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聚类分析,建立槲寄生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以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基(1→2)-β-D-葡萄糖苷为参照物峰,确定18个共有峰,相似度>0.7,建立了槲寄生药材的指纹图谱,可用于不同产地槲寄生药材的指纹图谱测定和质量评价。
- 袁庆芳赵春梅张忠鹏杨官娥
- 关键词:槲寄生指纹图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 球形红细菌生物转化槲寄生中总三萜类化合物的测定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建立槲寄生及球形红细菌转化槲寄生培养液中总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各个样品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5%的香草醛-冰醋酸溶液和高氯酸为显色系统,535 nm波长处测定总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齐墩果酸在2~12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21.988C-0.072,r=0.989 5。75%的乙醇提取、半量常规培养基、游离球形红细菌培养,所得培养液(样品3)总三萜含量和槲寄生75%的乙醇提取液(样品1)相比增加141%。结论:经过球形红细菌转化可以增加槲寄生提取液中总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
- 侯晓峰郑庆红漆小梅杨官娥张肇铭
- 关键词:槲寄生光合细菌球形红细菌三萜类化合物
- 槲寄生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Ⅰ)(英文)被引量:3
- 2009年
- 从槲寄生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它们的结构为尼克酰胺(1),乙酰胺(2),齐墩果酸(3),β-香树脂醇乙酸酯(4)。其中,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槲寄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4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2和4对HO-8910人卵巢浆液性腺癌、SMMC7721人肝癌、T24人膀胱癌、HepG2人肝癌和SHG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没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则对这五种肿瘤细胞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陈柏年李建宽杨官娥李青山
- 关键词:槲寄生尼克酰胺齐墩果酸抗肿瘤MTT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