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省医药卫生科研计划课题(ZD02-22)

作品数:1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谢雪松范伟杰更多>>
相关机构:南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医药卫生科研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髂骨
  • 1篇骨移植
  • 1篇并发
  • 1篇并发症

机构

  • 1篇南华大学

作者

  • 1篇范伟杰
  • 1篇谢雪松

传媒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新型取骨器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洛阳铲"式新型取骨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8月-2009年10月行自体髂骨移植术并获随访112例,其中男71例,女41例;年龄11~71岁,中位年龄42岁。四肢粉碎性骨折45例,骨不连47例,良性骨肿瘤20例。采用新型取骨法(A组)32例、三面皮质取骨法(B组)29例、内板取骨法(C组)15例、外板取骨法(D组)23例、环钻双面皮质取骨法(E组)13例。各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4、7、60d和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术后周围神经损伤、骨折、血肿、腹疝、髂嵴凹陷、慢性疼痛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优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术后1年慢性疼痛及髂嵴凹陷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D、E组比较周围神经损伤、骨折、血肿、腹疝、髂嵴凹陷、慢性疼痛发生率及与B组比较周围神经损伤、骨折、血肿、腹疝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6项并发症总例数明显少于其余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取骨法是一种微创的取骨方法,具有切口长度短、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并发症少的特点。
范伟杰谢雪松
关键词:骨移植髂骨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