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00526)

作品数:15 被引量:103H指数:7
相关作者:陈祎招柯以铨姜晓丹付正浩邓心情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脑
  • 7篇血脑屏障
  • 7篇脑屏障
  • 6篇脑出血
  • 6篇出血
  • 5篇蛋白
  • 5篇细胞
  • 3篇血红
  • 3篇血红蛋白
  • 3篇意识障碍患者
  • 3篇诱发电位
  • 3篇颅脑
  • 3篇颅脑损伤
  • 3篇脑损伤
  • 3篇胶质
  • 3篇胶质瘤
  • 3篇红蛋白
  • 2篇血管
  • 2篇预后
  • 2篇神经胶质

机构

  • 16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京都大学附属...

作者

  • 13篇陈祎招
  • 10篇柯以铨
  • 6篇姜晓丹
  • 5篇付正浩
  • 5篇杨硕
  • 5篇邓心情
  • 4篇王向宇
  • 4篇徐如祥
  • 4篇王育胜
  • 4篇蒋伟平
  • 4篇李兵
  • 3篇胡昌辰
  • 2篇孙新林
  • 2篇张世忠
  • 2篇谢成金
  • 2篇丁锐
  • 2篇何雷
  • 2篇陈一招
  • 2篇杜谋选
  • 2篇冯亮

传媒

  • 13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脑屏障紧密连接在人脑胶质瘤中的变化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血脑屏障(BBB)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至2009年切除的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标本分为3组:正常脑组织组(n=6)、低级别胶质瘤组(n=11)与高级别胶质瘤组(n=10),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标本BBB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特征,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RT-PCR分别检测标本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Claudin-5 mRNA的表达. 结果 电镜结果 显示正常脑组织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连续条带状的紧密连接.细胞间未见裂隙.低级别胶质瘤中多数微血管内皮细胞间可见连续的紧密连接,未见明显窗口形成.高级别胶质瘤中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严重,内皮细胞间可见明显裂隙;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 显示正常脑组织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有大量Claudin-5表达.低级别胶质瘤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上Claudin-5表达略为下降,而高级别胶质瘤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无明显Clandin-5表达;RT-PCR结果 显示高级别胶质瘤Claudin-5 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脑组织和低级别胶质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胶质瘤细胞可以导致BBB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下降及BBB紧密连接结构的破坏,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这一分子元件的表达下降可能是紧密连接结构受到破坏的重要分子机制.
卢建侃陈祎招柯以铨徐如祥姜晓丹王育胜张发兵孙新林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血脑屏障CLAUDIN-5
脑创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表现与预后清醒的关系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Bl)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脑十听觉诱发电位(BAEP)表现与预后清醒的关系。方法 分析63例重型TBI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患者的BAEP表现,主要为BAEP中Ⅰ、Ⅲ、Ⅴ波各波峰潜伏期(PL),Ⅰ~Ⅲ、Ⅲ~Ⅴ波峰间潜伏期(LPL)及Ⅰ波与Ⅴ波波幅比。预后以TBI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为标准,分为清醒组与未清醇组,组间运用两独市样本t检验以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结果 本组患者清醒率为34.9%(22/63),BAEP指标异常焉夏为66.7%(42/63)。双侧Ⅰ、Ⅲ、Ⅴ波PL,Ⅰ~Ⅲ波、Ⅲ~Ⅴ波IPL及Ⅰ/Ⅴ波幅比均正常的21例中有16例清醒(清醒率为76.2%),双侧Ⅴ波PL异常的8例及双侧Ⅲ~Ⅴ波IPL异常的7例均未清醒.单侧Ⅴ波消失的2例未清醒。清醒组与未清醒组间比较发现双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Ⅴ波PL及Ⅲ~Ⅴ波IPL。结论 BAEP的Ⅴ波PL及Ⅲ~Ⅴ波IPL变化可客观、准确地反映脑损伤的程度及预测患者的预后。
谢成金周月玲陈燕伟包赟林鸿罗成义陈祎招王向宇
关键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外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预测的体感诱发电位分级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对重型颅脑外伤(TBI)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预测的分级标准。方法记录46例重度TBI后意识障碍超过1周患者的SEP表现,根据SEP中N20-P25是否存在及中枢传导时间(CCT)是否正常,将SEP分为3级:I级为双侧N20-P25都存在(Ia:双侧CCT正常且对称,Ib:双侧CCT正常,但不对称);Ⅱ级为一侧N20-P25存在.另一侧消失;Ⅱ级为双侧N20-P25都消失。预后以外伤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为标准。结果SEP分级与清醒的几率存在负相关关系(r=-0.591,P=0.000),分级越高,预后越差。结论SEP的分级可客观、准确地反映脑功能损伤程度和清醒的几率。
徐伟伟王向宇陈祎招
关键词:颅脑损伤体感诱发电位
完全神经内镜下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一种可以通过1cm小骨孔在直视下清除脑内血肿的手术技术被引量:20
2009年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极大的疾病。作为脑卒中高发国家,我国高血压脑出血年发病率高达50.6/10万~80.7/10万,位居我国老年人三大死亡原因之首。近年来,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和神经内镜技术的进步,如何降低手术创伤并提高手术疗效已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陈祎招徐如祥何雷赛力克王向宇柯以铨
关键词: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微侵袭神经外科
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与皮质神经元间突触的建立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与大脑皮质神经元共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后,与脑皮质神经元之间形成功能性突触的情况。方法无菌条件下取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用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获得GFP转基因小鼠BMSCs(GFP-GM-BMSCs),在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取第3代GFP-GM-BMSCs,种植到源于小鼠大脑的原代皮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培养介质为加有20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20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Neurobasal-A+2%B27),体外模拟建立细胞移植的共培养体系。共培养第10天,利用FM1-43荧光染料染色活动突触小泡的特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共培养的两种细胞之间形成的突触。结果与神经元共培养的GFP-GM-BMSCs在含有EGF、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中7d后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共培养10d后,FM1-43染色阳性的突触囊泡明显增加,主要位于神经元样细胞胞体、突起及其末端结构上。结论在体外模拟细胞移植共培养体系中,分化自GFP-GM-BMSCs的神经元样细胞能与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样连接。
周辉姜晓丹陈祎招杨丽法志强邹雨汐
关键词:突触骨髓基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
水通道蛋白1在人成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分布变化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人成血管母细胞瘤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变化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将自1980年至2005年我科收治的26例成血管母细胞瘤患者分为两组:实体肿瘤组与囊性肿瘤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QP1在成血管母细胞瘤的表达状况,RT-PCR方法分析成血管母细胞瘤AQP1 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AQP1在血管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的表达分布关系,运用Western blot杂交分析AQP1蛋白在成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AQP1在成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囊性成血管母细胞瘤中,AQP1的表达主要分布在肿瘤间质细胞膜上。在55.6%的实体成血管母细胞瘤中,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有AQP1的表达。仅44.4%的实体成血管母细胞瘤肿瘤间质细胞膜上有AQP1的表达。RT—PCR与Westem blot杂交分析均表明,成血管母细胞瘤中AO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且囊性成血管母细胞瘤中AQ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实体性成血管母细胞瘤。结论AQP1表达的异常可能参与了人成血管母细胞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AOP1表达、分布的异常可能是人成血管母细胞瘤中瘤囊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陈祎招何雷王育胜徐如祥柯以铨王向宇桥本信夫高桥润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1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变化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脑屏障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变化。方法将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脑出血组.再按时间因素将脑出血组分为出血后6h、24h、48h、72h、7d、14d6个亚组。采用脑内注入自体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HE染色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分布状况:定量RT—PCR检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occludin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水肿,在48h左右尤为明显,局部可见明显脑细胞坏死及炎细胞浸润。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紧密连接发生明显破坏,内皮细胞间出现裂隙。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呈强阳性表达。脑出血后6hoccludin的表达即开始下降,呈阳性表达;脑出血后24~72hoccludin的表达维持在较低水平,呈弱阳性表达。定量RT-PCR结果显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occludinmRNA相对含量明显降低,在6—72h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发生后,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下降,这可能是脑出血发生后血脑屏障破坏及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基础之一。
李兵陈祎招蒋伟平邓心情杨硕徐如祥
关键词:脑出血血脑屏障OCCLUDIN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中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变化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30)和脑肿瘤组(n=30),脑肿瘤组按常规方法制作C6脑胶质瘤模型,造模后第21天行MRI检查后,取正常脑组织、肿瘤中心、肿瘤边缘及肿瘤远隔部位(边缘外2mm以上1组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大鼠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分别检测脑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Claudin-5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C6肿瘤细胞接种21d后,MRI可见大鼠右脑形成肿瘤。在透射电镜下,正常脑组织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连续条带状的紧密连接,细胞间未见裂隙;在肿瘤中心组织,仅有22.23%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条带状紧密连接,其余内皮细胞间可见明显裂隙,部分内皮细胞间连接为缝隙连接;在肿瘤边缘组织中,有57.15%微血管内皮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其余内皮细胞间局部可见裂隙,部分内皮细胞问可见缝隙连接。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呈强阳性表达:肿瘤中心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表达呈阴性;肿瘤边缘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呈弱阳性表达。RT—PCR结果示肿瘤中心Claudin-5 mRNA表达较肿瘤边缘、肿瘤远隔部位、正常组脑组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俨均〈0.05)。结论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胶质瘤细胞可以导致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下降及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结构的破坏。
王育胜陈祎招柯以铨除如祥姜晓丹胡昌辰张洪钿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血脑屏障CLAUDIN-5
实验性脑出血后紧密连接蛋白JAM-1的分布与表达变化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JAM-1在脑出血后的分布与表达变化及其重要意义。方法12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16只)及脑出血组(112只,立体定向注射75μL自体血到右侧尾状核制作脑出血模型),并选择脑出血后6h、12h、24h、48h、3d、7d、14d为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6只)。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检测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血肿周围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JAM-1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在脑出血后24h、48h、3d、7d时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到脑出血后12h、24h、48h时血管上JAM-1表达减弱;3d时呈不连续表达,同时在粘附于血管腔表面的白细胞上表达;7d时可见血肿周围大量JAM-1阳性细胞;荧光双染进一步发现JAM-1表达在ED-1阳性的巨噬细胞上。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脑出血后12h、24h、48h JAM-1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时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紧密连接蛋白JAM-1的表达变化不仅参与血脑屏障的破坏,同时也参与了脑出血后炎症反应。
蒋伟平陈祎招李兵杨硕邓心情付正浩杜谋选唐艳萍柯以铨
关键词:脑出血血脑屏障炎症反应
脑出血后血红蛋白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Rho激酶Ⅱ及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红蛋白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Rho激酶Ⅱ及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18只)和血红蛋白组(72只),血红蛋白组再按不同取材时间点分为24h、48h、3d、7d4个亚组(每个时间点18只)。血红蛋白组采用脑内注入血红蛋白法制作脑出血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血脑屏障内皮细胞Rho激酶Ⅱ及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的蛋白表达,伊文思蓝浓度测定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laudin-5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血脑屏障内皮细胞Rho激酶Ⅱ及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表达较少,血红蛋白组血肿侧血脑屏障内皮细胞呈棕黄色及线条状表达;血红蛋白组48h、3d时血脑屏障内皮细胞Rho激酶Ⅱ及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平均吸光度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组各时间点脑内伊文思蓝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红蛋白组24h、48h及3d时claudin-5蛋白表达断续和减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组24h、48h、3d及7d时claudin.5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氏0.05)。结论脑出血后血红蛋白可以导致血脑屏障内皮细胞Rho激酶Ⅱ的表达增高,进而致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表达增加、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表达降低,其可能是导致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及脑水肿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邓心情陈祎招杨硕李兵蒋伟平付正浩姜晓丹
关键词:脑出血血红蛋白血脑屏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