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Z07)
- 作品数:4 被引量:74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建民吴昌荣侯晓莉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水富集及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被引量:10
- 2019年
- 依据钻井、测井、试采及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密井网与多因素地质建模、宏微观与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研究表明,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原始油气水的分布富集及注水开发动态的演变趋势始终具有显著的控制和影响效应,低幅度构造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指向也是油气相对富集的有利场所;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的控制效应主要取决于其构造幅度与构造规模;构造幅度、构造规模越大,构造部位越高,储集层特征参数、油气富集程度越高,开发效果越好,控制和影响的空间范围越大;含水率、油井产量总是围绕着低幅度构造的高低起伏而有序变化;注水开发动态响应与注采井所处的相对构造位置密切相关,注水总是优先向构造低洼处推进,再逐渐向构造高部位上移,水淹范围不断扩展;同时促使构造低洼部位的部分油气向构造高部位就近分配,形成新的油气富集,高部位油井的动态储量因此增加,产能持续保持稳定。
- 王建民张三杜伟李乐乔贞张俊段梦悦
-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低幅度构造
- 陕北东部地区长2+3油层组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被引量:23
- 2007年
- 通过地表露头与钻井剖面的观测分析综合研究,证实陕北东部地区长2+3油层组属于在泛滥平原下游发育的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沉积类型可划分出河道亚相与泛滥平原亚相等两个亚相以及河床滞留、河道砂坝、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等5个可识别的微相。河道砂坝为其沉积的主体。长3到长2期,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在平面展布和剖面组合上均表现出向三角洲相区持续推进和逐步超覆的特点。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在其平面相区内一般无明显的、限制性的河道表现,河道砂坝复合连片,形成大规模的砂坪或广泛分布的"叠覆泛砂体"沉积,泛滥平原发育区仅在局部有所残留;剖面组合上河道砂坝极为发育,复合迭加程度高,形成连续性和连通性良好的宽厚的复合河道砂坝砂体以及"砂包泥"的沉积组合。同时,远源砂质辫状河流的发育使得与其相邻的三角洲沉积具有了类似"辫状河三角洲"的性质和特点。
- 王建民吴昌荣
- 陕北志丹地区长_6—长_2油层组水退型三角洲沉积演化特征被引量:39
- 2008年
- 根据测井、录井资料,运用沉积学方法综合研究了陕北志丹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6—长2油层组沉积及演化特征。结论认为:长6—长2沉积期志丹地区为大型三角洲与大型湖泊沉积体系进退发育之地,形成了区内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与广泛分布的众多含油层系。在近南北向剖面上,长6—长2沉积组合自下而上、由北向南显示出三角洲不断向湖超覆,形成向上变粗的水退型沉积序列;沉积相带自北向南不断向湖中心推移,三角洲前缘大面积展布并多期次叠合,形成区内的沉积主体。三角洲前缘亚相可以进一步分为水下分流平原亚相与前缘河口亚相两大部分,骨干砂体分别为分流河道砂与河口坝砂;长6沉积期区内前缘河口亚相极为发育,到长2沉积时水下分流平原亚相扩大发展,三角洲平原亚相开始进入区内。
- 王建民
- 关键词:中生界沉积演化特征
- 鄂南地区中生界浅层油气藏特征被引量:4
- 2007年
- 为发现和更好地开发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浅层油气资源,探索油气复合成藏规律,依据盆地南部几个浅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实例,结合实验分析及试采成果等,对鄂南中生界延长组浅层油气藏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延长组浅层油气藏与构造及岩性圈闭密切相关;适度的埋深和一定的构造匹配以及良好的封盖条件是其成藏的关键,岩性—构造(低幅度)复合油气藏的发育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其砂岩储层均具特低—低渗透特征;平面油气水自内向外常呈环带状及半环带状分布;纵向油气分异较好,油水分异较差,含油饱和度低,开发效果差;中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及显著的电性差异是识别浅层油气藏的重要标志。进而得出结论:浅层油气藏是鄂南中生界油气成藏的一种重要形式;延长组浅层油气藏埋深浅,发育条件广泛,油气性质优良,地质储量可观,勘探开发潜力较大;其次,稳油控水、油气并举是提高浅层油气藏采收率的关键。
- 王建民侯晓莉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