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30170)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谢平余婷戴明梁高道郭海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藻毒素
  • 2篇微囊藻
  • 2篇微囊藻毒素
  • 1篇鱼类
  • 1篇生化指标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生化指标
  • 1篇生理指标
  • 1篇克隆
  • 1篇家兔
  • 1篇CDNA克隆
  • 1篇部分血液

机构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谢平
  • 1篇梁高道
  • 1篇孙玉华
  • 1篇李大鹏
  • 1篇张学振
  • 1篇戴明
  • 1篇夏文伟
  • 1篇余婷
  • 1篇郭海涛

传媒

  • 1篇遗传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009年
通过腹腔注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家兔染毒,测定MC对家兔攻毒的LD50值,在不同时间点采样测定血液生理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和血清酶(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家兔对微囊藻毒素较为敏感(对MC-LR的LD50为33μg/kg),血清酶活性变化灵敏,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关系,染毒动物在试验后期出现显著的正常红血球贫血病症。
张学振李大鹏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家兔生理指标生化指标
微囊藻毒素分离及鉴定被引量:6
2010年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由蓝藻产生的具有肝毒性的生物毒素。微囊藻毒素标准品是开展为微囊藻毒素相关研究的必需的实验材料,文章以滇池天然水华蓝藻为原料,建立了以5%乙酸和75%的甲醇溶液提取,通过优化提取、分离和制备条件,制备了一定量的微囊藻毒素高纯度样品,经HPLC鉴定分析,纯度可达90%以上。文章在相同的质谱条件下分别对MC-LR和[Dha7]MC-LR等毒素进行了质谱检测,一级质谱结果表明,MC-LR和[Dha7]MC-LR的一价电离离子峰分别为995和981,MC-RR的二价电离离子峰为520,并分析它们的二级质谱裂解特征,确定三种毒素化学结构MC-RR为环(Ala-Arg-MeAsp-Arg-Adda-Glu-Mdha)、MC-LR为环(Ala-Leu-MeAsp-Arg-Adda-Glu-Mdha)、[Dha7]MC-LR为环(Ala-Leu-MeAsp-Arg-Adda-Glu-Dha)。改良后的检测方法同样应用于检测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武汉东湖水样。
余婷谢平戴明梁高道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
鱼类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cDNA克隆及其序列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采用RT-PCR方法,从鲢、鲤、鲫3种鱼类肝脏总RNA中克隆出了谷胱甘肽转移酶Pi型(GST Pi)cDNA序列,推导了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3种鱼类GST Pi的ORF全长627bp,编码208个氨基酸。翻译起始密码均为ATG,终止密码子均为TGA。鱼类与哺乳动物、两栖类爪蟾以及节肢动物丝虫之间GST Pi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平均值分别为50%、33%、15%左右。5种鱼类之间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大,其中鲤科鱼类之间平均为85%左右。我们以GST Pi为分子标记,用最大简约数法(MP)构建了13个物种的系统进化树,识别出两个大的单系类群:哺乳类组成类群一(bootstrap100);鱼类组成类群二(bootstrap93)。通过比较鱼类与哺乳类GST Pi N末端和C末端功能域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探讨了淡水鱼类GSTs承担较强的微囊藻毒素去毒能力的可能分子机制。
孙玉华谢平郭海涛夏文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