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FZX013)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何静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心学
  • 2篇心本论
  • 1篇道统
  • 1篇新论
  • 1篇阳明心学
  • 1篇之学
  • 1篇中道
  • 1篇儒家
  • 1篇儒家道统
  • 1篇良知说
  • 1篇陆九渊
  • 1篇明心
  • 1篇境界
  • 1篇境界论
  • 1篇家道
  • 1篇工夫论
  • 1篇本体
  • 1篇传人

机构

  • 6篇宁波大学

作者

  • 5篇何静

传媒

  • 2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哲学研究
  • 1篇东岳论丛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管子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论王阳明的立诚说
2015年
立诚说是王阳明继知行合一后提出的又一重要心学理论。王阳明倡导立诚说,旨在对治虚伪的世风,并用诚意统率格物以克服程朱格物致知说所造成的流弊。其立诚说包括诚和立诚二方面内容:诚是天理,涵物理和伦理,它是心之本然状;立诚除了立定良知之善恶判定,从善去恶外,还有诚意、慎独、戒惧义。发明致良知后,王阳明的立诚说有新发展,一是申明诚是万物的存在依据,二是立诚说由之前的偏重内圣工夫转向关注道德践履,主张知行合一。王阳明终究没让立诚说而是奉致良知说为学术宗旨,立诚说终被致良知说所含纳,这是因为:立诚说须以良知及其发用作为其终极根据;致良知说是对立诚说的传承和发展,且比立诚说博大和精致。
何静
阳明心学对程颐的借鉴及其思想联系被引量:2
2015年
王阳明对程颐思想的借鉴主要表现在:程颐的圣人之志,成为引导王阳明一生为人为学的价值观;对程颐"格物致知"成圣之方的体验、困顿,促成了阳明心学的诞生;程颐的本体论思考,使王学从心学角度融合心、理,确立了心本体的学理主旨,认为承载天理的心(良知)才是即本体即主体,是万物的存在根据和人生的主宰;《伊川易传》的哲理,尤其是其固守正道、扶正抑邪和自昭明德的人生智慧,给王阳明诸多启迪。
何静
程颐评程颢:孔孟之后儒家道统的唯一传人
2023年
程颐认为韩愈尽管提出道统论,但他所阐明的儒家之道仍停留在形下层面,不足与佛道的形上思辨相抗衡。周敦颐、邵雍、张载虽皆汲取佛道思辨以重塑儒家伦理,但周子的诚本论只是价值本体论,尚未上升到宇宙本体论;邵雍与张载各视儒家道德为道本体或气本体的属性,还不是本体本身,儒家之道被纡尊降贵,故韩愈、周敦颐、邵雍、张载等俱非完整意义上儒家道统的传人。而程颢立足儒门,借鉴佛道,直接把儒家伦理奉为宇宙本体,在主张理本论的同时也有心本论思想,并以天理论道,这在儒家道统史、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还倡仁与万物一体、内圣外王等境界,初步完成其抗击佛道、重振儒家道统的历史使命,故被程颐等评为孟子之后道统的唯一传人。
何静
关键词:儒家道统
论湛甘泉的自得之学被引量:1
2016年
湛甘泉的自得之学即是湛甘泉对天道心性义理的独特体悟,其主要内容是:提出心具认识义、主宰义,更是万物的存在根据;主张含纳万物一体、孔颜之乐、廓然大公和无累无滞的境界论,强调只要随处体认天理,到处都有孔颜之乐;倡导随处体认天理的工夫论,主张通过勿忘勿助(敬)的方法求得心体之中正,从而使天理自然呈现;宣讲中道,认为中就是使无和有、形上和形下、动和静、知和行等范畴结合得恰到好处,试图以中道救治有失偏颇的学风;倡扬合一之学,力图合一体用、本末、知行、动静、内外、心事、诸种修养工夫等。
何静
关键词:心本论境界论工夫论中道
杨简心学新论被引量:3
2013年
杨简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克服了其中的理本论留存,从而建构了彻底的心本论;他提倡毋意,反对程朱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同时他启发影响了包括"四句教"和《大学问》在内的阳明心学之心本论和工夫论的形成。可以说杨简心学简约高洁,杨简是陆王心学之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何静
关键词:心本论陆九渊
王阳明与湛甘泉的学术论辩被引量:2
2019年
阳明与甘泉的学术争执主要是:甘泉坚称儒与佛道不同根枝,阳明则认为佛道是儒之大道之发用;甘泉提出格物即把握天理,阳明的格物是正念头。其实阳明的格物还包括在具体事为上为善去恶。阳明认为甘泉的格物是求之于外,甘泉申辩这是因为阳明的心为腔子里心。实际上俩人皆有本体心认识心义,但在论辩时,都忽略了对方的本体心而只着眼于对方的认识心;甘泉不赞成阳明的致良知宗旨,认为良知的获得和拓展均仰仗学问思辨行,否则难免冥行妄作;阳明认为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的旨归是溺事外求、缺乏主宰;"勿忘勿助"是甘泉体认天理的根本方法,阳明批其悬空,主张"必有事焉"也即致良知的工夫,勿忘勿助为良知的固有属性。
何静
关键词:心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