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4001-3)
- 作品数:14 被引量:161H指数:8
- 相关作者:薛建辉吴永波张银龙苏莹莹褚军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 生物炭对农业面源污染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46
- 2014年
-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生物炭削减农田氮、磷养分流失的研究进展,从生物炭的作用机制和对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2个方面出发,重点阐述了生物炭对土壤中氮、磷养分的吸附与转化,生物炭的作物效应以及生物炭对土壤淋溶过程的影响。生物炭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氮、磷养分的有效性,促进作物的吸收和生长,而且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以吸附土壤中未被作物利用的水分和养分,延缓养分释放,减弱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能力,最终实现减少土壤氮、磷养分流失的目的。最后,着眼于当前相关研究的薄弱之处对今后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展望,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 褚军薛建辉金梅娟吴永波
- 关键词:生物炭氮流失磷流失环境效应
- 基于“源-汇”景观调控理论的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途径--以天津市蓟县于桥水库水源区保护规划为例被引量:18
- 2011年
- 城市饮用水源地面源污染的控制是确保饮水安全的关键环节。应用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依照影响养分流失的坡度、降水、地势等因素来判定"源""汇"景观类型,通过合理的布局来有效地截留进入水体的养分元素,从而指导区域总体规划中各景观类型的合理布局。结合天津市饮用水源地蓟县于桥水库保护性规划的实例,以"源—汇"景观调控理论为指导,通过合理的调控布局减"源"增"汇"。最后,提出系统的调控措施来控制"源"的养分移动,并提高"汇"景观固定养分的能力,达到各景观单元中养分的平衡,实现控制面源污染的目标。
- 韦薇张银龙
- 关键词:风景园林面源污染于桥水库
- 太湖湖滨带土壤活性有机碳沿水分梯度的变化特征被引量:22
- 2011年
- 湖滨带等水陆交错区土壤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相关方面的研究还相当缺乏。本研究选择位于苏州渔阳山保存较为良好的典型的太湖湖滨带作为实验地,并根据距离水体的远近,将湖滨带从近水体到高岗地分别设置3个实验区,对湖滨带湿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2种活性有机碳进行研究,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明显影响土壤表层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湖滨带土壤WSOC、LFOC在表层(0~10cm)沿土壤水分梯度的降低而减小,表现为近水区>中水区>远水区,且下层土壤沿水分梯度的差异变小;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显著高于下层土壤,这与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变化趋势一致;WSOC、LFOC均与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沿水分梯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湿度是调控土壤活性有机碳沿水分梯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 沈玉娟赵琦齐冯育青王琳菲陆华兵余杏生阮宏华
- 关键词:湖滨带土壤活性有机碳水分梯度
- 杨树-冬小麦间作系统细根分布特征及对施氮的响应被引量:7
- 2015年
- 以太湖流域杨树一冬小麦问作(简称杨麦问作)系统和冬小麦单作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杨麦问作系统中冬小麦和杨树细根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冬小麦单作系统之间的差异,探讨林木根系在减少径流中养分流失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1)单作冬小麦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均大于问作系统,问作系统中越靠近林带的冬小麦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越小。(2)单作地和问作系统冬小麦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最大值均出现在灌浆期。(3)随着施氮量的加大,冬小麦和杨树细根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均有所增加,且在问作系统中〉40~80cm土层杨树细根根长密度和根干质量所占比例增加。(4)问作系统减少了硝态氮随淋溶的流失量,灌浆期减少幅度为49.08%~55.49%。
- 吴永波吴殿鸣薛建辉褚军
- 关键词:细根根长密度太湖
- 苏州太湖湿地芦苇生物量与水深的动态特征研究被引量:22
- 2010年
- 随着城市工业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淡水湖泊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部分湖泊水质污染严重,湿地面积锐减、功能退化。通过对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湿地整个生长季的芦苇群落的调查,分析芦苇生物量的季节分配规律及水深与芦苇根冠比、株高和密度的相互关系,为苏州太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芦苇地上生物量从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呈先增后减的趋势,10月下旬达到最大值((2 219.46±280.86)g/m2);10月下旬的芦苇根冠比最高,达到了2.4,而4月底的芦苇根冠比最低(1.5);(2)季节性淹水区(简称SFF区)地上生物量明显高于干旱区(简称AF区),淹水区(简称FF区)居中;AF区根冠比稍高于FF区和SFF区;(3)10月下旬芦苇地下0~100 cm深处根系生物量最高,达到了(5 113.41±313.86)g/m2;地下50~70 cm处根系生物量(质量分数为(28.33±4.15)%)明显高于20~40 cm处根系生物量(质量分数为(19.85±1.59)%),而0~20、80~100 cm处根系生物量质量分数较低,仅分别为(13.05±2.35)%和(15.87±3.52)%;(4)芦苇的根冠比及密度与水深呈反比,芦苇的株高与水深呈正比。
- 王丹张银龙庞博徐明喜苏莹莹
- 关键词:芦苇生物量水深根冠比
- 铜对固定态和悬浮态栅藻和鱼腥藻除磷效果的比较被引量:2
- 2011年
- 采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对人工污水进行静态模拟净化试验,研究了在pH值为4、5、6、7和8下,铜的质量浓度为0 mg/L、0.05 mg/L、0.5 mg/L和5 mg/L时,固定和悬浮状态下栅藻和鱼腥藻对污水中磷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2种状态下,栅藻对Cu2+的耐受性均较强,除磷效果较好;总体而言,Cu2+的存在均抑制了2种藻的除磷能力,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Cu2+的存在反而提高了藻除磷能力;固定态处理减弱了Cu2+对2种藻除磷能力的影响;pH值为8时,固定态藻的除磷效率较高,而悬浮态的藻在pH值为6时除磷效率较高.
- 李川许鹏成薛建辉刘栋郭延凯
- 关键词:栅藻鱼腥藻除磷效率铜
- 铜、锌、镉对固定态和悬浮态小球藻的除磷效果比较被引量:1
- 2011年
- 采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对人工污水进行静态模拟净化试验,研究了在pH为4,5,6,7和8的条件下,无重金属及ρ(Cu2+),ρ(Zn2+)和ρ(Cd2+)分别为0.05,0.5和5 mg/L时,固定态和悬浮态蛋白核小球藻对污水中磷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悬浮态,固定态小球藻由于海藻酸钠的包埋稳定性较强,磷的去除率较高;②小球藻磷的去除率受ρ(重金属)影响,随着ρ(重金属)的升高,磷的去除率降低,重金属产生的胁迫作用增强;③Cu2+对固定态和悬浮态小球藻的胁迫作用较Zn2+和Cd2+大,而Zn2+和Cd2+对固定态和悬浮态小球藻的胁迫作用随着ρ(重金属)的变化而有所差异;④pH对小球藻磷的去除率的影响随重金属种类、质量浓度及时间的变化而不同,Zn2+和Cd2+存在时,小球藻磷的去除率最高一般出现在pH为8的弱碱条件下,而Cu2+存在时小球藻磷的去除率受pH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 李川许鹏成薛建辉刘栋郭延凯张薇
- 关键词:蛋白核小球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