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997)

作品数:8 被引量:67H指数:5
相关作者:赵凤东范顺武单治陈宝龚遂良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嘉兴市第二医院浙江省台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腰椎
  • 4篇椎体
  • 4篇骨折
  • 3篇椎间盘
  • 2篇胸腰椎
  • 2篇融合术
  • 2篇生物力学
  • 2篇疏松性
  • 2篇退变
  • 2篇椎间盘退变
  • 2篇脊柱
  • 2篇脊柱融合
  • 2篇脊柱融合术
  • 2篇骨质
  • 2篇骨质疏松
  • 2篇骨质疏松性
  • 2篇骨质疏松性骨...
  • 1篇胸腰椎爆裂
  • 1篇胸腰椎爆裂性...
  • 1篇胸腰椎骨折

机构

  • 8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省台州医...
  • 1篇嘉兴市第二医...

作者

  • 8篇赵凤东
  • 7篇范顺武
  • 2篇单治
  • 1篇何勇
  • 1篇赵兴
  • 1篇刘军辉
  • 1篇龚遂良
  • 1篇陈欢欢
  • 1篇洪正华
  • 1篇陈宝
  • 1篇米爽
  • 1篇黄保

传媒

  • 8篇中华骨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疗效的影响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探讨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PKP治疗18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fractures,OVCFs)患者资料,根据影像学表现,将患者分为裂隙组和无裂隙组。裂隙组44例,男5例,女39例;年龄56~89岁,平均71.6岁。无裂隙组139例,男22例,女117例;年龄51—91岁,平均70.2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分布情况、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渗漏类型、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价疗效。结果裂隙组与无裂隙组在骨折椎体的分布存在差异,裂隙组骨折椎体主要分布在T1。~I。椎体,无裂隙组主要分布在T1。~L,及T7。裂隙组和无裂隙组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率分别为3.4~5.6ml和3.5~5.1ml,45.3%(24/53)和41.9%(72/172),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骨水泥渗漏类型存在差异,裂隙组主要在椎体周围软组织渗漏,无裂隙组主要沿血管渗漏。两组术后骨折椎体高度均明显恢复,裂隙组较无裂隙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裂隙组和无裂隙组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分别为(2.8±1.I)分和(2.4~0.7)分,29.3%±6.8%和27.6%±6.9%,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椎体内裂隙样变的OVCFs的骨折椎体主要分布在活动度较大的T。,~L:椎体。采用PKP治疗伴椎体内裂隙样变的OVCFs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
龚遂良陈宝范顺武赵凤东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压缩性
CT评估腰骶段后路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统计分析L4、L5及S1后路椎弓根置钉准确性,并探讨导致椎弓根穿透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接受腰骶椎后路椎弓根钉一棒系统固定手术的患者共293例,L4节段219例,L5节段270例及S,节段95例。术后24-48h内均行腰骶椎CT平扫及重建,由2名专业人员评估L4、L5和S1节段椎弓根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对于穿透椎弓根侧壁的螺钉,记录其穿透位置与程度,统计螺钉在腰骶椎各节段的穿透情况,分析导致椎弓根穿透的相关因素。对各医院间椎弓根螺钉穿透率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患者均行术后随访观察,记录所有可能因椎弓根螺钉穿透而导致的并发症。结果293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166枚,其中穿透椎弓根侧壁的螺钉280枚。L4节段穿透率为28.9%(126/436),L5节段为24.5%(132/539),S1节段为11.5%(22/191)。椎弓根螺钉在L5和L4节段穿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S1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椎弓根穿透位置统计结果显示,L4节段内下缘穿透率为58.7%(74/126),L5节段为75%(99/132),S1节段为86.4%(19/22);与L4节段相比,L5和S1椎弓根螺钉穿透更集中于椎弓根内下缘。穿透严重程度统计结果显示,L4节段高危穿透率(Ⅲ级、Ⅳ级)为6.3%(8/126),L,节段为14.4%(19/132),S1节段为36.4%(8/22);L5和S1节段达到严重破损的比例均明显高于L。节段。3所医院间穿透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各医院椎弓根螺钉穿透节段、穿透程度以及穿透位置的特点与总体结果趋于一致。椎弓根穿透的病例中9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神经损伤表现。结论L5与L4节段具有同样的高穿透率,L5和S1节段达到高危穿透的比例更高,且更多地集中于椎弓根内下缘。低级别医院发生椎弓根螺钉穿透�
虞天明贺元松米爽张振武戴文杰田纪青洪正华范顺武赵凤东
关键词:骶骨脊柱融合术骨螺丝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后上缘骨折块与椎基静脉孔的相关性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后上缘骨折块形成与椎基静脉孔的关系及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形成机制。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带有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62例,术前行胸腰椎CT扫描及矢状面重建。在横断面图像上测量后上缘骨折块长度(RL)和椎体长度(VL),并计算RUVL值。在矢状面图像上测量后上缘骨折块宽度(RW)和椎体宽度(vw),并计算Rw,vw值;测量后上缘骨折块高度(RH)和椎体高度(VH),并计算RH/VH值,进而确定后上缘骨折块与椎基静脉孔的位置关系。选取8个新鲜冰冻腰椎标本行Micro-CT扫描,将图像分为三层、每层九个区域进行分析(上层SR1-SR9,中层MR1-MR9,下层IR1MR9),比较各个区域骨微结构——骨体积分数、骨密度、连接密度、结构模型指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的差异,观察椎基静脉孔能否影响其周围的骨小梁分布。将腰椎标本制作为体外爆裂性骨折模型,观察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形态及影像学表现,进一步分析椎体后上缘骨折块与椎基静脉孔的解剖位置关系。结果RL/VL、RH/VH值接近1/2(分别为0.497±0.059、0.485±0.036),RW,VW值接近1/3(0.319±0.025),提示骨折块位于椎基静脉孔所在区域上方。Micro-CT结果显示椎基静脉孔所在区域MR2、MR5骨微结构参数(骨体积分数、结构模型指数、骨小梁数量)明显较同层其他区域薄弱,上层SR5相应参数较同层其他区域薄弱,提示椎基静脉孔可能改变其上方区域的骨小梁分布而使强度降低。体外模拟爆裂骨折模型显示骨折线经过椎基静脉孔的顶角或上缘,椎基静脉孔的上缘为骨折块的底面,后纵韧带损伤的位置主要邻近椎基静脉孔边缘。结论作为骨质缺损区,椎基静脉孔是正常椎体最薄弱的区域,且影响其周边区域的骨小梁分布。�
张旭阳李生鋆虞天明赵兴范顺武赵凤东
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腰椎间盘纤维环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4年
作为连接相邻椎体的主要结构,腰椎间盘在脊柱的各项活动中常处于压缩、拉伸、侧弯或扭曲等多种复杂的运动状态中。腰椎间盘纤维环因结构独特,其抗牵拉及抗剪切性能对维持椎间盘的完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生活中各种应力的变化所导致的纤维环结构变化或撕裂,以及纤维环与椎体终板连接部的撕裂,被认为是导致整体椎间盘退变或椎间盘突出的机制之一。对纤维环生物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临床诊断时更为便捷地掌握椎间盘及其运动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因此对各种椎间盘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单治范顺武赵凤东
关键词:椎间盘纤维环生物力学性能腰椎间盘椎体终板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
Micro-CT在椎体微结构扫描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6年
社会的老龄化导致骨质疏松及椎间盘退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及椎间盘退变深深地困扰着中老年人群.作为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椎体在这些疾患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椎体的微结构与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邻近的椎间盘退变关系密切.深入地了解其微结构对于研究椎体及其相邻椎间盘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指导治疗及预后转归意义重大,但是既往的技术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Micro-CT作为一种非破坏性、高分辨率、对骨组织敏感的新兴技术,在探索椎体微结构中优势明显.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运用此种技术更加深入地了解椎体的微结构.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在将其应用到探索椎体微结构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及困惑,因此,就Micro-CT在椎体微结构扫描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阐述了Micro-CT的产生及其基本原理.回顾了Micro-CT技术与算法的发展,总结了最新的动态及共识,并且简要地描述了运用Micro-CT进行动态骨形态学测量.归纳Micro-CT在椎体的应用现状,详细描述了椎体微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性与相邻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并对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展望Micro-CT在探索临床椎体相关疾病机制中的应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几种可能的新思路.
李生鋆范顺武赵凤东
关键词:MICRO-CT微结构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椎间盘退变生物力学特性
从胸腰椎骨折到下腰骶椎骨折之TLICS到LSICS被引量:4
2016年
下腰骶椎作为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脊柱的支撑、负重、保护和运动等生理功能方面非常重要。近年来,由于工业和交通的快速发展,下腰骶椎骨折在越来越常见。下腰骶椎周围有重要的血管与神经,其位置和功能非常特殊,故该部位的骨折情况极其复杂。合适的分类评分系统对下腰骶椎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下腰骶椎骨折损伤分类仍存在一些的问题,在临床上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评分系统,这给下腰骶椎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基于对胸腰椎(T10-L2)骨折的充分认识,提出的比较综合全面的分类评分系统——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目前在临床上比较常用,且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但是由于下腰骶椎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特殊性,在应用于下腰骶椎骨折时,TLICS分类评分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基于TLICS提出的腰骶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lumbosacral inju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severity score, LSICS)。是目前描述下腰骶椎骨折比较合适的分类评分系统,但并不为大家所熟悉。因此本文拟从TLICS到LSICS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总结下腰骶椎骨折损伤分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进展,简单介绍TLICS和LSICS分类评分系统,详细地描述胸腰椎骨折和下腰骶椎骨折的损伤形态特征,并对这两种分类评分系统的评分细则进行对比,说明损伤严重程度评分的计算方法,分析应用于下腰骶椎骨折时TLICS分类评分系统的局限性以及LSICS分类评分系统的优势,概括LSICS分类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和调整。
黄保李生鋆赵凤东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损伤严重程度评分评分系统生理功能
腰椎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通过CT、MRI及组织学分析,探讨腰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病理学性质.方法 选取下腰痛患者中其MRI T2加权像存在局限性HIZ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33~50岁,平均年龄38岁.按照MRI T1加权像HIZ的特点分为两组,T1加权非高信号组(29例)即T2加权像呈高信号,T1加权像呈低或等信号;T1加权高信号组(12例)即T1、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所有病例均同时进行X线和CT检查,T1加权非高信号组中26例进行了椎间盘造影以及疼痛激发试验.T1加权非高信号组15例、T1加权高信号组7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别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或后路椎体间减压融合术,并对术中切取的HIZ区域标本进行HE染色和(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T1加权非高信号组患者X线、CT及MR检查均显示椎间盘退变,26例进行椎间盘造影以及疼痛激发试验者中21例造影阳性及疼痛复制,并显示纤维环破裂,其中15例阳性者接受手术治疗;5例阴性.术中切取的HIZ区域标本HE染色显示为纤维环破裂伴随肉芽组织长入,CD34染色可见HIZ区域内新生毛细血管,CD68见HIZ区域内多量染色阳性的巨噬细胞,而HIZ外区域表达较弱.而T1加权高信号组患者椎间盘在CT上显示为后方纤维环钙化或骨化,HE染色可见明显的钙化灶和钙化的潮汐线形成.结论 腰椎间盘后方HIZ,在T2加权像的局限性高信号、T1加权像呈局限性较低或等信号意味着通常所指的纤维环破裂伴随肉芽组织长入;而T2、T1加权像均呈高信号可能是钙化或骨化灶,因此,传统HIZ的概念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结合CT检查可能更有意义.
赵凤东陈欢欢苏优乐图刘军辉单治王翀妍范顺武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磁共振成像
微创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出血量与骨密度的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对微创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0年问61例单节段微创PLIF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患者年龄、性别、BMD、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等数据。按BMD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及其他参数;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性别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本研究条件下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因素。结果骨量正常组38例,术中出血量为(346.41±199.53)ml;骨量减少组23例,术中出血量为(552.62±300.2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与BMD呈负相关(r=-0.37,P=-0.035),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r=0.34,P=0.008),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术中出血量在男女性别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0.63xBMD+1.46x手术时间。结论BMD是预测腰椎PLIF术中出血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何勇赵凤东范顺武
关键词:腰椎骨密度失血脊柱融合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