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LQG0503)

作品数:18 被引量:340H指数:9
相关作者:朱诚马春梅郑朝贵徐伟峰朱光耀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滁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8篇历史地理
  • 4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遗址
  • 6篇中坝遗址
  • 5篇考古
  • 4篇长江三峡库区
  • 3篇地层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神农架大九湖
  • 3篇孢粉
  • 3篇环境演变
  • 2篇地球化学指标
  • 2篇地震
  • 2篇盐业
  • 2篇遗址分布
  • 2篇石器
  • 2篇石器时代
  • 2篇喷砂
  • 2篇气候
  • 2篇孢粉记录
  • 2篇粒度特征

机构

  • 18篇南京大学
  • 8篇四川省文物考...
  • 6篇滁州学院
  • 3篇蚌埠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青海省文物考...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池州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16篇朱诚
  • 10篇马春梅
  • 7篇郑朝贵
  • 6篇徐伟峰
  • 3篇朱光耀
  • 3篇朱青
  • 3篇史威
  • 3篇尹茜
  • 3篇关勇
  • 3篇李兰
  • 2篇黄润
  • 2篇钟宜顺
  • 2篇王慧麟
  • 2篇欧阳杰
  • 2篇黄林燕
  • 2篇李中轩
  • 2篇田晓四
  • 2篇卢雪峰
  • 1篇李玉梅
  • 1篇黄蕴平

传媒

  • 11篇科学通报
  • 3篇地理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池州师专学报

年份

  • 1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牙釉质碳和氧同位素在重建中坝遗址哺乳类过去生存模式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8年
对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人和动物牙釉质C和O同位素进行分析,重建该地区在距今约2.4~4.2ka期间人和动物的食性特征.结果表明人类主要以C4作物如粟等为主要食物,而水稻和小麦等C3作物含量较少,一般少于15%.猪的食物与人类牙釉质的食物存在显著的差别,其C3植物含量总体上大于人类食物的C3作物含量,但猪和人类的δ13C值存在重叠,表明人和猪的食物具有相似性;同时牙釉质δ13C揭示人和猪的体内水分来源也明显不同.鹿和牛的食物也存在明显差别,这是由于它们处于不同的生态位,但它们的δ13C值也部分重叠,也有相似的食物成分;在体内水分来源上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别.杂食的人和猪与草食动物的鹿和牛不仅食物差别显著,不具有相似性,而且体内水分来源上也存在差别.4.2~2.4kaBP期间该地区人类农作物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没有明显改变,但猪的养殖方式发生了变化,从放养到圈养,猪的食物中C3作物含量不断增加.随生产力的发展,到战国时期,中坝地区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人类迁徙活动.
田晓四朱诚许信旺马春梅孙智彬尹茜朱青史威徐伟峰关勇
关键词: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C3植物C4植物Δ18O
长江三峡库区玉溪遗址地层沉积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通过对洪水沉积环境以及三峡库区中坝遗址1981年洪水沉积和玉溪疑似古洪水沉积的粒度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都在同一值域范围内;概率累积曲线都呈明显的三段式,从而推断出玉溪遗址的文化间隙层为古洪水沉积。
徐伟峰朱诚
关键词:粒度特征第四纪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54
2007年
湖北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1362处遗址时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旧石器时代海拔50 ̄500m的遗址数占当时遗址总数的78%,而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71% ̄95%的遗址分布于0 ̄200m的海拔区。该区遗址时空分布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各时代人类都需要选择既靠近水源、又便于抵御洪水的河流1 ̄2级阶地为生存地点。而全新世以来受区域构造抬升影响,河流下切会形成新河谷,且构造运动稳定期河流侧旁侵蚀与堆积也导致大量新阶地在低海拔区增多。因此,人类为适应河流阶地位置变化的迁徙,导致该省中东部低地区遗址逐渐增多。二是该区人类遗址时空分布变化还受气候条件影响。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十堰东北部汉水流域以及荆州西南和荆门以东,从河流地貌发育角度看,该时期遗址分布在较高位置与此时期河流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势区有关。城背溪文化时期原有的旧石器遗址分布区此时的遗址分布寥寥无几,相反,在西南部宜昌附近的长江沿岸却明显增多,并成为该时期一个重要的分布区。大九湖孢粉谱的特征表明,城背溪文化期遗址数只有23处主要与当时处于全新世湿热期降水量较大以及洪水较多有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Ⅳ的中上部,这一阶段总体上气候适宜,是有利于农业文明发展的全新世暖湿期,在湖北中东部地区各时代遗址数递增显著,但屈家岭文化时期,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地区的34处大溪文化遗址有32处消失,而在襄樊—荆门—孝感一线以北的较高地势区却猛然增长了近90处,此种变化主要与当时水域范围扩大有关。楚文化时期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V,处于全新世温干气候阶段,但当时的温湿条件仍有利于农业耕种,故该时期遗址数骤增至593处。湖北东南部海拔0 ̄50m的湖群区因�
朱诚钟宜顺郑朝贵马春梅李兰
关键词:考古遗址河流地貌孢粉记录环境演变
重庆中坝遗址剖面磁化率异常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被引量:35
2007年
结合古器物推定及14C测定年代、人类遗存遗迹和堆积物自然属性特征,重庆中坝考古遗址多剖面地层高分辨率采样的质量磁化率(SI)综合对比研究表明:磁化率分布表现异常,在很大程度上已掩盖了气候变化、成土作用等因素对地层磁化率分布的贡献,反映遗址堆积物曾受到人类长期异常强烈的改造。堆积物来源主要以文化器物碎片、人为带入的自然碎屑物和频繁的洪水沉积物为主。碎陶片集中(尤其红陶)的文化层表现为高磁化率值,其中多次异常高值的出现可能与此时高强度用火、大规模燃烧等事件致使土层磁性矿物增加有关;而"洪水扰动层"则表现为低磁化率值。进一步分析曲线还可发现,中坝地区新石器末至唐代是人类活动的活跃期,宋以后人类活动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其中新石器时代末、夏商中期、西周早中期、春秋时期、战国中晚期、六朝时期及唐代为活跃期中的旺盛阶段。新石器晚期、夏商早期、西周早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宋代、明清和现代地层中洪水扰动明显,推断为洪水频发时代或此间曾出现过特大洪水。
史威朱诚徐伟峰关勇孙智彬
关键词:中坝遗址
青海喇家遗址古地震喷砂磁化率异常现象与机制的初步研究
<正>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567,2008)指出"地震考古"的目的是:通过考古学中发现的遗迹,分析历史上的地震信息,这就首先需要在考古遗址中找出可靠的标准来识别古地震。目前,国外学者虽然对磁化率的微观研究比较深入,...
欧阳杰朱诚叶茂林任晓燕钟建蔡林海何克洲朱青
文献传递
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被引量:80
2006年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带Ⅰ(15.753~11.280kaB.P.)记录了该区域晚冰期及其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冷暖波动频繁的气候条件,其中亚带Ⅰ-1(15.753~15.549kaB.P.),Ⅰ-3(14.936~14.505kaB.P.)和Ⅰ-5(12.655~11.280kaB.P.)可能分别对应最老仙女木期、老仙女木和新仙女木冷期,而亚带Ⅰ-2(15.549~14.936kaB.P.)和Ⅰ-4(14.505~12.655kaB.P.)分别对应博令和阿勒罗德暖期。孢粉带Ⅱ(11.280~9.218kaB.P.)代表了由晚冰期冷湿气候向全新世温暖气候转换的早全新世缓慢升温的过渡时期。孢粉带Ⅲ(9.218~7.530kaB.P.)代表中全新世前期的气温波动上升期,7.7kaB.P.前后达到最高温。孢粉带Ⅳ(7.530~4.051kaB.P.)代表中全新世适宜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Ⅴ(4.051~0.911kaB.P.)体现晚全新世温干的气候。孢粉带Ⅵ(0.911~0kaB.P)反映了大九湖温凉稍湿的气候。
朱诚马春梅张文卿郑朝贵唐领余卢雪峰刘克新陈惠中
关键词:神农架大九湖环境演变孢粉记录
青海喇家遗址古地震喷砂磁化率异常现象与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567,2008)指出“地震考古”的目的是:通过考古学中发现的遗迹,分析历史上的地震信息,这就首先需要在考古遗址中找出可靠的标准来识别古地震。目前,国外学者虽然对磁化率的微观研究比较深入,国内学者在实际应用领域亦取得成果,但是,对磁化率异常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欧阳杰朱诚叶茂林任晓燕钟建蔡林海何克洲朱青
关键词:考古遗址磁化率古地震喷砂科学计划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Na-Ca元素含量揭示的制盐业兴衰史被引量:5
2008年
在对中坝和玉溪遗址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根据对中坝遗址201个地层样品ICP等离子发射光谱的Na、Ca、Mg元素测定及玉溪遗址47个地层样品的Na、Ca元素测定,发现中坝制盐遗址地层中存在明显的Na、Ca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期有35处之多,即:当Ca元素为峰值时,Na元素为谷值,反之亦然。其中,Ca元素为峰值、Na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有21次,揭示出中坝遗址近5ka来制盐业有过近21个兴盛期。另有14个Na元素为峰值、Ca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揭示中坝遗址近5ka来制盐业也有过近14个衰落期。考古发掘得出的"中坝制盐业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夏商发展、西周至汉代为鼎盛期、唐宋时代维持稳定发展、宋以后由于海盐进入川江地区导致中坝制盐业逐渐衰落、但20世纪70-80年代仍有生产"的结论证明本文Na、Ca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性得出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中坝制盐遗址中Na、Ca元素含量有明显的反向相关规律,这一规律可以用于揭示盐业遗址的制盐业兴衰过程历史。
朱诚姜逢清马春梅徐伟峰黄林燕郑朝贵李兰孙智彬
关键词:中坝遗址制盐业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揭示的动物多样性及环境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08年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T0202探方出土近20万件动物骨骼,经对其中129165块骨骼标本归类分析发现,这些骨骼可归为哺乳类、鱼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这5大类,共有13目28科42属.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通过对出土骨骼统计分析和最小个体数变化研究发现:(1)中坝地区在2370~200BC绝大部分时间均有分布的动物主要是栖息林间和草地的鹿、毛冠鹿、麂,先民饲养的猪和狗,啮齿类的兔和黑家鼠,表明本区在该阶段基本上存在着良好的森林和草地生态环境,先民饲养家畜从1750~1000BC就已开始,并一直延续了下来;(2)犀牛只在2000~1750,1000~700和700~500BC阶段出现,表明这几个阶段草地和湿地生态环境可能更好一些;(3)而猴和棕熊只在1750~1000BC以后出现,可能表明1750~200BC期间森林条件更为优越,有利于林栖动物生长;(4)水牛和牛以及水獭最小个体数出现在2370~1750BC可能暗示早期水域面积比后期更广;(5)中坝遗址在2000~1750和1000~500BC的地层中,均发现有犀牛骨骼,根据现生犀牛所处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分析,可初步推测在2000~1750和1000~500BC时中坝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可能比现今要高.1100~850BC虽然处于竺可桢先生提出的五千年来的第一个低温期,但大九湖泥炭地层揭示的该时期仍存在有大量桑属、榆、水青冈、栎、栗等孢粉,应表明至少在大九湖和中坝遗址地区气候仍然较为适宜;(6)中坝遗址在310~200BC出土了白唇鹿骨骼,根据现生白唇鹿所处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分析,可初步推测在310~200BC期间中坝地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比现今要低.前人对中坝遗址地层有机碳含量的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
朱诚马春梅李中轩尹茜孙智彬黄蕴平R.K.Flad李兰李玉梅
关键词:中坝遗址动物骨骼动物多样性BC
长江三峡库区玉溪遗址T0403探方古洪水沉积特征研究被引量:30
2008年
通过对玉溪遗址地层AMS14C测年、粒度、重砂矿物组分与形态、锆石微形态、磁化率、Rb/Sr和Hg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发现,7.6kaBP以来,水位在吴淞高程147.024m(a.s.l.)以上的古洪水至少在玉溪遗址T0403探方新石器时代地层中留下了16次沉积记录,判定依据主要是:(1)玉溪遗址古洪水层与该处现代洪水层以及中坝遗址现代洪水层沉积物在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上具有相似的三段式河流相沉积特征;(2)古洪水层与现代洪水层沉积物在重砂矿物组分及形态特征上具有相似性;(3)洪水层磁化率值均很低(分布于40.44~70.10SI之间),而文化层较高(范围在59.59~188.68SI之间);(4)洪水层Hg的含量较低(在290.71~742.51ng/g)之间,文化层偏高,在344.16~10518.17ng/g之间;(5)洪水层的Rb/Sr值高于文化层,第4,5,6,7和8这5个文化层的Rb/Sr值亦较高表明遭受过洪水浸淹的影响.该遗址具有较多洪水层的原因,与其位于一级支流入长江干流交汇处一级阶地处的地貌部位有关.由于下游中坝遗址古洪水沉积亦有与此类似的特征,表明从以上几方面判定遗址古洪水层的存在与否是确实的.
朱诚马春梅王慧麟白九江徐伟峰郑朝贵史威朱光耀陈晔卢雪峰
关键词:长江三峡库区地球化学指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