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BS2007088)

作品数:9 被引量:162H指数:7
相关作者:魏建苏孙燕刘梅张备俞剑蔚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气候
  • 5篇气候特征
  • 4篇雷暴
  • 3篇气候趋势
  • 3篇小波
  • 3篇小波分析
  • 2篇气旋
  • 2篇江淮气旋
  • 2篇降水
  • 2篇暴雨
  • 2篇WRF模式
  • 1篇低空
  • 1篇对流复合体
  • 1篇雨期
  • 1篇灾害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复...
  • 1篇中尺度对流系...
  • 1篇数值模拟

机构

  • 11篇江苏省气象局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河北省气象科...
  • 1篇黑龙江省人工...
  • 1篇民航华东地区...

作者

  • 9篇魏建苏
  • 4篇俞剑蔚
  • 4篇张备
  • 4篇孙燕
  • 4篇刘梅
  • 2篇朱伟军
  • 2篇刘佳颖
  • 1篇徐迎春
  • 1篇周鹏
  • 1篇徐强君
  • 1篇赵娴婷
  • 1篇严文莲
  • 1篇朱定真
  • 1篇李进喜
  • 1篇李娜
  • 1篇姚丽娜
  • 1篇李鹏
  • 1篇程思
  • 1篇刘建文
  • 1篇陈鹏

传媒

  • 6篇气象科学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次江淮气旋的模拟和海洋敏感试验被引量:7
2011年
运用中尺度WRFV3.0模式,对2009年4月19日00时—22日00时期间的一次江淮气旋进行了数值模拟(控制试验CTR)研究,得出在CTR中江淮气旋的路径和发展趋势总体上比较理想,为此进一步设计海洋属性敏感试验,探讨海洋属性对江淮气旋的路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洋属性修改成陆地属性后,江淮气旋路径向东南偏移,入海后,偏离程度增大;气旋强度在大别山附近稍有增强,入海后强度减弱。气旋中心南侧的偏南气流、气旋前部的水汽辐合区和强对流有效位能,以及气旋中心附近的强潜热能,均有利于江淮气旋发展。
徐迎春魏建苏朱伟军
关键词:江淮气旋
江淮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利用中央气象台的历史天气图资料对近49 a江淮气旋的发生路径、源地、年发生频数、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发生频数的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生成的强度呈上升趋势;通过小波分析发现江淮气旋的频数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以及有显著的月、季变化特征,春季及其每年的4月是江淮气旋出现最为活跃的季节和月份;受地形、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江淮气旋出现的源地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及其东北侧、淮河上游及苏皖浙交界处、鄱阳湖这3个区域;江淮气旋的平均路径主要有3条:西北东移、偏南东移和偏北东移,且江淮气旋的移动路径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魏建苏刘佳颖孙燕徐迎春
关键词:江淮气旋小波分析
WRF模式对江苏一次强降水过程的模拟分析被引量:21
2011年
利用NCEP最终分析资料,使用WRF模式模拟了2008年7月22—23日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这次降水的区域,对这种中尺度天气系统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在这次降水过程中,低空风场切变线和冷空气以及与高空急流的合理配置加强了强降水区垂直环流的发展,使降水区对流发展;而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流场特征也促进了强降水的产生;这次过程的水汽输送在850hPa上最强,850hPa的强水汽输送是产生强降水必需的水汽条件;从能量方面看,江苏全境都处于K指数高值区,特别是江苏中北部有相当高的能量聚集,为强降水提供了不稳定条件。暴雨区上空螺旋度呈低层正中心、高层负值区的分布,螺旋度的高低层耦合是触发并维持低压暴雨的动力机制。
魏建苏陈鹏孙燕程思李娜
关键词:暴雨数值模拟K指数WRF模式
近57年江苏雷暴灾害气候特征及不同季节周期性分析
该文利用江苏省1951-2007年雷暴资料,分析了江苏省不同季节雷暴的空间分布和伴随天气的发生概率。同时采用小波分析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江苏近57年春、夏、秋雷暴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主要的发生区域位于江苏的中...
刘梅张备俞剑蔚孙燕张静
关键词:雷暴气候特征小波分析
文献传递
近57a江苏省雷暴日时、空分布气候特征被引量:26
2009年
用江苏省74站点近57 a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苏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江苏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年代际差异较大,1980s前后是江苏省雷暴日数的转折点。江苏地区雷暴日数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和秋季雷暴日数的减少,而春季变化不明显。江苏地区每10 a雷暴日数减少约2 d左右。不同季节江苏雷暴的发生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春季和秋季主要的发生区域位于江苏的南部,并且平均雷暴日均自北向南增多,夏季雷暴高值区向北推移到江苏的中部和淮河地区。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雷暴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1970s中期以前,负距平期主要出现于1970s后期—1980s中期和1990s后期—21世纪初期。
刘梅魏建苏俞剑蔚张备
关键词:雷暴气候特征气候趋势
WRF模式在南京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最新版本的WRFV3.1进行了南京地区的高分辨率的数值天气预报,对预报结果进行了细致的评估,结果表明:模式很好的预报出了温度、相对湿度及风场的逐日变化特征。0~24 h预报的平均温度和实况基本一致,预报的击中率为0.73;预报的平均相对湿度较实况偏高了0.3%,击中率为0.74;模式预报的风场跟实况较为吻合,对风速增大、减小的趋势预报非常准确。另外,模式对层云降水预报较好,能很好的把握了降水的强度及空间变化,但对积云强降水预报,结果不理想,降水范围、强度均偏小,持续时间偏短。
周鹏常兰李鹏徐强君张成伟
关键词:数值天气预报降水WRF模式
近57年江苏省雷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被引量:32
2010年
利用江苏省1951—2007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和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江苏省近57年雷暴的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和不同保证率下初终期分布。结果表明:江苏省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和秋季雷暴日数的减少。而春季的多年变化不明显。江苏省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约2天。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雷暴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1960年代初、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中期,1980年代后期、1990年代后期。负距平期主要出现于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后期—本世纪初期。不同保证率下雷暴初日、终日存在明显地区差异,50%保证率下雷暴初日(终日)在3月中旬—4月上旬(9月上旬—下旬),80%保证率下雷暴初日(终日)在3月下旬—5月上旬(10月上旬—下旬)。在周期分布上,江苏8~10 a以上的周期都相对比较稳定且具有全域性,而相对较短的周期一般都不具有全域性,从长周期分析江苏地区近几年年雷暴日数各地均处于偏多的周期内。
刘梅魏建苏俞剑蔚张备
关键词:天气学雷暴气候趋势小波分析保证率
江苏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被引量:23
2010年
利用江苏沿海6个基本气象站49a(1960--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江苏沿海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雾过程持续时间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影响沿海雾生成的相关因子。结果表明:江苏沿海地区雾日数呈江淮地区〉沿江苏南地区〉淮北地区的特点;其年代变化总体是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21世纪后明显下降;雾日数呈春季和初冬季节多、夏秋季节少的分布特点;一天中雾大部分时段出现在01-09时,春秋季节雾频次最高的时次在早上的06-07时,强浓雾次数在07时(春季)或08时(冬季)前后达到最大;各地雾过程出现的频次随着雾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持续时间大于6h雾的频次近年来在增加,且雾持续时间极端最长有上升趋势。沿海地区雾绝大多数发生在风速小于等于7m/s的情况下,以1~3m/s最为适宜,多出现在NNE—SSE风情况下。雾季平均海水温度为7.45~22.
魏建苏朱伟军严文莲孙燕吴洁刘建文
关键词:气候特征风速海温
急流在梅雨期持续暴雨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24
2011年
本文利用实况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对造成江苏2010年7月9—14日的暴雨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特点、配置及对暴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动量下传,引起低空扰动加强,从而使得低空急流加强和维持。低层高能的平流为江苏境内暴雨和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低空西南风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因子,仅在700 hPa出现强劲西南风急流,就可以导致江苏境内的强降水发生。分析还表明:阶段性暴雨起始的时候,暴雨落区上方都出现了负散度和正散度相互交错的情况,直至6 h后才有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典型形势。高低层急流配置和次级环流的维持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有利条件。
赵娴婷魏建苏朱定真
关键词:暴雨急流
一次MCS过程的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对2010年9月7—8日江苏北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特征和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应用卫星云图、热力和动力物理量诊断。结果表明:MCS是由若干个α和β中尺度对流云团组成,在MCS成熟阶段有一个逐渐发展成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过程;MCS出现在高温高湿对流不稳定的环境中,低层低涡的辐合和锋面的抬升作用为其提供了动力条件;强水中心与MCS云顶温度梯度最大值中心相对应,为暴雨落区预报提供了着眼点。
刘佳颖魏建苏姚丽娜徐迎春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