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6BAD02A03-2)
- 作品数:3 被引量:81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刚华丁艳锋王绍华陈功磊凌启鸿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超高产常规粳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被引量:47
- 2009年
- 2007—2008年对宁粳1号和宁粳3号的丰产示范方进行调查,2008年以宁粳3号为材料进行氮肥用量和前后比例试验,研究常规粳型超级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常规粳型超级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70%~80%,茎叶等营养器官的表观转运率少,易高产稳产。足够的颖花量是高产稳产的保证,要达到11.0thm?2以上的产量,颖花数要≥42000m?2;要达到11.7thm-2以上的产量,颖花数要≥45000m-2,同时结实率≥90%,粒重≥26mg。超高产群体抽穗期适宜叶面积指数(LAI)为7.0~7.5,叶色呈"黑黄"节奏变化,后期生长速率(CGR)高,收获指数(HI)≥0.5。氮肥的适量施用和适当后移,不仅可以保证宁粳1号和宁粳3号生育期"黑黄"节奏变化,建立抽穗期适宜LAI的群体,还可以保持超高产株型特征,提高抽穗后LAI、叶面积维持期、CGR和HI,最终实现超高产量。
- 李刚华张国发陈功磊王绍华凌启鸿丁艳锋
- 关键词:常规粳稻超级稻超高产氮
- 栽培方式对宁粳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为探讨目前主要的栽培方式对超级稻宁粳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09—2010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宝陵农场南京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设置机插、撒播、条播、穴播、等距手栽、精量手栽和循环手栽7种栽培方式,比较各种栽培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育进程、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穗型和株型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处理产量表现由高到低依次为精量手栽、机插、等距手栽、撒播、循环手栽、穴播、条播。手栽高产的优势在于穗型较大,颖花数多;直播稻的劣势是每穗粒数少,颖花数较少;机插每穗粒数和颖花数介于手栽与直播之间。3种手栽方式相比较,循环手栽方式每穗粒数与颖花数明显不足,而等距手栽每穗粒数相对较少,精量手栽方式优势明显。直播方式营养生长期明显缩短,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少,穗型较小,顶4叶叶片短小,产量较低。相对撒播,条播与穴播方式穗粒数较高,通过适宜的密度配置,增加穗数,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与精量手栽相比,机插前期干物质积累较少,穗型小,提高前期干物质积累,主攻大穗,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
- 王端飞耿春苗李刚华黎泉徐晶晶王绍华丁艳锋
- 关键词:水稻栽培方式干物质
- 穗肥对水稻穗分化期碳氮代谢及颖花数的影响被引量:36
- 2010年
- 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86优8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0、60、120、180、240 kg·hm^(-2)穗肥施氮量对水稻穗分化期碳氮代谢及颖花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分化前期(抽穗前32~20 d)水稻氮代谢旺盛,后期碳代谢旺盛。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主要在库器官中积累。增加穗肥施氮量,加速了器官的氮积累却推迟了NSC的积累。氮积累量随穗肥氮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NSC积累量则呈单峰曲线变化。穗分化始期至抽穗期氮积累量与颖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NSC积累量与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86优8号R^2=0.891 8^(**),武育粳3号R^2=0.880 0^(**)。说明适宜的穗肥氮有促进大穗的作用,主要与促进穗分化期NSC积累量有关。不同品种对氮供应量的反应不一致,穗分化期86优8号施氮量为120 kg·hm^(-2)、武育粳3号施氮量为180 kg·hm^(-2)处理的NSC总积累量最高,穗粒数最多。
- 李刚华王惠芝王绍华王强盛郑永美丁艳锋
- 关键词:水稻穗分化期碳氮代谢颖花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