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CB425901)

作品数:3 被引量:61H指数:3
相关作者:甘建军李前银黄润秋范崇荣叶晓华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4篇汶川地震
  • 3篇地质
  • 3篇地质灾害
  • 3篇都汶公路
  • 3篇公路
  • 2篇边坡
  • 1篇地震破坏
  • 1篇地震效应
  • 1篇堵江
  • 1篇灾害
  • 1篇灾害特征
  • 1篇石流
  • 1篇特大型
  • 1篇泥石
  • 1篇泥石流
  • 1篇破坏模式
  • 1篇路地
  • 1篇公路边坡
  • 1篇公路地质

机构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四川省地质矿...

作者

  • 4篇黄润秋
  • 3篇李前银
  • 3篇甘建军
  • 2篇范崇荣
  • 2篇叶晓华
  • 1篇许向宁
  • 1篇高文军

传媒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灾害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都江堰-汶川公路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特征和形成机理被引量:18
2010年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至汶川公路两旁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交通生命线,严重地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通过对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该地段边坡的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破坏模式、形成机制和时空分布特点。破坏类型主要为碎屑流式、碎裂滑移式崩塌和碎裂-俯冲式、振荡-高速滑移式泥石流等,造成沿线边坡发生大面积浅表生改造破坏。此类灾害具有丛集性、相关性、分段性的明显特点。成因复杂的高陡岩土体是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强烈的场地地震效应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成生的主要因素。
甘建军黄润秋李前银叶晓华高文军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都汶公路
都江堰—汶川公路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步研究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汶川公路两旁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生命线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的加快进行。为有效防灾和减灾,本文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
甘建军黄润秋李前银叶胜华高文军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都汶公路地震效应
文献传递
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地震破坏模式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至汶川公路两侧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生命线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通过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该地段边坡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破坏模式、易发性分区和防治建议。研究表明破坏类型主要为碎屑流式、碎裂滑移崩塌,剪断-溃滑型、拉裂-溃滑型、顺层溃滑型滑坡和沟谷型泥石流。都汶公路两侧的边坡灾害以崩塌为主,滑坡、泥石流次之。地震使区内泥石流暴发的频率和规模增大,特大型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震烈度较高区域。防治此类地质灾害,应以治理为主,预防和避让相结合。
甘建军黄润秋范崇荣李前银叶晓华
关键词:边坡地质灾害都汶公路破坏模式汶川地震
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特大型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堵江机理研究被引量:39
2012年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因连日强降雨,发生灾害性特大泥石流,完全中断都汶公路的交通,并冲入岷江形成堰塞体,致使河水改道,冲进映秀新区使数十幢房屋成为孤岛,严重危胁到灾后重建的胜利成果。研究红椿沟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变形破坏机制、类型规模及防治对策,对防治高地震烈度泥石流灾害、确保灾后重建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以红椿沟特大型泥石流为例,在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背景及条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断路堵江的具体原因,预测了泥石流发展的趋势,对重要物源点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提出了红椿沟泥石流的形成及堵江除丰富的震后松散物源、强降雨外,还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红椿沟特大泥石流是从其上游甘溪铺支沟开始启动、汇集溃决,随后带动主沟物源冲入岷江,与岷江上游烧房沟泥石流冲入江中物质在江中汇集,形成堵江。红椿沟内物源丰富,必须加强防治,防止泥石流的再次危害。
甘建军孙海燕黄润秋汤勇范崇荣李前银许向宁
关键词:边坡泥石流汶川地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