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李霞吴成铁秦毅杨建锋王波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科技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带隙
  • 1篇原位
  • 1篇水热
  • 1篇水热法
  • 1篇酸钠
  • 1篇退火
  • 1篇退火时间
  • 1篇热法
  • 1篇微晶
  • 1篇微晶玻璃
  • 1篇硫掺杂
  • 1篇可见光
  • 1篇可见光响应
  • 1篇降解
  • 1篇光响应
  • 1篇光学
  • 1篇光学带隙
  • 1篇
  • 1篇掺杂
  • 1篇H-

机构

  • 1篇大连工业大学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篇李霞
  • 1篇赵婷
  • 1篇王波
  • 1篇杨建锋
  • 1篇吴成铁
  • 1篇秦毅

传媒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大连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结构调控及性能被引量:4
2019年
通过熔融-热处理法制备了不同硅锂比(SiO2与Li2O摩尔比)的二硅酸锂微晶玻璃,利用XRD、DTA和SEM对微晶玻璃的微观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硅锂比和热处理温度制度对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晶相组成、晶粒大小以及断裂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硅锂比(SiO2与Li2O摩尔比为2.109)会促使六边形的偏硅酸锂主晶相形成;而较高的硅锂比(SiO2与Li2O摩尔比为2.469)则会促使形成二硅酸锂主晶相,微观形貌为棒状晶粒的互锁结构。由于二硅酸锂棒状晶体的形成,微晶玻璃在恰当的热处理制度下可以达到较高的断裂强度。
张皓杰刘敬肖单正杰柳鸣宁喜亮李慧王新源王承遇刘天爽吴成铁
关键词:微晶玻璃
PECVD沉积和原位退火时间对h-BN薄膜组成及光学带隙的影响
2014年
采用射频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以高纯N2和B2H6为气源,制备了系列h-BN薄膜,得到适合生长h-BN薄膜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沉积时间和退火时间对薄膜组成和光学带隙的影响。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衬底温度、射频功率和气源流量比率一定的条件下,沉积时间对h-BN薄膜成膜质量和光学带隙都有较大影响,且光学带隙与膜厚呈指数关系变化。700℃原位退火不同时间对h-BN薄膜的结晶质量有所影响,而物相和光学带隙基本没有改变。
秦毅赵婷王波杨建锋
关键词:退火时间光学带隙
可见光响应S掺杂NaTaO_3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可见光响应的硫元素掺杂钽酸钠光催化剂。采用XRD、SEM、HRTEM、UV-Vis和XPS等测试技术探讨实验条件(反应温度、硫掺杂浓度等)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催化性能的影响。XRD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样品为纯相,随着掺硫量增加晶体结构由单斜向正交结构转变。SEM结果表明:纯的和掺杂的NaTaO_3都具有相似的形貌,颗粒尺寸分布在200 nm至1μm左右,分散性良好。UV-Vis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表明掺硫的样品吸收波长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具有较强的紫外、可见吸收能力。XPS结果表明:在晶格中S^(2-)取代部分O^(2-)。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硫掺杂量20at%样品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在可见光照180 min罗丹明B(Rh B)降解率达93%。
李文琪李霞
关键词:水热法可见光响应硫掺杂降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