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4DZ19209)
-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李科牛春娟刘嘉吴广冯继禄更多>>
-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5-取代嘧啶开环核苷膦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
- 2009年
- 目的:设计合成5-取代嘧啶开环核苷膦酸酯类新化合物并进行体外抗病毒活性实验。方法:氯甲基氯乙基醚与三氟乙醇磷酸酯缩合后,经碘-氯交换得碘代乙氧基甲基三氟乙醇膦酸酯侧链,和5-取代嘧啶在DBU作用下缩合,氯甲酸酯酰胺化,设计合成得到8个新化合物1 a^1 h。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乙肝病毒药理活性实验。结果:设计合成的8个化合物对HBsAg和HBeAg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d的抑制活性优于拉米夫定。结论:5-取代嘧啶开环核苷膦酸酯类化合物保持抗病毒活性,N6位长链脂肪氯甲酸酯取代的化合物抗HBV病毒活性较好。
- 冯继禄吴广余建鑫刘嘉牛春娟李科
- 关键词:化学合成抗乙肝病毒活性
- 2-(8-氮杂-6-取代苯硫基-9H-嘌呤-9-基)乙氧基甲基磷酸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病毒活性
- 2010年
-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开环核苷膦酸类似物。方法根据阿德福韦(PMEA)的结构特点,采用生物电子等排体理论,引入8-氮杂-6-取代苯硫基嘌呤,设计、合成系列目标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经IR,1H-NMR谱进行确证。对1 a-1 e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HBsAg、HBeAg和抗HBV-DNA活性筛选试验。结果设计合成了10个目标化合物;所测化合物抗HBsAg、HBeAg活性均好于PMEA,化合物1 e抗HBV-DNA活性与PMEA相当,值得继续研究。结论PMEA引入8-氮杂-6-取代苯硫基嘌呤抗HBV-DNA活性保持,抗HBsAg、HBeAg活性提高。
- 邱晓敏刘嘉冯继禄牛春娟李科
- 关键词:阿德福韦抗乙肝病毒活性
- 取代腺嘌呤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修饰阿德福韦(ADV)结构,设计合成新化合物,研究其对乙肝病毒HBsAg、HBeAg的抑制活性。方法:以(ADV)为原料,经磷酰氯化、三氟乙醇酯化和氯甲酸酯缩合等反应,设计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8个嘌呤类目标化合物1a-1h,所有化合物经1HNMR谱等确证;体外药理实验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阳性药物采用临床常用同类药物ADV。结果:设计合成的8个化合物,对HBsAg和HBeAg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d,1e,1g,1h对HBsAg抑制活性与ADV相当,化合物1g对HBeAg抑制活性与ADV相当。所有目标化合物对HBsAg抑制活性好于对HBeAg抑制活性。结论:在嘌呤环N6位引入较长碳链的1g活性最佳。
- 吴广刘嘉牛春娟李科
- 关键词:阿德福韦化学合成抗乙肝病毒活性
- 基于HIV/HBV开环核苷膦化物的合成
- 2005年
- 目的:合成嘌呤类开环核苷膦化物(acyclic nucleoside phosphonates,ANP)。方法:根据先导化合物阿德福韦酯和MCC478的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ANP衍生物,以1,3二氧五环为起始原料,经过开环、Arbuzov反应、水解,氯代等反应,得到含磷侧链,最后在Cs2CO3,或DBU或NaH的作用下与取代碱基缩合而得到系列类似物,并利用核磁共振谱等方法进行了结构确证。结果:设计并合成了12个具有9(2膦酰甲氧乙基)(PME)结构的嘌呤类的开环核苷类似物。结论:ANP是目前国内外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热点之一,一系列新化合物的合成为进一步的构效关系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基础。
- 李国秀李科梁峰吴飞
- 关键词:嘌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