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559)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6
相关作者:方晓丽颉旺军杨晨光张延菊秦晓光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天水市中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类风湿
  • 4篇关节炎
  • 4篇风湿
  • 3篇针疗
  • 3篇针疗法
  • 3篇镇痛
  • 3篇类风湿关节炎
  • 3篇家兔
  • 3篇风湿关节炎
  • 2篇针刺
  • 2篇镇痛效应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物
  • 1篇代谢组学
  • 1篇性关节炎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质...
  • 1篇针刺疗
  • 1篇针刺疗法

机构

  • 6篇甘肃中医药大...
  • 3篇天水市中医医...

作者

  • 5篇方晓丽
  • 3篇颉旺军
  • 2篇刘丁龙
  • 2篇权可
  • 2篇张延菊
  • 2篇秦晓光
  • 2篇杨晨光
  • 1篇杜小正
  • 1篇张星华
  • 1篇刘强

传媒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Journa...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颊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家兔血浆代谢物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观察颊针和体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家兔血浆代谢组学的影响,探寻与颊针和体针作用机制有关的代谢物。方法选取大耳白兔16只,采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后颊针组取颊针"膝"穴,用13 mm×0.32 mm毫针直刺0.2~0.5 mm,捻转为主,穴位刺激15 s,每日1次。体针组选取"膝眼""足三里",用13 mm×0.32 mm毫针直刺2~3 mm,每隔5 min行针1次,采用捻转针法,100次/min,行针15 s,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后应用UPLC-QTOF/MS检测各组血浆代谢物,采用相似度分析、系统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研究,通过载荷分析确定有意义的代谢物。结果相似度分析、HCA及PCA均表明体针组、颊针组、模型组及正常组血浆样品中内源性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OPLS-DA能将4组不同处理家兔血浆样品代谢物在三维象限中完全分开,且各自样品均聚集在一起;载荷分析表明,颊针组与模型组、体针组与模型组间19种内源性代谢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颊针组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中N-乙酰-L-苯丙氨酸及2-苯基丙酸均显著下调,而体针组则显著上调。结论颊针和体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理有一定相似性,但也存在差异,N-乙酰-L-苯丙氨酸及2-苯基丙酸是其差异的主要潜在生物标志物。
颉旺军蒲瑞生方晓丽刘丁龙权可秦晓光苏成红
关键词:体针类风湿关节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代谢组学
颊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英文)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颊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颊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3例。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 d。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临床治愈35例,好转23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92.1%。结论:颊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颉旺军方晓丽张奥
关键词:针刺疗法肩凝症关节周围炎肩痛
颊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家兔镇痛效应特性的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颊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家兔镇痛效应的特点,为颊针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体针组、颊针组,每组10只。采用卵清蛋白诱导关节炎兔模型。造模成功后,体针组家兔在双侧膝眼和足三里、颊针组家兔在颊针"膝"穴每天接受针刺治疗1次,连续10次。分别在治疗第1、4、7、10次测定针刺0、5、15、30、60、120、240 min时的热痛阈值。结果颊针与体针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颊针治疗5 min即开始显示明显的镇痛效应,30min时到达峰值,60 min时镇痛效应开始下降,240 min时的痛阈值降到与0 min时相同。而体针在治疗15 min时开始显示明显镇痛效应,30 min时到达峰值,60 min时镇痛效应开始下降,但240min痛阈值仍高于0 min时的痛阈值。结论颊针镇痛效应具有明显的时效关系,其时效曲线与体针时效曲线相似,但颊针起效快于体针,效应持续时间短于体针,且颊针镇痛效应不随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变化。
蒲瑞生方晓丽杜小正颉旺军秦晓光苏成红
关键词:镇痛效应家兔
颊针疗法在类风湿关节炎家兔模型镇痛效应中的特点研究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观察颊针疗法在类风湿关节炎兔模型镇痛效应中的特点,为颊针临床留针时间、疗程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年1—9月将筛选合格的40只清洁级大耳白兔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体针组、颊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体针组、颊针组制备类风湿关节炎兔模型,正常组不予处理。实验第27天开始正常组和模型组均予以体针组、颊针组相同方法固定30 min;体针组选双侧后肢膝眼和足三里针刺,留针30 min,1次/d;颊针组选颊针膝穴针刺,留针20 min,1次/d;4组均连续治疗10次,分别在治疗第1、4、7、10次针刺时测定针刺0、5、15、30、60、120、240 min各时间点痛阈值。结果第1、4、7、10次针刺方法和时间在痛阈值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痛阈值上主效应显著(P<0.05),针刺方法在痛阈值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正常组和模型组的痛阈值无时间效应(P>0.05),体针组和颊针组的痛阈值有时间效应(P<0.01)。颊针组时间在痛阈值上主效应显著(F=15.473,P<0.001),颊针组时间与针刺次数在痛阈值上不存在交互作用(F=0.973,P=0.486)。颊针组第1次针刺时镇痛效应量效曲线与第7次针刺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7,P=0.012);颊针组第7次针刺时镇痛效应量效曲线与第10次针刺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3,P=0.656)。结论颊针疗法的镇痛效应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曲线,且具有起效快、上升快、下降亦快的特点。
蒲瑞生方晓丽颉旺军刘丁龙权可苏成红杨晨光张延菊
关键词:针灸疗法镇痛
颊针及五虎穴合治拇长屈肌腱腱鞘炎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颊针及五虎穴缪刺配合动气针法治疗拇长屈肌腱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颊针及五虎穴缪刺配合动气针法(患侧颊针"手"穴,健侧董氏奇穴五虎1、五虎2、五虎3,直刺得气后捻转操作1 min,配合患者运动患侧拇指)治疗,对照组采用病变局部围刺法,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示两组首次治疗后及1个疗程结束时疼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尤为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为70.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颊针及五虎穴配合治疗拇长屈肌腱腱鞘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张延菊刘强杨晨光张星华苏成红蒲永乐方晓丽
关键词:缪刺
颊针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兔的镇痛时效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探究针刺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大耳白兔的镇痛时效及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6)、体针组(n=24)和颊针组(n=24),再将后两组分为针后即时(0 h)、针后0.5,1,2 h 4个亚组,每组各6只。白兔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采用卵蛋白诱导建立。体针组针刺双侧"膝眼"和"足三里"1次,颊针组双侧颊针针刺"膝"1次,行针15 s,留针30 min。采用PL-200热刺痛仪检测痛阈,以兔出现缩耳挣扎动作为疼痛反应指标,自照射开始至兔出现反应的潜伏期时间作为该兔的痛阈值;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兔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ndorplhin,β-EP)及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8,CCK-8)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痛阈和CCK-8含量显著降低(P<0.01),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体针组和颊针组的痛阈在0和1 h(P<0.05或P<0.01)显著升高;体针组和颊针组兔脑脊液中CCK-8和β-EP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颊针组的即时(0 h)CCK-8和β-EP含量显著高于体针组(P<0.05),其他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颊针疗法的即时镇痛效应优于体针治疗,且这种即时镇痛效应与脑脊液中β-EP和CCK-8含量变化相关。
颉旺军方晓丽蒲瑞生苏成红张延菊蒲永乐杨晨光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Β-内啡肽八肽胆囊收缩素大耳白兔
微针系统针刺镇痛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反映近10年来微针镇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微针镇痛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从文献的年份分布、各种微针疗法文献分布、文献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初步研究与分析本领域的科研现状。结果共纳入文献590篇,微针镇痛研究文献数量趋势呈缓慢上升状态;各种不同的微针疗法文献数量相差悬殊;文献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上,机理研究文献数量很少。结论微针镇痛研究正逐渐得到认同和重视。但需进一步加强机理研究,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使微针系统疗法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蒲瑞生方晓丽刘丁龙权可
关键词:微针疗法针刺镇痛文献计量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