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05503)

作品数:5 被引量:156H指数:5
相关作者:马向阳刘景发尹庆水夏虹吴增晖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枢椎
  • 5篇螺钉
  • 3篇生物力学
  • 3篇椎弓
  • 3篇椎弓根
  • 3篇内固定
  • 2篇椎板
  • 2篇椎板螺钉
  • 2篇椎弓根螺钉
  • 2篇解剖学
  • 2篇后路
  • 1篇钉点
  • 1篇生物力学评价
  • 1篇枢椎椎板螺钉
  • 1篇枢椎椎弓根
  • 1篇椎关节突关节
  • 1篇寰枢
  • 1篇寰枢椎
  • 1篇寰枢椎后路
  • 1篇螺钉进钉点

机构

  • 5篇广州军区广州...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吴增晖
  • 5篇夏虹
  • 5篇尹庆水
  • 5篇刘景发
  • 5篇马向阳
  • 3篇赵卫东
  • 2篇钟世镇
  • 2篇麦小红
  • 1篇徐达传
  • 1篇林斯萍
  • 1篇杨进城
  • 1篇李凭跃
  • 1篇廖穗祥
  • 1篇何帆

传媒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枢椎椎板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强度的比较被引量:27
2007年
目的:比较枢椎椎板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强度,为临床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7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枢椎标本上进行枢椎单皮质椎弓根螺钉和双皮质椎板螺钉固定,测试螺钉拔出力。结果: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平均为875.3±403.2N,双皮质枢椎椎板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平均为679.5±308.2N;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大于椎板螺钉,但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枢椎椎板螺钉进行双皮质固定具有可靠的力学固定强度,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补充固定技术。
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刘景发赵卫东林斯萍何帆杨进城廖穗祥
关键词: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内固定生物力学
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定位研究被引量:52
2006年
目的研究枢椎下关节突与枢椎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建立以枢椎下关节突为解剖标志的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方法取50套成人干燥枢椎标本,测量枢椎椎弓根的内、外缘和枢椎下关节突的内缘、中点、外缘分别与正中矢状线的垂直距离,以及枢椎椎弓根的宽度与高度。通过分析测量值间的关系,建立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定位技术。结果枢椎下关节突内缘在枢椎椎弓根内缘的外侧(3.67±0.41)mm处,枢椎下关节突中点在枢椎椎弓根外缘的外侧(1.15±0.44)mm处。建立了两种以枢椎下关节突为标志的进钉点定位方法,进钉点A位于枢椎下关节突内上象限,即中心点内、上各2mm处;进钉点B位于经枢椎下关节突内缘的纵垂线与枢椎下关节突中上1/4水平线的交点。结论枢椎下关节突与枢椎椎弓根间存在较恒定的解剖位置关系,枢椎下关节突可作为术中判断枢椎椎弓根位置和确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简易解剖学标志。
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钟世镇刘景发徐达传
关键词:枢椎椎关节突关节骨钉解剖学
枢椎后路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评价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评价单皮质和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为临床选择枢椎后路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12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结果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量最大,为(1 726.5±433.3)N;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1 279.9±432.0)N〕与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1 054.8±411.3)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皮质枢椎侧块最小为(689.4±128.0)N。结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宜首选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可作为补充固定技术,且以双皮质骨固定为宜。
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赵卫东李凭跃刘景发钟世镇
关键词:枢椎生物力学椎弓根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解剖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8
2006年
目的:评价对国人进行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探讨进钉技术。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在30例干燥枢椎标本上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包括枢椎椎板的厚度,棘突根部、椎板和下关节突的高度。设定枢椎椎板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枢椎棘突中线两侧5mm,上位螺钉距椎板上缘5mm,对侧的下位螺钉距椎板上缘9mm,螺钉在棘突根部上下交叉进入对侧椎板,并于下关节突中心点出钉,测量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和进钉角度。结果:枢椎椎板上缘、中部、下缘的厚度分别是3.02mm、5.91mm和5.59mm;枢椎棘突根部、椎板和下关节突中部的高度分别是12.40mm、12.95mm、14.03mm;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的平均长度分别是25.41mm和27.39mm;上位螺钉前斜26.4°,下斜7.6°;下位螺钉前斜30.1°,上斜1.4°。结论:对国人进行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该方法可作为传统枢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的补充。
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刘景发麦小红
关键词: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解剖学
寰枢椎后路四种钉棒固定方法的三维稳定性评价被引量:57
2008年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四种不同钉棒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人体新鲜颈椎标本,切除齿状突及寰枢间韧带等结构制造寰枢椎失稳模型,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5种方式固定:A组(双侧C1椎弓根螺钉+C2/3经关节螺钉)、B组(C1椎弓根螺钉+C2侧块螺钉)、C组(C1椎弓根螺钉+C2椎弓根螺钉)、D组(C1椎弓根螺钉+C2椎板螺钉);与对照组E组(Magerl螺钉,即经C1/2侧块关节螺钉)进行对比,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量比较其寰枢椎间的屈伸、侧屈、旋转三维稳定性。结果:在前屈稳定性上,四种钉棒固定方法(A、B、C、D组)间无差异(P>0.05),且均优于单纯Magerl螺钉固定(E组)(P<0.05)。在后伸稳定性上,D组与E组两种固定方法间无差异(P>0.05),其抗后伸的稳定性较A、B、C组略差(P<0.05);A、B、C组三种钉棒固定方法间无差异(P>0.05)。在侧屈运动稳定性上,D组的稳定性略差,其他四种固定方式间无差异(P>0.05)。在旋转稳定性上,所有固定方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四种钉棒固定方法都具有可靠的三维稳定性,临床应用时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解剖结构情况和术者对不同手术技术的熟悉程度进行选择。
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刘景发赵卫东麦小红
关键词:寰枢椎螺钉内固定生物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