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J11WD78)
- 作品数:8 被引量:59H指数:4
- 相关作者:卢衍鹏王冬梅更多>>
- 相关机构:枣庄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艺术更多>>
- 新世纪文学的精神衰变与现实介入
- 2013年
- 新世纪以来,社会转型、知识分子身份分化等造成文学精神的衰变,进而影响到对现实的介入,精英作家对历史发言的气魄大于对现实发言的勇气。新世纪"现实主义"思潮对底层文学、都市文学和知识分子题材文学的干预停留在道德、消费、戏谑的价值立场。新世纪底层文学中部分作品带有康德道德哲学意味,爱情题材作品中出现某些回归爱情本体的迹象,带有宗教精神倾向的作品表现出欲望化时代的独特追求。
- 卢衍鹏
-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文学精神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研究的转型被引量:9
- 2011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研究的转型,既是借助文化研究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层次,又是文化研究在新形势下加快调整研究领域和方法策略,形成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包括文化嬗变、保护合理性、产业开发等视角。文化研究的转型主要是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研究对象从文化文本向文化遗产,二是研究方法从话语分析到田野研究,三是研究思维从个案分析到理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研究的转型的契合,表现在理论提升与现实介入、普遍主义与地方性知识、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等方面,两者的结合必然是一个文化双赢的结果。
- 卢衍鹏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何与何为被引量:4
- 2011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逻辑是理论旅行的结果,西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特殊性延异为世界性、普遍性,国际公约化命名和组织推广发展为科层化的范式学术运动和保护实践,非功利性的价值保护发展为文化"有用性"的现实博弈。从文化现代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应对当前遗产流逝的手段,也是文化创造、转型、重构的长远规划;从经济转型而言,是远古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是文化资本的承载者,是文化竞争力的强大支撑;从社会和谐而言,是连接基础价值和终极价值的中间价值,融合自然观、社会观的缓冲地带,协调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管理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守性体现在观念僵化、忽视个体性、认同功能薄弱;文化激进体现在产业发展冲动超过事业管理积极性,价值规律超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有规律,资源争夺、资本滥用和知识虚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顽疾。
- 卢衍鹏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逻辑文化现实文化悖论
- 主流文化的解构与文化研究的重生被引量:19
- 2011年
- 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已经并将继续被解构,因为消费文化的市场逻辑扰乱了主流文化的生态平衡,主流文化的保守使其丧失了关怀现实的意识、形象的形式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诉求。文化研究也陷入困局,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建构性无法掩饰其抽象性、浮躁性,必须深入中国语境和文化体制寻找文化研究之根;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和反思性逐渐弱化,必须重新审视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文化研究的分化导致其不确定性,必须找到契合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节点,突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标杆价值。要实现主流文化的重塑与文化研究的重生,必须以媒体为核心打造主流文化主导的平台,推动主流文化大众化;拓展精英文化世俗化的多种渠道,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全球化的视野探求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路径。
- 卢衍鹏
- 关键词:文化研究主流文化解构重生
- 从遮蔽到死亡: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的理论轨迹
- 2012年
-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经历了从遮蔽到死亡的过程。新时期发端的文学理论被"拨乱反正"的宏大政治话语遮蔽;80年代中后期在方法论热、文学主体性、审美意识形态论等争论中被神化;90年代转向成为主要形态,语言论转向是理论向内转,文化论转向是理论的外转;新世纪十年的"理论之死"与文学审美的重构密切相关,是反思西方20世纪的"理论时代"的结果,也是"后理论时代"的开始。
- 卢衍鹏
-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化研究
- 公共领域、市民社会与“新市民小说”被引量:1
- 2011年
- 20世纪90年代文学中新口号、新命名频繁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活力、辐射和影响在下降,而文学编辑的作用在提升,文学创作、批评和理论等各个环节都受到期刊栏目的设置、出版社的选题等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形成一种文学命名运动,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挽回文学的颓势,但从中可以发现其中的生产逻辑和操作机制,
- 卢衍鹏
- 关键词:新市民小说市民社会90年代文学文学编辑文学创作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再出发被引量:32
- 2011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启新的历史,有望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再出发的起点稳步渐进,呈现出由浅到深、由外到内、由此及彼的三大特点。再出发的视角与内涵主要是文化的挖掘,包括人本性挖掘、日常性揭示和公共性展示。再出发的推进与突破关键在创新突破,主要是突破文化资本化思维,重塑文化保护观念;突破文化管理科层化,创新文化保护机制;突破学科界限,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 王冬梅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 家庭伦理剧的类型融合与文化诉求——论电视剧《咱家那些事》的叙事策略
- 2012年
- 从《渴望》开始,中国家庭伦理剧从无类型意识,到有类型意识,再到类型成熟,是产业化、艺术化等多重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类型剧要处理好资本诉求与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商业价值的同时追求类型突破,避免模式化、同质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对类型剧的审美疲劳已成事实,观众已经厌烦不断重复的故事结构、叙事技巧和人物配置等,向内寻求类型突破势在必行①。回顾近年热播的家庭伦理剧,如《孝子》、《咱爸咱妈》、《牵手》、《金婚》、《王贵与安娜》、等,都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百姓日常的家庭生活、情感世界和伦理道德等展开叙事创新,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原有类型束缚。
- 卢衍鹏
-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叙事策略文化诉求电视剧《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