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1476)

作品数:15 被引量:115H指数:6
相关作者:马良张宇昊江涛钟红吴春生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毒素
  • 6篇曲霉毒素
  • 6篇黄曲霉
  • 6篇黄曲霉毒素
  • 5篇曲霉
  • 4篇荧光
  • 4篇酮酸
  • 4篇链格孢
  • 4篇链格孢菌
  • 3篇人工抗原
  • 3篇抗体
  • 3篇抗原
  • 3篇克隆
  • 2篇多克隆
  • 2篇多克隆抗体
  • 2篇液相
  • 2篇液相色谱
  • 2篇荧光增敏
  • 2篇荧光增强
  • 2篇增敏

机构

  • 15篇西南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5篇马良
  • 12篇张宇昊
  • 5篇江涛
  • 5篇钟红
  • 4篇吴春生
  • 4篇王佳曼
  • 4篇苏敏
  • 2篇董晓娟
  • 2篇焦必宁
  • 2篇赵其阳
  • 2篇龚蕾
  • 2篇刘雁雨
  • 2篇戴芳芳
  • 1篇张耀海
  • 1篇王成秋
  • 1篇胡媛媛
  • 1篇贺亚萍

传媒

  • 6篇食品科学
  • 2篇分析化学
  • 2篇食品安全质量...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年份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链格孢霉毒素细交链格孢菌酮酸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被引量:1
2016年
本研究采用肟化法用羧甲基羟胺半盐酸盐对链格孢霉毒素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nuaconic acid,TA)进行衍生后引入连接臂,得到了半抗原TAO。通过活性酯法将半抗原TAO分别与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偶联制备得到免疫原TAO-BSA、与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偶联制备得到包被原TAO-KLH。经透析纯化后分别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扫描法对合成的人工抗原进行初步鉴定,制备得到的人工抗原的偶联比分别为18.3:1、38.7:1。此人工抗原免疫Balb/c小鼠后获得的鼠源抗血清进一步验证了人工抗原合成成功,制备得到特异性识别TA的多克隆抗体。通过ELISA棋盘法确定了最佳包被原浓度以及最佳抗体稀释度并建立了TA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其灵敏度以半抑制浓度IC50表示为335.55 ng/m L,最低检出限(LOD)为19.00 ng/m L,定量线性检测范围为200.00~1563.00 ng/m L。
马良张宇昊吴春生苏敏钟红
关键词:人工抗原多克隆抗体ELISA
磁纳材料表面可修饰性在食品污染物快速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6年
磁性纳米材料具有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尺寸小、偶联容量高、表面可修饰等特性以及独特的磁学性质,通过表面包裹、修饰无机纳米材料、有机小分子和有机高分子等降低粒子表面能获得具有可分散性或功能化的磁性纳米粒子,调节磁性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和反应特性,可广泛应用于食品污染物快速分析中的样品前处理,如分离提纯、富集萃取以及检测过程中的信号放大、提高选择性及灵敏度等。基于磁性纳米材料的各种固相萃取方法以及新型传感器的研究发展迅速,文中综述了磁性纳米材料的表面可修饰性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展望了该领域发展趋势。
苏敏马良张宇昊钟红王佳曼
关键词:磁性纳米材料传感器
人工接种温州蜜柑后链格孢霉毒素的产生及分布规律被引量:12
2017年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结合Qu ECh 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前处理方法,研究温州蜜柑人工接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后,病斑部位全果、非病斑部位果皮和果肉中腾毒素(tentoxin,Ten)、链格孢酚(alternariol,AOH)、交链格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AME)、交链孢烯(altenuene,ALT)和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 A)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产生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病斑部位全果、非病斑部位果皮和果肉中的链格孢霉毒素含量随着病斑直径的扩大,不同链格孢霉毒素的变化趋势不同。Te A、Ten、AME和AOH在所有部位中均有检出,其中Te A检出含量最高,在病斑部位的含量范围为3.05×10~3~55.88×10~3μg/kg,在非病斑部位的含量范围为65.35~40.68×10~3μg/kg;Ten、AME和AOH在病斑部位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9.16~373.94、22.63~1 395.82μg/kg和8.18~689.19μg/kg;非病斑部位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67.56、0~195.96μg/kg和0~301.91μg/kg;ALT在非病斑部位果肉中未检出,但在非病斑部位的果皮和病斑部位的全果中均有检出,含量最高达16.61μg/kg。研究表明,由于柑橘感染链格孢菌后产生的毒素会从发病部位扩散到健康部位累积,因此,在鲜食加工和风险评估中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蒋黎艳龚蕾盖智星刘雁雨马良赵其阳王成秋焦必宁
关键词:温州蜜柑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分散液液微萃取/荧光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_1被引量:11
2014年
基于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和荧光增强技术,建立了简便、快速、经济的分散液液微萃取/荧光光度法用于测定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M1,AFM1)。以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乙腈作为分散剂,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萃取液。实验结果表明,AFM1在0.05~2.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对液态奶和固态奶粉两类乳制品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56和0.9989,检出限(LOD)分别为0.023μg/L和0.039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6.7%~95.7%,相对标准偏差(RSD,n=6)小于5%。经统计分析,该法与国标标准方法的准确度无显著差异,可应用于奶制品中AFM1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涂春蓉董晓娟马良张宇昊
关键词:分散液液微萃取荧光分光光度法乳制品黄曲霉毒素M1
黄曲霉毒素G_1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机理及分子对接被引量:1
2017年
在模拟人体血液p H 7.4的条件下,用分子对接及其荧光光谱、3D荧光、圆二色谱等方法研究黄曲霉毒素G1(aflatoxin G_1,AFG_1)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根据双对数方程得出AFG1与HSA结合反应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4个温度条件下结合常数数量级均为104,结合位点数近似为1。通过分子对接和热力学参数计算,AFG1结合在HSA的ⅠB疏水腔中,二者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和氢键。通过研究体内金属离子对AFG1-HSA反应的影响,Fe^(3+)、Mg^(^(2+))能增大AFG1对HSA的亲和力,而Zn^(2+)、Cu^(2+)、Mn^(2+)离子则能大大降低AFG1与HSA的亲和力。基于F?rster’s能量转移,二者反应距离为3.26 nm。3D荧光结果显示,二者的结合反应使HSA生色团氨基酸残基疏水性增加,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圆二色谱结果表明,加入AFG1使得HSA的α-螺旋含量增加。
钟红王佳曼马良江涛
关键词:人血清白蛋白光谱分子对接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柑橘中的5种链格孢霉毒素被引量:37
2015年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柑橘中腾毒素、链格孢酚、交链格孢酚单甲醚、交链孢烯和细交链格孢菌酮酸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新方法。样品经改进的QuEChERS(快速、简单、廉价、高效、灵活和安全)方法一步完成萃取净化,采用乙腈-甲酸(1.5%)提取,无水MgSO_4和NaCl盐析,以ACQUITY UPLC BEH C_(18)柱为分离柱,用乙腈和0.1%甲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ESI^+)多反应模式监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在本方法条件下,5种链格孢霉毒素在2.0-100μg/L浓度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2),检出限在0.11-0.91μg/kg之间。在5.20和100μg/kg加标水平下,5种毒素的回收率在71%-11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1%-9.9%,能满足柑橘中链格孢霉毒素检测的要求。
蒋黎艳赵其阳龚蕾刘雁雨张耀海马良焦必宁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柑橘
量子点荧光分析法在食品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以量子点荧光分析法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具有准确、灵敏、特异性高的特点,在生物医药学和化学分析方面已有广泛应用,目前在检测食品污染物方面处于发展阶段,是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量子点的光学特性、制备、表征及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量子点的发展方向。
马良贺亚萍张宇昊
关键词:量子点食品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
光谱法研究黄曲霉毒素B_1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被引量:16
2016年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目前发现的致癌能力最强的真菌毒素,严重危害人畜健康。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在结合、运输内源性和外源性等小分子物质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研究AFB1与HSA的相互作用机理和作用过程,在分子毒理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模拟在人体血液pH条件(pH 7.4,离子强度0.1 mol/L),通过荧光淬灭、3D荧光法和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等光谱方法研究AFB1与人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FB1与HSA的内源荧光淬灭属于静态淬灭,AFB1-HSA在298,303,308和313 K4个温度条件下,结合常数均为10-4数量级,结合位点都约为1。根据Van't Hoff方程AFB1-HSA体系是熵增焓减的自发过程,分子间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和氢键。基于Forster's能量转移,得知AFB1与HSA结合距离为3.31 nm。竞争结合实验表明,AFB1结合在HSA的siteI位点上,靠近色氨酸Trp-214。通过3D荧光分析,AFB1的结合作用导致了HSA氨基酸残基微环境和二级构象发生变化。圆二色谱的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结合使得HSA的α-螺旋含量增加。
江涛马良张宇昊王佳曼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人血清白蛋白光谱法
三元超分子荧光增敏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M_1被引量:4
2016年
根据黄曲霉毒素M_1(aflatoxin M_1,AFM_1)的荧光特性,研究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及其衍生物(β-CDs)、金属盐(Hg^(2+))与AFM1形成的三元超分子体系及对AFM1荧光增强作用,并探索超分子包合物形成的机理。甲基-β-CD-Hg^(2+)-AFM_1三元体系中,当溶剂组成为体积分数20%甲醇溶液,Hg^(2+)、M-β-CD与AFM_1物质的量比分别为6.6×10~4∶1、5.80×10~5∶1时,荧光增强倍数可达到4.5倍。光谱法、热力学方法表明AFM1能进入M-β-CD空腔,从而减少荧光淬灭,增强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利用Benesi-Hildebrand双倒数法和Van’t Hoff热力学方程研究超分子体系的包合常数与热力学常数,初步探讨超分子反应机理。该荧光增敏技术检测AFM_1,在0.01~2.00μg/L范围内分析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 2,检出限为0.0026μg/L。这种衍生方法具有灵敏、简单、高效、经济等优点,乳品中除铁元素以外的大多数强化微量元素对测定无干扰作用,可应用于奶制品中AFM1的快速检测。
马良张宇昊江涛苏敏涂春蓉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M1超分子体系荧光增强包合
黄曲霉毒素荧光增敏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黄曲霉毒素是农产品和粮油产品的重点监控污染物,痕量污染即可造成严重后果,对其实现监控的有效途径是高灵敏度检测技术。通过增强黄曲霉毒素的天然荧光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是目前黄曲霉毒素增敏的重要途径。本文对黄曲霉毒素的各种传统荧光增强技术以及前沿的超分子荧光增强技术进行综述,分析黄曲霉毒素快速荧光增强技术发展趋势。
涂春蓉董晓娟马良张宇昊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荧光增强高灵敏度超分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