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733203) 作品数:15 被引量:160 H指数:8 相关作者: 李志伟 包丰 崇加军 胡祥云 陈凌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A Goal-Oriented Adaptiv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3D Resistivity Modeling Using Dual-Error Weighting Approach 被引量:3 2015年 A goal-oriented adaptive finite element(FE) method for solving 3D direct current(DC) resistivity modeling problem is presented. The model domain is subdivided into unstructured tetrahedral elements that allow for efficient local mesh refinement and flexible description of complex models. The elements that affect the solution at each receiver location are adaptively refined according to a goal-oriented posteriori error estimator using dual-error weighting approach. The FE method with adapting mesh can easily handle such structures at almost any level of complexity. The method is demonstrated on two synthetic resistivity models with analytical solutions and available results from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so the errors can be quantifi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numerical method is illustrated on a resistivity model with a topographic ridge. Numerical example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flexible and accurate for geometrically complex situations. Yixin Ye Xiangyun Hu Dong Xu2006年吉林乾安-前郭M5.0级地震深度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7 2013年 2006年3月31日,吉林省乾安与前郭县交界地区发生了M5.0级地震,是吉林省40多年来最大浅源地震,造成了约1亿元的经济损失.有关此次的地震成因有一定争论,而震源深度则是解决这些争论的重要参数之一.鉴于不同机构给出的震源深度差别很大,本文利用吉林省及邻近地区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和远震波形,采用多种方法准确测定了震源深度.首先采用CAP方法反演近震全波形得到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初步确定震源深度为6±1km.利用远震体波波形,通过波形对比和pP深度震相,测定震源深度约为5km.利用流动地震台站观测,测定了14个波形清晰的余震震源深度,大部分余震的震源深度为5~7km.多种震源深度测定结果比较一致,表明乾安地震的震源深度为6±1km.综合地震勘探的资料,表明乾安地震的主震位于基岩之上,在油井下方1~2km.震区历史地震活动性很低,结合油气开采诱发地震的判别标准,推测乾安地震可能与油气开采有关. 高金哲 李志伟 包丰 崇加军关键词:震源深度 震源机制解 基于DLL集成的大地电磁处理解释可视化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2017年 介绍了基于C++和Fortran混合编程,通过动态链接库(DLL)集成的大地电磁处理解释系统(MTI)。概要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动态链接库的实现、内存优化和多线程工作模式以及软件的四大功能模块,包括了从数据管理、分析、处理到反演解释的整个流程,基本涵盖了目前常用的大地电磁处理解释方法,功能全面,集成度高。模型数据和实测资料的应用结果验证了该系统对于复杂地质构造解释的有效性,体现了多算法分析解释的优越性。 管贻亮 胡祥云 张静 程正璞 陈宇峰关键词:大地电磁 反演 动态链接库 人机交互 重力测定盆地沉积层厚度的方法及其进展 被引量:4 2014年 盆地的沉积层厚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它不仅是引起强地面运动的主要因素,还严重影响到盆地中深层的勘探效果.为减小地震时强地面运动造成的损失,提高中深部勘探精度,有必要研究盆地沉积层的厚度(基岩埋深).研究发现,重力测量可快速获得大范围盆地沉积层厚度.通过分离地表观测到的重力场,得到沉积层的剩余异常,根据沉积层的剩余异常反演出它的厚度.本文阐述了利用重力测量盆地沉积层厚度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沉积层重力场正演计算、沉积层剩余重力异常分离、重力异常反演方法等;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相关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最后对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滕龙 倪四道 李志伟关键词:盆地 带地形的大地电磁各向异性二维模拟及实例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2015年 带地形的大地电磁二维正演数值模拟多数基于电性各向同性理论,由于地球内部电性各向异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基于电性各向异性理论研究地形起伏情况下大地电磁二维正演数值模拟就显得非常迫切.本文首先由麦克斯韦方程出发,引入张量电导率,求得一组关于平行走向的电场分量Ex和磁场分量Hx的二阶偏微分方程,使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出Ex和Hx的近似解,并以此求得其他场分量;其次,引入地形因素,改变变量在网格节点中的排列方式,选择交错排列方式从而给有限差分系数矩阵的最大带宽分配合理的存储空间;最后,使用Weaver的方法解决TM模式下,在地-空分界面垂直于构造走向的一些区域存在不同电导率的问题.通过对带地形的二维电性各向异性结构做正演模拟,研究地形因素对大地电磁响应的影响;以电性各向异性理论为基础,将地形因素引入对实测大地电磁资料的处理中,通过做二维正演拟合和未引入地形因素的结果做对比,说明电性各向异性现象的普遍存在,认识地形因素对观测大地电磁场的影响,为今后分析解释实测大地电磁资料包含地形因素和电性各向异性情况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霍光谱 胡祥云 黄一凡 韩波关键词:地形 电性各向异性 大地电磁 有限差分 四川省理县西山村滑坡运动变形过程中的微震研究 被引量:15 2018年 西山村滑坡位于地震活动性剧烈的龙门山地区,这个区域有大量的滑坡在汶川地震中被触发,此后西山村滑坡发生持续变形.为了监测该滑坡体的运移和局部破裂产生的微弱的地震信号,由微震事件获取滑坡滑动和变形模式,2015年八月底至十一月底,我们在滑坡上布置了30套地震仪.首先通过信号到时和波形特征把滑坡上的微震信号从人类活动产生的信号和滑坡体以外的区域地震信号区分开来.然后以识别到的微震波形为模板,用滑动时窗互相关的方法匹配其他的微震事件.结果表明,96个微震事件能被30个台站都记录到.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定位,我们发现大部分(80个)能被所有台站记录到的事件发生在滑坡的底部,其他的少部分(16个)发生在滑坡的顶部.这意味着有相当多的能量积聚在滑坡的顶部和底部,而滑坡的底部则更活跃.除此外,在滑坡的中部有较多更微弱的事件被周围的部分仪器记录到.基于这些微震事件的位置,我们发现四个辐射地震信号的不稳定区域和钻孔监测到的不稳定区域比较吻合.这些辐射地震信号的不稳定区域应该和滑坡体的运动和内部变形相关.由此表明,地震学方法也是监测滑坡的变形的有效手段,是现有监测手段的有力补充. 盛敏汉 储日升 危自根 包丰 郭爱智关键词:滑坡变形监测 2015山东平邑石膏矿塌陷地震震源参数测定 被引量:10 2018年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25日07时56分,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北纬35.5°,东经117.7°)发生4.0级地震,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国家测震台网提供的宽频地震台波形数据,采用SCC(Sliding-window Cross-Correlation)方法确定了地震发生后10 min内有至少6次余震事件发生,并使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和最大一次余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反演的结果显示,两次事件的震源机制均含有非常明显的非双力偶成分,且表现为体积缩小的内爆机制.这些结果表明,本次事件与石膏矿区的结构和应力场状态密切相关,可能是由于石膏矿内采空区的闭合,同时伴随顶板或底板的剪切运动造成的. 杨慧 储日升 盛敏汉关键词:震源机制 塌陷地震 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地震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4 2014年 基于密集流动台阵,联合使用主事件法和sPL深度震相,对2011年9月10日瑞昌一阳新M_S4.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更为准确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主震的水平位置为29.70°N,115.47°E,误差约1km;震源深度为15km,误差约2km。结合地震序列定位结果、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断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探讨主震可能的发震构造。 王向腾 李志伟 包丰 崇加军 谢祖军 储日升 金笔凯关键词:震源位置 发震构造 利用近震高频接收函数研究四川理县西山村滑坡体结构 被引量:8 2017年 远震接收函数已广泛用于反演台站下方的结构,然而由于地球的非弹性衰减作用,远震数据较难获得高频接收函数,对浅地表结构约束不足.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使用近震数据的高频接收函数来研究浅表速度结构,并应用于四川理县西山村滑坡体上3个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的近震事件.本文发展了接收函数V_P-k(V_P/V_S)叠加方法,结合接收函数H-k叠加和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滑坡体的厚度、S波速度和平均V_P/V_S比,并与钻孔得到的滑坡体厚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滑坡体具有小尺度的横向不均匀性,台站下方滑坡体的平均V_P/V_S比在2.4~3.1之间变化并且在底层存在78~143m·s^(-1)左右的S波低速层.本文观测到的高V_P/V_S比和底层低的S波速度结构,与电磁法获得的滑坡体底层低的电阻率和底部富水特征一致,表明滑坡体h1底界面的抗剪强度相对较弱,是潜在的滑坡危险区域.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近震接收函数能有效约束浅表的速度结构,进而能为滑坡灾害治理提供一定的地震学参考. 危自根 储日升 李志伟 盛敏汉 张海江 王宝善复杂地壳接收函数H-κ叠加——以安纳托利亚板块为例 被引量:13 2016年 本文理论分析了具有不同沉积层和壳幔过渡带结构的接收函数及其相关的H-κ叠加结果,然后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和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中北安纳托利亚板块的地壳厚度(H)、V_P/V_S(κ)和V_S结构.理论分析表明:厚的沉积层或沉积层和厚的壳幔过渡带共存都会使H-κ叠加失效;渐变型壳幔过渡带导致H-κ叠加的H位于过渡带中间,且随着频率增大逐渐靠近过渡带上方;倒转型壳幔过渡带导致H-κ叠加具有多极值,其结果可能反应过渡带内最大波阻抗界面上的地壳结构;1km·s^(-1)的V_P变化会导致H-κ叠加的H变化7km,而κ变化较小.实际资料分析表明:中北安纳托利亚H,κ和V_S具有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部分区域沉积层厚度<0.5km,局部地区壳幔过渡带厚度>3km;北安纳托利亚断层切穿地壳,在局部地区可能存在流体;研究区存在残留古老的小陆块体.本文研究表明,仔细分析接收函数波形和其随方位角的变化特征且用其他地震学方法进行约束,有助于采用H-κ叠加方法获取复杂地壳结构信息. 危自根 储日升 陈凌 崇加军 李志伟关键词:波形反演 沉积层 壳幔过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