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LQG0605)

作品数:10 被引量:98H指数:6
相关作者:赵景波龙腾文杜娟顾静马莉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灾害
  • 3篇灾害研究
  • 2篇灾害等级
  • 2篇入渗
  • 2篇水层
  • 2篇土壤
  • 2篇明代
  • 2篇涝灾
  • 2篇黄土
  • 2篇隔水层
  • 2篇含水
  • 2篇含水层
  • 2篇含水量
  • 2篇洪涝
  • 2篇洪涝灾害
  • 1篇地区干旱
  • 1篇典型流域
  • 1篇中更新统
  • 1篇入渗规律
  • 1篇入渗率

机构

  • 10篇陕西师范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作者

  • 10篇赵景波
  • 1篇张香
  • 1篇龙腾文
  • 1篇马延东
  • 1篇董治宝
  • 1篇马莉
  • 1篇刘护军
  • 1篇张允
  • 1篇陈宝群
  • 1篇邢闪
  • 1篇阴雷鹏
  • 1篇顾静
  • 1篇杜娟
  • 1篇张霞
  • 1篇郭毅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沙漠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东省烟台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及评价被引量:5
2011年
为进一步了解长期以来烟台市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并有针对性的实施目标控制,根据烟台市1989—2008年环境监测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研究了烟台市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阶段和规律,采用指数均值法对烟台市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转型作了评价。结果表明,近20a烟台市大气环境中SO2浓度变化显著,总体呈波动降低趋势;近19a烟台市大气环境中NO2浓度呈现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特点,尤其最后阶段NOz浓度的急剧升高是1种特别指示信号,指示NO2正在成为大气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20a颗粒物(TSP和PM10)浓度总体呈降低趋势,虽已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内,但仍是影响大气环境的主要因素。烟台市的大气污染类型逐渐由“煤烟型”向“石油煤烟混合型”转变。指出控制汽车尾气和燃煤的利用是烟台市未来大气污染需要加强治理的重点,采取燃煤脱硫技术、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和改善汽车尾气排放是改善该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关键。
邢闪赵景波
关键词:大气环境污染类型
清代济南市洪涝灾害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清代济南洪涝灾害的时间特征、灾害的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清代268年间济南市共发生洪涝灾害110次,其中轻度涝灾41次,中度涝灾60次,大涝灾6次,特大涝灾3次;清代济南地区洪涝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第1阶段(1644—1709年)和第3阶段(1780—1839年)为涝灾少发期,第2阶段(1710—1779年)和第4阶段(1840—1919年)为涝灾多发期;而且从早期到晚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洪涝灾害的成灾强度也呈现增强趋势.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年降水量明显增加,是该地区清代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同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改造和不科学的利用方式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及成灾程度.
张霞赵景波
关键词:洪涝灾害清代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系分形特征研究被引量:22
2008年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Horton水系定律,对黄土高原地区葫芦河流域的水系分形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葫芦河流域正处于流域发展的幼年期。这一时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下切侵蚀强烈。对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的判读验证了这一结论。这一结论说明利用分形理论来研究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是可能的,深入发展分形方法对于流域地貌研究有重要意义。
龙腾文赵景波
关键词:DEM分形
陕西长武黄土剖面S_1—L_4土层入渗率与成因被引量:4
2009年
根据渗水实验、空隙度,粒度和磁化率等测定,研究了长武黄土剖面S1-L4土层的渗透性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武黄土与红褐色古土壤前20min入渗速率大,变化大,为剧变入渗速率阶段,20min之后入渗速率变化较小,为弱变入渗速率阶段。黄土层入渗率较大,所研究的3层黄土平均入渗系数为2.02mm/min,红褐色古土壤层入渗率较低,所研究的3层古土壤平均入渗系数为0.71mm/min。黄土层空隙度较高,含水空间发育较好,利于构成含水层。红色古土壤层空隙度较低,含水空间发育较弱,利于构成隔水层。由于红褐色古土壤也有一定的渗透性,其隔水性较弱,这是黄土地下水具有多层性的原因。磁化率与粒度成分分析表明,黄土层与红褐色古土壤层渗透性、含水空间与隔水性的差异主要是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变化决定的成壤作用强弱造成的。研究表明第四纪气候变化对黄土地层土壤水和地下水资源富集条件、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在黄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赵景波阴雷鹏刘护军
关键词:空隙度隔水层含水层
明代固原地区干旱灾害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通过对明代固原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其干旱灾害等级化及成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原地区自1368年到1644年间的277a中,共发生干旱灾害118次,平均每2.35a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20次,占旱灾总数的16.9%;中度旱灾38次,占旱灾总数的32.3%;大旱灾42次,占旱灾总数的35.6%;特大旱灾18次,占旱灾总数的15.2%。该地区旱灾可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的1368—1424年和第3阶段的1505—1604年是旱灾的低发期;第2阶段的1425—1504年和第4阶段的1605—1644年是旱灾的高发期。该地区旱灾的季节性特征是单季旱占55.9%,其中夏旱所占比重最高,春旱、秋旱次之,冬旱较为稀少;季节性连旱占44.1%,其中春夏连旱和春夏秋3季连旱分别高达17.8%、15.3%。该地区明代处于气候的干冷期,年降水量减少是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固原地区具有指示该时代气候变化特征的5次干旱气候事件,分别是明代的1437—1442年、1481—1490年、1608—1617年、1627—1634年、1637—1641年。
马延东赵景波
关键词:干旱灾害灾害等级旱灾成因
西安与咸阳地区麦地土壤含水量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对西安市东郊狄寨镇、长安区郭杜镇大学城附近、咸阳市庞南村和北上召麦地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西安与咸阳地区不同降水条件下0~600cm麦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显示,4个采样点麦地平均含水量分别为22.0%、21.9%、16.7%、22.5%。东郊狄寨镇、长安区郭杜镇、咸阳北上召土壤含水量变化特点很相似,210~400cm土层最高,410~600cm次之,0~200cm最低。咸阳市庞南村麦地土壤含水量变化特点为210~400cm土层最高,0~200cm次之,410~600cm最低。研究表明,在正常降水量条件下,关中地区农田并无土壤干层发育,即使在冬小麦的耗水高峰期,农田土壤含水量仍然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张香赵景波
关键词:麦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干层
关中平原第5层古土壤发育时的气候与土壤水环境研究被引量:21
2008年
根据关中平原4个剖面第5层古土壤风化特征的研究得出,该层古土壤风化剖面厚度大,明显超出了土壤发育的厚度,形成了厚2m多的风化淋滤黄土层;第5层古土壤之下的黏土胶膜、风化淋滤黄土层、Fe2O3,CaCO3和元素Sr分布深度指示关中平原该层土壤发育时年平均降水量达到了900余毫米,含水量高的土壤重力水带分布深度至少达到了4.2m,在每年4.2m深度范围土层含水量一般都在20%以上,4.2-5m深度范围内土层含水量也较高,当时土壤水分充足,没有土壤干层形成,适于森林植被发育.该层土壤发育时的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大于年土壤总蒸发量,水量平衡为明显的正值,大气降水能够正常补给地下水.该层土壤发育的中、晚期土壤水具弱酸性特征.关中平原第5层古土壤发育时为亚热带气候,而且比亚热带北缘的气候更暖湿一些.那时秦岭以南和以北均为亚热带气候,当时秦岭失去了亚热带与温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夏季风活动强度大,能频繁越过秦岭山脉,并给该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决定了当时土层含水量较高.
赵景波顾静杜娟
关键词:关中平原土壤蒸发量
咸阳市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因素与粮食生产相关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首先从粮食产量计算模型中解析出耕地利用4因素,即耕地利用广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利用结构以及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而采用相关分析法求得各阶段耕地利用4因素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并参考其偏相关系数,研究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这4方面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1)不断加强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始终是第一位的贡献因素,但其影响趋势缓慢减弱;(2)耕地利用广度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趋势减弱,二者互动效应不明显,然而,在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和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力增强;(3)耕地利用程度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增强趋势凸显,从而,加大耕地利用程度成为推动粮食生产的有效新动力。(4)耕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减弱,然而其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性渐强。
郭毅赵景波
关键词:粮食生产耕地利用
陕西洛川中更新统下部黄土入渗规律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通过对陕西洛川凤栖镇剖面黄土与红色古土壤8个层位的入渗实验及孔隙度与CaCO3含量测定,研究了黄土与古土壤入渗特征和地下水富集条件。结果表明,陕西洛川西沟L4、L5、L6和L7黄土的稳定入渗率较大,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65mm min^-1;S4、S5、S6和S7古土壤稳定入渗率较小,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37mm min^-1;黄土层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较短,一般为60~90min,红色古土壤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较长,一般为90—120min。黄土层含水空间发育好、渗透性强和利于成为含水层,这是冷干的气候动力条件决定的。红褐色古土壤层含水空间发育较差、渗透性弱和利于成为隔水层,这是温湿的气候动力条件决定的。将洛川西沟剖面渗水实验数据用三种人渗公式分别进行拟合得出,通常采用的三个经验公式均适用于描述40万~70万a间发育的黄土和红色古土壤层的入渗规律。本文的研究拓宽了第四纪气候变化理论应用的新领域,表明更新世气候变化在黄土地层土壤水和地下水资源富集条件、富集规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赵景波张允陈宝群董治宝
关键词:洛川黄土入渗规律含水层隔水层
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明代自公元1369年到1644年的276年间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变化阶段、趋势、等级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轻度涝灾、中度涝灾、大涝灾、特大涝灾4级灾害,各占洪灾总次数的33%、40%、21%、6%。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共发生76次,平均每3.6年发生1次。从明代早期到晚期,洪水发生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明代陕南洪灾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在1369-1435年之间,为洪灾贫发阶段;第2阶段在1436-1550年之间,为洪灾多发阶段;第3阶段在1551-1644年之间,为洪灾较少阶段。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地形、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赵景波马莉
关键词:明代灾害等级洪涝灾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