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610)

作品数:17 被引量:128H指数:7
相关作者:张金渝杨天梅杨绍兵许宗亮杨维泽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玉溪师范学院云南中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4篇理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珠子参
  • 5篇光谱
  • 4篇植物
  • 4篇红外
  • 4篇红外光
  • 4篇红外光谱
  • 3篇土壤
  • 3篇居群
  • 2篇药用
  • 2篇药用植物
  • 2篇土壤类型
  • 2篇中药
  • 2篇酶活性
  • 2篇活性
  • 2篇不同居群
  • 1篇道地
  • 1篇道地性
  • 1篇地理
  • 1篇滇重楼
  • 1篇性状

机构

  • 15篇云南省农业科...
  • 5篇玉溪师范学院
  • 2篇云南中医学院
  • 2篇云南省农科院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作者

  • 14篇张金渝
  • 10篇杨维泽
  • 10篇许宗亮
  • 10篇杨天梅
  • 10篇杨绍兵
  • 9篇杨美权
  • 9篇左应梅
  • 6篇王元忠
  • 3篇金航
  • 3篇张霁
  • 3篇杨春艳
  • 3篇刘飞
  • 2篇赵艳丽
  • 1篇邓先能
  • 1篇李纪潮
  • 1篇史云东
  • 1篇郑兴芳
  • 1篇张智慧
  • 1篇李开毅
  • 1篇沈涛

传媒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现代中药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外光谱结合判别分析对三七道地性及产地的鉴别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判别分析对三七的道地性及产地进行鉴别研究。测试了11个县13个种植点的136株三七主根样品的红外光谱,利用Omnic8.0软件计算了每个样品红外光谱的二阶导数光谱。分别采用1 800~700cm^-1光谱范围的红外光谱数据和二阶导数光谱数据,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模型对三七的道地性进行判别研究,二阶导数光谱数据建立的模型对三七道地性的识别效果更好,回判正确率为100%,预测正确率为93.4%。采用交叉验证法检验了模型的稳定性,并对此方法进行了外推性验证。用二阶导数光谱数据结合相同的判别方法对三七的产地进行识别,比较了不同光谱范围和不同训练样本数建立的模型判别效果,每个种植点选择8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采用1 500~1 200cm^-1光谱范围的数据建立的模型判别效果较好,回判正确率为99.0%,预测正确率为76.5%。结果表明,红外光谱结合判别分析对三七道地性的识别效果好,有望成为实际中鉴别三七道地性的新方法;对三七产地的识别有一定的效果,可作为三七产地鉴别的一种新思路。
刘飞王元忠杨春艳金航
关键词:红外光谱
高海拔地区珠子参居群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珠子参是自然分布狭窄的珍稀植物,为了探讨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机制。方法:选择野外自然分布的20个居群珠子参为研究对象,测定珠子参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与海拔间的相关性。结果:20个居群珠子参的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根据CAT、POD、SOD活性和MDA含量,可分为3个类群,POD和SOD活性在各类居群间无显著差异,第Ⅰ类居群的CAT活性分别是第Ⅱ、Ⅲ类居群的1.45倍和1.74倍,其中第Ⅰ类显著大于第Ⅲ类。第Ⅰ类居群的三种酶活性与海拔高度呈二次函数关系,r分别为0.639 6、0.597 1和0.634 4;第Ⅱ类居群的三种抗氧化酶活性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第Ⅲ类居群的CAT和SOD活性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77 9和0.526 2,POD活性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r为0.524 4。珠子参各类居群的MDA含量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第Ⅲ类居群的MDA含量分别是第Ⅰ、Ⅱ类的2.28倍和1.52倍,三者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随着海拔的升高,3类珠子参居群植株对由海拔引起的生态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研究各类居群对海拔变化的响应特性,可为珠子参的引种驯化和栽培的生态适应性提供理论参考。
左应梅许宗亮杨维泽杨绍兵杨天梅杨美权张金渝
关键词:珠子参海拔高度抗氧化酶
珠子参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珠子参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以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为对象,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珠子参的小叶数、茎色、叶形、叶缘等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均有明显变异;7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也存在广泛变异,居群间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0.28%~69.18%,其中茎粗和复叶柄长在居群间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9.18%和57.49%;12个居群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居群是香格里拉普达措(PDC1)为53.61%,变异系数最小的居群是尾木尼村(WMN)为27.11%。相关性分析表明,珠子参居群的叶长、复叶柄长与纬度和海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小叶柄长与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株高、叶长、小叶柄长与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可分为4类,但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结论】珠子参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且与分布生境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有关。
左应梅杨维泽杨美权杨绍兵杨天梅许宗亮李纪潮张金渝
关键词:珠子参表型性状土壤养分
横断山区珠子参不同居群叶片形态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6
2015年
为探讨珠子参多样性及生态适应性,在横断山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4个珠子参自然居群,对其叶片的叶长、叶宽、长宽比、正面和背面表皮毛密度及气孔密度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珠子参叶片形态变异显著,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正面表皮毛密度>背面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叶长宽比>叶长>叶宽;地理距离邻近的居群间指标差异不显著,较远的居群间指标差异显著;叶长与遮阴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51;背面表皮毛密度与经度和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和0.51,与纬度和遮阴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5和-0.54,说明叶长及背面表皮毛密度相对于其他指标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变化更敏感;聚类分析将24个居群分为3类,地理距离相对较近的或表皮毛和气孔密度相近的一般聚为一类。珠子参通过改变叶形态及叶片大小,增加或减少表皮毛和气孔数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本研究结果为珠子参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机制提供了基础,也对研究其生态适应性及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杨天梅许宗亮左应梅杨维泽杨绍兵杨美权赵仁张金渝
关键词:表皮毛气孔生态适应性珠子参环境因子
三七种植土壤类型及产地的红外光谱鉴别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为建立一种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光谱检索的三七种植土壤类型和产地的鉴别方法,以3个产地6种土壤类型种植的102株三七植株主根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红外光谱为指标,利用Omnic 8.0软件中光谱检索功能分别对主根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红外光谱与相应光谱库进行种植土壤类型和产地检索和鉴别。结果表明:基于韧皮部光谱的鉴别效果比木质部的好。利用韧皮部光谱对种植土壤类型和产地进行鉴别时,匹配正确率分别为90.20%和97.06%。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光谱检索法可鉴别三七的种植土壤类型和产地。
杨春艳刘飞王元忠李开毅
关键词:红外光谱土壤类型
药用植物珠子参新鲜块根DNA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为获取珠子参高质量、高产量的总DNA,满足SSR-PCR标记实验。方法采用经典CTAB法、改良CTAB法、高盐低PH法和SDS法对珠子参总DNA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质量。结果 4种方法中产量最高的为经典CTAB法,产率为149.533ng/g,纯度最高的为改良CTAB法,OD260/OD280为1.796。结论 4种方法提取的DNA质量均满足SSR-PCR标记实验,扩增效果改良CTAB法和SDS法效果最佳。
杨维泽史云东许宗亮杨绍兵张金渝
关键词:珠子参DNA提取
珠子参不同居群的光合特性及保护酶活性比较被引量:4
2014年
测定了相同栽培条件下珠子参不同居群的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以探讨其生理生态适应性机理。结果表明,8个珠子参居群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存在一定差异,居群7、1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是居群4的2.21倍和2.18倍、居群6的2.02倍和2.00倍,差异显著。居群7、1的气孔导度(Cond)和蒸腾速率(Tr)最大,其中居群1的Cond和Tr值分别是居群6的2.61倍和2.35倍,差异显著,蒸汽压亏缺值较小;而居群4、6情况相反。表明珠子参居群植株利用水分的能力存在差异,可能是导致它们之间光合能力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居群4、6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大,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小于居群7、1,丙二醛含量最大,Pn值最小。表明珠子参不同居群的抗氧化酶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该协同作用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可能是珠子参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
左应梅张金渝杨维泽杨绍兵许宗亮杨天梅杨美权
关键词:珠子参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
红外光谱结合判别分析对三七种植土壤类型的鉴别研究
2015年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结合判别分析,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种植土壤类型进行鉴别研究。测试了6种种植土壤类型共102株三七植株主根木质部和须根样品的红外光谱;以1 800~900 cm-1的光谱信息为变量,每种土壤类型任选5份样品为测试样本,其他为训练样本;利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判别分析模块依据Fisher线性判别准则,采用逐步判别分析中的5种挑选样本信息变量算法,建立分类模型,对三七的种植土壤类型进行鉴别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三七须根样品信息的种植土壤类型的判别结果明显优于基于主根木质部的判别结果,且5种挑选变量的算法建立的模型都能识别三七的种植土壤类型;综合考虑判别分析结果和模型的稳定性,"Smallest F ratio"法所建立的模型更适合用于三七种植土壤类型的鉴别。
郑兴芳杨春艳王元忠刘飞
关键词:红外光谱土壤类型
几种微生物菌剂对三七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枯草芽孢杆菌(A)、哈茨木霉(B)、德根贝(C_1、C_2、C_3、C_4、C_5)等微生物菌剂对3年生三七植株的病害发生情况、生长发育、地下部分干物质产量和三七根部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菌剂对三七植株的病害防治、生长发育、总干重、总皂苷含量均有一定的作用。处理C_1的植株发病率为13.25%,防治效果最佳;各生物菌剂对三七病害防治作用效果大小依次为:C_1>A>C_2>C_4>C_5>B>C_3>CK_2>CK_1。处理C_1对三七的株高、茎粗和剪口粗影响最大,比CK_1分别提高41.11%、44.44%和33.96%。处理C4对三七的叶长、叶宽影响最大,比CK1分别提高37.13%、24.27%。各生物菌剂处理对三七地下部分干重的影响效果大小依次为:C_1>C_3>C_4>B>A>CK_2>C_2>C_5>CK_1。处理C_3的剪口和须根的总皂苷含量分别比CK_1提高69.15%、248.24%,分别比CK_2提高87.34%、378.71%;处理C_1主根和剪口的总皂苷含量分别比CK_1提高59.61%和36.78%,分别比CK_2提高205.01%和51.49%。综合来看,处理C_1(97 mL/667m^2)对三七的病害防治、生长发育、产量及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左应梅金航杨绍兵杨天梅杨维泽杨美权许宗亮张金渝
关键词:生物菌剂病害防治生长发育有效成分含量
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13年
复合种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其他国家也被广泛应用。药用植物的复合种植是对传统中药材种植模式的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药材与作物争地的矛盾,对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的概念、发展历史、理论基础以及主要模式,分析了复合种植对药用植物生长、产量、药效成分、病虫害防治的影响,对药用植物复合种植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探讨了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药用植物栽培者合理种植提供依据。
李远菊张霁王元忠张金渝金航
关键词:药用植物生态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