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0806001-4)

作品数:2 被引量:23H指数:2
相关作者:张蔷杨道侠刘建忠黄梦宇马新成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特性分析
  • 1篇人工消雾
  • 1篇消雾
  • 1篇边界层

机构

  • 2篇北京市人工影...

作者

  • 2篇张蔷
  • 1篇何晖
  • 1篇刘建忠
  • 1篇金华
  • 1篇张磊
  • 1篇马新成
  • 1篇黄梦宇
  • 1篇杨道侠

传媒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人工消雾试验中的雾微物理响应被引量:7
2012年
2009年11—12月在天津市武清区实施了两次消雾外场试验。11月6—7日,利用燃烧烟条的方式播撒吸湿性焰剂对暖雾实施催化;11月30日—12月1日,利用播撒液氮的方式实施冷雾消雾试验。对两次消雾试验期间雾的微物理观测资料分析发现,雾对催化有明显响应,具体表现为:雾滴浓度先增后减且变化剧烈,液态水含量、雾滴大小等微物理特征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催化期间雾滴谱均出现了谱宽加大的现象,催化结束后谱宽恢复至催化前状态;催化效应导致出现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雾滴,雾滴谱发生了单峰分布和双峰分布间的变换:催化前滴谱为单峰分布,催化期间出现双峰谱;多个短时双峰谱反复出现;首个双峰谱出现后,滴谱逐渐由单调递减向单峰、双峰转变;催化结束后,滴谱由双峰谱恢复为单峰谱。分析认为:催化后暖雾中发生成熟过程(Ripening Process),而冷雾催化后则启动了贝吉隆过程(Bergeron process)。
金华何晖张蔷黄梦宇马新成张磊
关键词:人工消雾
雾日期间边界层特性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微波辐射仪和风廓线仪等资料对2007年10月25~27日期间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天气过程是在大的天气背景下形成的,高低空和地面形势均有利于雾形成和维持;(2)微波辐射仪反演产品可以清楚地看出高低空湿度的配置以及雾维持的机理;(3)进一步分析温湿特点可以看出,地面温度、2 000 m高度下的逆温厚度和最大强度变化与能见度、雾、浓雾、强浓雾之间的转换关系密切;雾出现对应地面降温幅度最大,雾期间有逆温(特别是贴地逆温);雾期间地面相对湿度均在83%以上,浓雾在90%以上,强浓雾在97%以上;雾刚生成并没有液态水,1 h后出现液态水,在天气系统接近前均是100 m高度上液态水含量最大;(4)雾期间边界层内600~700 m高度以下,水平风速比较小,在600 m高度上下水平风速切变很明显;(5)雾过程期间边界层维持微弱的上升和下沉运动。
刘建忠张蔷杨道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