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323) 作品数:9 被引量:30 H指数:3 相关作者: 林函 连庆泉 余梓浦 王佩芳 李纯 更多>> 相关机构: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麻醉浓度七氟醚对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活力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麻醉浓度七氟醚对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皿:对照组(C组)、2%七氟醚组和5%七氟醚组(SEV1、2组)。将细胞放置于37℃的密闭培养箱中,通人七氟醚,维持浓度2%(SEV3组)或5%(SEU组)。c组仅给予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于七氟醚孵育2、4、6h(T1-3)时采用光学双目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于七氟醚孵育6h后,收集C组和SEV2组细胞,应用基因芯片筛选差异基因。结果与C组和SEV1组比较,SEV2组L时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T1、3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V1组和C组各时点细胞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SEV1组细胞形态未见异常,SEV2组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与C组比较,SEV2组差异表达的基因有45个,差异倍数最大的有: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2基因、趋化因子配体2基因和双特异性磷酸酶1基因。结论麻醉浓度七氟醚可抑制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活力,且与浓度有关,其机制可能与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2基因、趋化因子配体2基因和双特异性磷酸酶1基因表达异常有关。 叶雪飞 郎俊慧 陈蓓萍 郭晶晶 王兰兰 王秋帆 林函 连庆泉关键词:麻醉药 莱迪希细胞 麻醉 不同吸入麻醉药对人精子运动功能和体外获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讨不同吸入麻醉药对人精子运动功能和体外获能的影响.方法 成年男性精液经Percoll梯度离心法处理后,沉淀精子置于人精子体外获能培养基,调节精子密度(30~50)×106/ml,随机分为5组(n=7):对照组(C组)正常培养,2%、4%七氟醚组(SEV1、2组)和1.1%、2.2%异氟醚组(ISO1、2组)在37℃孵箱中分别暴露于2%、4%七氟醚和1.1%、2.2%异氟醚5 h,采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评价精子运动功能,记录精子运动活力[(a+b)%]、曲线速度(VCL)、直线速度(VSL)、平均速度(VAP)和头部侧向运动平均振幅(ALH),采用金霉素荧光染色技术评价精子体外获能情况.计算吸入麻醉药组各指标的相对抑制率.结果 与C组比较,SEV1组、SEV2组和ISO2组(a+b)%、VCL、VSL、VAP降低,SEV2组ALH、SEV2组和ISO1、2组精子获能程度降低(P<0.05);与SEV1组比较,SEV2组(a+b)%、VCL、VSL、VAP降低,ISO1组(a+b)%、VCL、VSL、VAP的相对抑制率降低(P<0.05);与ISO1组比较,ISO2组(a+b)%、VCL、VSL、VAP降低(P<0.05);与SEV2组比较,ISO2组(a+b)%、VCL、VSL、VAP和ALH的相对抑制率降低(P<0.05).结论 七氟醚和异氟醚均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精子运动功能和体外获能;七氟醚抑制精子运动功能的作用较异氟醚强. 王兰兰 郭晶晶 林函 黄学锋 金建远 王秋帆 叶雪飞 宋海龙 连庆泉关键词:麻醉药 吸入 精子能动性 精子获能 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MEHP)对原代神经干细胞(NSC)和NE-4C小鼠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原代NSC来源于孕15 d(E15)远交群SD胎大鼠脑皮质;NE-4C细胞为小鼠NSC。MEHP 0,1,10,100和1000μmol·L^(-1)处理72 h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GR)、Y性别决定区框2(Sox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CCK-8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EHP1000μmol·L^(-1)作用72 h后,NE-4C和NSC细胞活力明显减弱,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70.3%和40.0%。Ed U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EHP 100μmol·L^(-1)组细胞增殖率降低,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74.8%和12.0%(P<0.05)。Transwell实验发现,MEHP 100μmol·L^(-1)处理72 h后,NE-4C细胞的迁移率降低至(63.4±2.0)%(P<0.05)。MEHP 100μmol·L^(-1)组NE-4C中与增殖和迁移相关的基因GR,Stat3和Sox2的表达下调,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49.8%,26.0%和14.0%(P<0.05);在NSC中的相应基因也下调,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0.0%,14.0%和15.3%;在NE-4C中与增殖及迁移相关的蛋白GR,GRβ,p-Stat3和Sox2的表达下调,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2±0.17,0.87±0.35,0.62±0.24和0.81±0.22(P<0.05);在NSC中相应蛋白表达也下调,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2±0.20,0.56±0.12,0.53±0.20和0.84±0.36(P<0.05)。结论大剂量MEHP可抑制NS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GR介导的Stat3及Sox2的作用实现。 黄意湘 马晓晓 郝欣蕊 刘劲 廖双菊 梅虹霞 苏颖 郑丽丹 林函关键词:神经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糖皮质激素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耐药K562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耐药特征 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建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STI-571)耐药K562细胞系并研究其耐药特征。方法采用含递增浓度伊马替尼的培养基培养K562细胞,诱导耐伊马替尼K562细胞系(K562R)。通过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形态和细胞凋亡分析确定耐药细胞是否形成;采用MTT法观察耐药细胞的耐药谱;通过半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并通过基因测序分析K562R细胞B细胞受体-c-Abelson(BCR-ABL)激酶区基因序列。结果成功地将伊马替尼高敏感的K562细胞诱导成K562R,伊马替尼抑制K562和K562R细胞存活的IC50值分别为0.01±0.00和(2.35±0.01)μmol·L-1,耐药倍数为235.0倍。K562R具有一定的交叉耐药性,对高三尖杉酯碱、长春新碱和对柔红霉素的耐药倍数分别为13.2,63.2和11.8倍。K562R可对抗伊马替尼诱导的细胞凋亡,伊马替尼1.0μmol·L-1培养24 h K562和K562R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2.1%和18.2%。耐药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与K562细胞相比,K562R细胞BCR-ABL基因、多药耐药基因(MDR)和p-糖蛋白基因(p-GP)的表达均明显增加。此外,K562R细胞BCR-ABL基因的第696位发生A→C点突变,该位点突变导致激酶区第231位氨基酸由赖氨酸取代原有的天冬酰胺。结论成功建立了耐伊马替尼细胞系K562R。K562R细胞具有交叉耐药性和对抗伊马替尼诱导的细胞凋亡等特征。K562R细胞BCR-ABL基因序列发生点突变,MDR和p-GP等基因表达亦明显升高。 冯帆 张琼 刘洪英 李松 王莉莉关键词:伊马替尼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K562细胞 七氟烷和异氟烷急性暴露对SD新生大鼠海马的神经毒性作用 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七氟烷与异氟烷急性暴露对SD仔鼠脑海马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出生7 d的雄性SD新生大鼠分别急性暴露3.6%七氟烷和2.3%异氟烷6 h。TUNEL和活化胱天蛋白酶3片段的免疫组化技术(IHC)检测神经元凋亡;透视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学的改变;Western印迹法检测胱天蛋白酶3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七氟烷和异氟烷组海马神经元凋亡显著增加(P<0.05)。TUNEL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神经元凋亡数量2±2相比,七氟烷和异氟烷组海马神经元凋亡数量显著提高,分别为13±2和22±5,且异氟烷组与七氟烷组神经元凋亡数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透视电镜见七氟烷和异氟烷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有残缺不全的细胞核、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胱天蛋白酶3表达显著增加(P<0.05),且异氟烷作用强于七氟烷(P<0.05)。结论七氟烷和异氟烷急性暴露可致发育中神经元的凋亡;在等效浓度下异氟烷能引起更严重的神经元损伤。 余梓浦 王佩芳 李纯 林函 康定鑫 狄美琴 连庆泉关键词:七氟烷 异氟烷 海马 神经毒性 七氟烷和异氟烷急性暴露对SD幼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挥发性麻醉药七氟烷和异氟烷急性暴露对SD大鼠幼年期学习记忆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7日龄大鼠提前0.5 h ip给予荷包牡丹碱8 mg.kg-1或蝇蕈醇1 mg.kg-1,然后暴露于含3.6%七氟烷或2.3%异氟烷的空氧混合气中,连续6 h。出生后第21天时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潜伏期;取海马,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α1亚基和BDNF表达,逆转录-PCR方法检测mRNA表达。结果 氟烷组的连续5 d总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5);与七氟烷和异氟烷组比,提前给予荷包牡丹碱或蝇蕈醇对潜伏期无显著改善作用。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法和逆转录-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七氟烷、异氟烷和提前给予荷包牡丹碱或蝇蕈醇组幼鼠海马GABA-A受体α1亚基蛋白与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七氟烷和异氟烷组BDNF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13%,25%和23%,21%(P<0.05)。与七氟烷和异氟烷组相比,提前给予荷包牡丹碱或蝇蕈醇组BDNF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结论 七氟烷和异氟烷急性暴露能够影响SD大鼠幼年期学习记忆功能,可能与BDNF的表达改变有关,GABA-A受体不参与神经发育毒性的介导。 余梓浦 游珊 徐敏 林函 狄美琴 连庆泉关键词:七氟烷 异氟烷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七氟醚和异氟醚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价七氟醚和异氟醚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孕15d的SD大鼠,分离皮层进行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以(1~2)×10^6个/ml的细胞密度稳定传代到第3代后,接种至多聚赖氨酸包被的6孔培养板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24):对照组(C组)、七氟醚组(S组)和异氟醚组(I组)。将培养板细胞置于暴露箱,s组通入4.9%七氟醚和5%CO2-95%O2的混合气体;I组通入2.8%异氟醚和5%CO2.95%O2的混合气体;C组通人5%CO2.95%02的混合气体。暴露6h后,取出培养板并于37℃细胞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酶标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增殖相关基因: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Sox2、Notchl和P2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总STAT3蛋白和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I组神经干细胞增殖率降低,p-STAT3蛋白表达下调,I组STAT3mRNA表达下调(P〈0.05),s组STAT3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Sox2mRNA、NotchlmRNA、P21mRNA及总STAT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氟醚和七氟醚均可抑制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为七氟醚与抑制STAT3蛋白激活有关,而异氟醚不仅抑制了STAT3蛋白的激活,而且抑制了STAT3基因的转录。 林函 刘劲 李纯 王佩芳 高雅静 马晓晓 王春满 梅虹霞 连庆泉关键词:异氟醚 干细胞 细胞增殖 七氟醚 BVT-14225通过抑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还原活性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迁移 2020年 目的探讨BVT-14225(BVT)通过抑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的还原活性对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分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取孕15 d SD胎大鼠的大脑皮质,分离培养原代NSC,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NSC标志物巢蛋白和性别决定基因相关转录因子2(Sox2)进行染色,鉴定原代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核酸凝胶电泳法检测11β-HSD1 mRNA在NSC上的表达。细胞随机分为5组:细胞对照组(培养48 h)、溶剂对照组(0.1%DMSO孵育48 h)、DHC模型组(DHC 10.0μmol·L^-1处理48 h)、BVT对照组(BVT 10.0μmol·L^-1处理48 h)和BVT干预组(BVT 10μmol·L^-1处理1 h后再给予DHC10.0μmol·L^-1,继续处理48 h)。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细胞增殖试剂盒检测NSC的增殖能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细胞毒性;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检测11β-HSD1酶的还原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11β-HSD1蛋白表达水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核抗原(NeuN)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SC的分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NSC的迁移能力。结果巢蛋白和Sox2免疫染色鉴定原代培养细胞为NSC,核酸凝胶电泳条带图证明11β-HSD1 mRNA在NSC定性表达。LDH释放实验结果显示,DHC 10.0μmol·L^-1和BVT 10.0μmol·L^-1对NSC均无毒性作用。UPLC-MS实验结果显示,BVT 10.0μmol·L^-1能显著降低11β-HSD1的还原活性(P<0.0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DHC 10.0μmol·L^-1和BVT 10.0μmol·L^-1均不改变11β-HSD1蛋白表达水平。EdU实验结果显示,DHC 10.0μmol·L^-1可抑制NSC增殖(P<0.01),但BVT 10.0μmol·L^-1预处理可显著缓解DHC 10.0μmol·L^-1对NSC增殖的抑制(P<0.05)。GFAP和NeuN的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表明,DHC 10.0μmol·L^-1和BVT 10.0μmol·L^-1均不影响NSC分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DHC 10.0μmol·L^-1不影响NSC的迁移,但BVT 10.0μmol·L^-1预处理可显著促进NSC迁移(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浓度显著升高时,BVT可通过抑制NSC 11β-HSD1的还原� 马君梅 南海函 胡志妍 陈依尔 崔燕华 陈星驰 李莉 苏颖 梅虹霞 缪项慧 张旭彤 林函关键词:神经干细胞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 糖皮质激素 11β-羟类同醇脱氢酶1与记忆 被引量:1 2010年 海马局部长期的高糖皮质激素(GC)水平对海马神经元造成损伤并影响记忆。经循环进入海马组织的肾上腺皮质分泌的GC主要是游离的无活性GC,因而需在具有还原酶活性的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的催化下转化为活性GC才能发挥作用。11β-HSD1在海马组织高表达。11β-HSD1的还原酶活性南内质网中己糖石-6-酸脱氢酶催化生成的还原型辅酶Ⅱ维持。因此,选择性抑制海马11β-HSD1的还原酶活性可以调节海马组织活性GC的水平,保护记忆。 苏颖 林函 连庆泉关键词:糖皮质激素 海马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