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11801)

作品数:46 被引量:1,641H指数:23
相关作者:张桃林王兴祥何园球胡锋张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2篇土壤
  • 22篇红壤
  • 9篇低丘
  • 8篇低丘红壤
  • 7篇酸枣
  • 7篇南酸枣
  • 5篇植被
  • 5篇土壤侵蚀
  • 5篇间作
  • 4篇性状
  • 4篇退化红壤
  • 4篇污染
  • 4篇花生
  • 4篇肥力
  • 4篇CS
  • 3篇低丘红壤区
  • 3篇地理信息
  • 3篇地理信息系统
  • 3篇点源
  • 3篇信息系统

机构

  • 37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南京农业大学
  • 7篇华中农业大学
  • 6篇南京大学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日本国际农林...
  • 1篇大连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5篇张桃林
  • 9篇王兴祥
  • 9篇胡锋
  • 8篇何园球
  • 7篇何圆球
  • 7篇王明珠
  • 7篇张斌
  • 6篇刘满强
  • 6篇杨浩
  • 6篇蔡崇法
  • 5篇史志华
  • 5篇赵其国
  • 4篇高超
  • 4篇李辉信
  • 4篇李仁英
  • 4篇李忠佩
  • 4篇丁树文
  • 4篇王天巍
  • 4篇陈小云
  • 4篇唐翔宇

传媒

  • 8篇土壤
  • 7篇水土保持学报
  • 6篇土壤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Pedosp...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农业环境保护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分析试验室

年份

  • 2篇2006
  • 3篇2005
  • 9篇2004
  • 11篇2003
  • 12篇2002
  • 10篇2001
  • 1篇2000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丘红壤复合农林系统光能竞争与生产力——以花生南酸枣间作为例被引量:31
2002年
An agro-forestrial intercopping field experiment on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cropped with Arachis hypogaea was undertaken in Subtropical China,to study the effect of agro-forestrial intercopping on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 and yield of crop.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PAR and A. hypogaea yield in agro-forestrial systems.Compared to sole A. hypogaea , A. hypogaea yield in equivalent area was decreased by 35.9% and 44.6% in 5 year old and 9 year old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agro-forestrial systems,respectively.In addition,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bility of PAR and A. hypogaea yield in agro-forestrial systems,and they increased with distance from tree line.Moreover, A. hypogaea yield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o PAR,which indicated that competition for light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to decrease yield of A. hypogaea .
王兴祥张斌王明珠张桃林何圆球
关键词:低丘红壤复合农林系统生产力花生间作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nges and Adjustment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apidly Developing Coastal Region of Southeastern China被引量:9
2001年
Problems in water-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crease with the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southeastern China. This region has the highest density in population, industry and towns in China, and the larg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makes itself a strategic importance while China enters into international markets. The problems facing to this region include arable land reduction, land degradation aggravation, high percentage of built-up land with high rate of expansion, expanded non-point pollution, deteriorated water quality, decreasing biodiversity, destroyed ecosystems, severe air pollution, frequently occurred acid rain, and multi-pollutants. The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s in the near future should include a) influence of high-intensity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on changes of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its feedback; b) interface processes, key mechanisms and adjustment principles for degradation of water-, land-, and air-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c) evolvement processes and nurturing theory of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human-induced effects on regio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quality.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are as follows: a) controlling to ensure basic cultivated land area; b) enforcing remediation of polluted water environment, and controlling non-point pollution; c)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d) controlling multi-pollution and preventing trace toxic pollutants.
ZHAO QIGUO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 O. Box 821, Nanjing 210008 (China)
关键词:环境质量
低丘红壤花生南酸枣间作系统研究 Ⅲ.土壤水分被引量:9
2003年
红壤水分含量随土壤深度而增加为农林间作的水分协同利用提供了可能。但土壤水分动态结果表明农林间作不会改善表层土壤水分状况。南酸枣在干旱季节主要通过吸收深层次土壤水分,与间作花生对表层土壤水分的竞争也不剧烈。与单作南酸枣相比,间作系统中南酸枣种植带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这表明农林间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不是促进间作南酸枣生长、抑制间作花生生长的主要原因。
王兴祥何园球张桃林张斌王明珠
关键词:红壤农林间作土壤水分
基于GIS的汉江中下游土壤侵蚀强度初步分析被引量:11
2001年
为了避免定点观测数据的不足 ,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支持下 ,应用动态综合层次判别分析法对汉江中下游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汉江中下游地区土壤侵蚀自下游向中游呈递增趋势 ,中低山、低山和丘陵区是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区 ,低山丘陵和部分中高山裸露的农耕地是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比较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强度 ,研究中提出了土壤侵蚀危险指数 (SEDI) ,结果显示分布于鄂西北山区和鄂北岗地的县市如房县、丹江口、南漳、枣阳等 SEDI值都较高。
史志华蔡崇法丁树文李朝霞王天巍张斌沈晓鲤
关键词:土壤侵蚀强度地理信息系统(GIS)汉江流域
蚯蚓活动对红壤磷素主要形态及有效磷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5
2005年
通过盆钵生物试验和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研究了秉氏环毛蚓(Pheretimapingi)对红壤磷素主要形态和红壤有效磷含量的影晌.结果表明,在蚯蚓和有机物料(稻草、花生秸、油菜秸)的共同作用下,经过100d培养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秸接种蚯蚓处理与不接种蚯蚓处理和油莱秸接种蚯蚓处理与不接种蚯蚓处理之间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法测得的树脂磷由原土的痕量增加到10.5~17.8mg·kg-1,NaHCO3溶解态磷由原土的14.5mg·kg-1增加到23.5~35.6mg·kg-1,微生物细胞磷由原土的1.0mg·kg-1增加到6.8~9.7mg·kg-1,土壤有机磷含量由原土的37.9mg·kg-1增加到50.7~59.3mg·kg-1,而土壤中活性最低的残留磷含量则有所降低.蚯蚓活动对红壤磷素具有较强的活化作用.
刘德辉胡锋胡佩成杰民
关键词:蚯蚓活动红壤磷素形态磷素有效性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蚯蚓种群的影响被引量:16
2004年
对 4种人工林 (小叶栎、木荷、马尾松及木荷 马尾松混交林 )和 2种荒草地 (保护荒地、轻度干扰荒地 )及疏草荒地对照进行了蚯蚓种群的季节动态调查 .结果表明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 10年后蚯蚓种群有了明显的发展 ,但仅 1种天锡杜拉蚓存在 .蚯蚓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平均值顺序为 :保护荒地 >干扰荒地>小叶栎 >木荷 >马尾松 >混交林 >疏草荒地 ,其中前三者显著高于其余植被类型 (P <0 0 5 ) .蚯蚓种群季节波动明显 ,夏季干热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就季节变异系数所体现的种群稳定性而言 ,小叶栎最高 ,而马尾松最低 ,荒草地也较低 .鉴别分析从整体上刻画了不同恢复植被下蚯蚓种群的分异 .由植被类型决定的归还土壤的有机物数量和质量是蚯蚓种群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另外 ,联系蚯蚓种群发展 ,讨论了退化红壤恢复中选择适宜植被类型的重要性 .
刘满强胡锋陈小云何圆球李辉信
关键词:退化红壤植被恢复
氧化还原条件对土壤磷素固定与释放的影响被引量:78
2002年
为探讨水稻土由氧化环境转为还原条件时对土壤磷素固定与释放的影响,选择18种水稻土样品进行室内模拟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和采用氧化铁试纸测定法进行多次提取以对比淹水前后土壤磷的累计解吸量,发现大部分供试样品的固磷能力在淹水条件下有了显著的提高,全部样品在淹水后磷的释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淹水条件下土壤对磷的固定与释放的变化主要与淹水后土壤Eh的降低和pH的升高而导致的大量无定形铁的形成有关。
张桃林高超吴蔚东
关键词:氧化还原条件等温吸附解吸淹水
红壤水稻土肥力性状的演变特征被引量:44
2003年
大田条件下 ,通过选点采样分析 ,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红壤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荒地红壤水耕利用后 ,土壤颗粒组成呈现规律性变化 ,粘粒 (<0 0 0 2mm)含量从荒地红壤的 3 9%下降到 80a稻田土壤的 1 7% ,而粉砂 (0 0 2~ 0 0 0 2mm)含量升高。土壤pH一般增加 0 5~ 1个单位 ;0~ 1 0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从荒地红壤的 4 5 8gkg- 1和 0 3 9gkg- 1增加到 3 0a红壤稻田的1 9 6gkg- 1和 1 62gkg- 1,其后 ,即使利用时间长达 80a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 ;土壤全磷含量 ,经 3a水耕利用后可从荒地红壤的 0 5gkg- 1提高到 1 3gkg- 1,表明通过施肥可使红壤磷素快速积累 ;而在水耕利用过程中 ,红壤稻田土壤的钾素含量呈下降趋势 ,经 80a利用的红壤稻田 ,0~ 1 0cm土壤钾素含量仅为荒地红壤的 80 % ;全铁和游离铁的含量也呈下降趋势。随着水耕熟化过程 ,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也明显升高。不同利用年限红壤稻田土壤的各项性状指标的变化结果还表明 ,荒地红壤水耕利用后要达到高度熟化的稻田土壤肥力水平 ,需要经过 3
李忠佩李德成张桃林陈碧云尹瑞玲施亚琴
关键词:红壤水稻土肥力性状采样分析生物学性质
不同轮作措施下瘠薄红壤中碳氮积累特征被引量:18
2002年
通过长期田间试验 ,观测不同恢复利用模式下物质循环和瘠薄红壤中有机碳、全氮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的恢复利用模式下植物生物量、有机质归还量以及氮素平衡状况都有明显差异。如果林粮轮作处理配合合理施肥 ,可使地上部植物生物量达到纯林处理的 75 %~ 10 0 %水平 ,有机质的归还量相当 ,氮素处于盈余状态 ,系统的稳定性较高 ,作物的生产力不断增加。不同模式利用 11年后 ,纯林处理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达到 14~ 16g·kg-1,全氮含量达到 1g·kg-1以上 ;林粮轮作处理的相应值为 9~ 11g·kg-1和 0 .6~ 0 .9g·kg-1;常规耕作处理为 7g·kg-1以下和 0 .6 g·kg-1以下 ;这分别是目前较高熟化程度、中等肥力、低肥力红壤旱地的含量水平。采用较合理的种植模式和施肥措施 ,瘠薄红壤或低肥力红壤的肥力可在 10年左右时间恢复到中高度熟化水平。因侵蚀造成大量损失可能是旱地红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长期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瘠薄红壤恢复利用后有机碳的积累量大大增加 ,表明其在固持大气CO2 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上具有巨大的潜力。
李忠佩唐永良石华张桃林
关键词:轮作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蚓粪中的植物激素被引量:23
2001年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蚓粪中赤霉素 (GA3)和吲哚乙酸(IAA)的方法。蚓粪中植物激素可不经DEAE纤维素柱分离和薄层层析纯化 ,就可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线性范围GA3为 1 9.3~ 0 .0 3μg,IAA为 6.4~ 0 0 1μg。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为 0 99999。GA3和IAA的最低检测量分别为 0 0 2μg和 0 0 0 4
胡佩杨红刘德辉胡锋
关键词:植物激素蚓粪高效液相色谱有机肥料蚯蚓排泄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