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30002)

作品数:13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泱尹彤陈曦刘昱圻傅义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航天总医院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血压
  • 5篇高血压
  • 4篇线粒体
  • 4篇冠脉
  • 3篇动脉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 3篇突变
  • 3篇综合征
  • 3篇介入
  • 3篇介入治疗
  • 3篇急性冠脉
  • 3篇急性冠脉综合...
  • 3篇冠脉综合征
  • 2篇动作电位
  • 2篇心脏
  • 2篇综合征患者
  • 2篇氯吡格雷
  • 2篇急性冠脉综合...
  • 2篇冠状

机构

  • 11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航天总医...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遵义医学院
  • 1篇铜仁市人民医...

作者

  • 11篇李泱
  • 7篇尹彤
  • 5篇陈曦
  • 3篇刘昱圻
  • 2篇傅义程
  • 2篇李晓琪
  • 2篇杨洁
  • 2篇李宗斌
  • 2篇朱超
  • 2篇蓝云峰
  • 2篇高进辽
  • 2篇张蓝宁
  • 2篇杨洁
  • 2篇高永红
  • 1篇卢才义
  • 1篇张宇
  • 1篇张羽松
  • 1篇许强
  • 1篇徐斌
  • 1篇管敏鑫

传媒

  • 3篇中国煤炭工业...
  • 3篇中华老年多器...
  • 2篇Journa...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究介入治疗围术期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对不同性别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为ACS,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且围术期均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的患者441例(年龄35~90岁),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n=235),女性组(n=206)。比较二组患者PCI术后30d内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女性组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组[30例(14.7%)vs15例(6.4%);P=0.005],而30d内MACCE的发生率[13例(6.3%)]与男性组[8例(3.4%)]相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2二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二组各1例,而女性组轻微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高[33例(16.0%)vs15例(6.4%);P=0.001]。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吸烟史、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PCI史及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30d内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ACS患者术后30d主要终点事件及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比男性高,而二组患者MACCE事件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女性接受PCI治疗时强化抗血小板的获益与出血风险之间的权衡应慎重。
凡永艳李泱卢才义薛桥
关键词: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替罗非班围术期
Effects of allitridum on the 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被引量:2
2016年
在短暂的外面的钾水流上学习 allitridum 的效果(我 到在心失败(HF ) 的室的 myocytes 的 ).MethodsThe 双酶的方法被用来把单个室的 myocytes 与 Sprague Dawley 老鼠分开。夹钳补丁习惯于记录我 和分析 current.ResultsThe 上的 allitridum 的效果我 ,电流在 HF 组有重要减少,与控制组相比。密度我 到在 HF 的 ,组在 allitridum 的处理以后被增加(30 ????????? 佐 ??? 啓位 ??? 潃据畬楳湯即偎??
Xiao-Jing ZHAOKun LINYu ZHANGBin XULi LIUYi-Cheng FUXi CHENZhong-Qi CAIZhi-Juan WUYun HUANGYang LI
关键词:离子电流
线粒体DNA突变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原发性高血压(EH)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前期研究发现,EH在许多家系中都存在母系遗传特性;因此,线粒体DNA(mtDNA)突变成为了探索EH发病机制的新目标。目前已发现多个与EH相关的mtDNA突变位点,这些突变被证实能够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缺陷,ATP 合成降低,反应活性氧(ROS)增加和诱导线粒体介导的细胞死亡。据此推断,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深入研究将有望诠释母系遗传性高血压的分子发病机制,而且EH相关的mtDNA突变将有望成为母系遗传性EH诊断的遗传学标志物。鉴于此,本文将对EH相关的mtDNA突变和功能机制进行全面综述。
张羽松陈曦李泱尹彤高永红
关键词:线粒体DNA突变原发性高血压
心脏钠电流与其他离子流的相互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014年
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流共同参与心脏在生理及病理下的电活动。钠离子流(INa)参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P)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对AP的传导有重要作用。故研究心脏钠通道与各离子通道的离子流相互关系及影响,意义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钠离子流与心脏其他离子流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试图从离子流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吴志娟李泱
关键词:动作电位
线粒体功能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的改变与机制探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功能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的改变与机制。方法选择正常血压Wistar-Kyoto(WKY)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16),同周龄自发性高血压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HR)大鼠为实验组(n=16)。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原代培养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VSMCs线粒体功能改变采用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胞质内ATP、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筛选线粒体呼吸链主要亚基ND1、ND2、Cytb8、CO1、ATP8的mR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观察其在各组VSMCs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SHR组大鼠VSMCs细胞线粒体ATP产生量由(60.873±2.750)nmol/L下降至(51.581±3.280)nmol/L(P<0.01),胞质内ROS水平明显升高,从(0.752±0.043)至(1.082±0.146)(P<0.0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由(1.614±0.173)降至(1.401±0.132)(P<0.01),提示VSMCs细胞线粒体功能显著受损。其次,对线粒体呼吸链主要亚基检测发现SHR组ND1亚基mRNA表达存在明显下调,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高血压可导致动脉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和氧化应激水平提高,线粒体氧化呼吸链ND1亚基改变可能是在高血压发病中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功能调控的重要环节。
张宇傅义程魏国良陈曦朱超杨洁李泱
关键词:高血压线粒体血管平滑肌氧化应激
低密度脂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在2011年9月—2012年9月,前瞻性连续募集住院期间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检测患者服用稳定剂量氯吡格雷后第五天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LDL-C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LDL-C<1.8mmol/L)和异常组(LDL-C≥1.8mmol/L),观察不同水平LDL-C对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利用单因素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果在连续募集的50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中,LDL-C异常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LDL-C正常组患者[(42.27±19.07)vs.(38.18±18.13)%,P=0.04]。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LDL-C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11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经校对性别、β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替罗非班等影响因素后,LDL-C仍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 LDL-C水平可影响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
高晓攀陈曦张蓝宁李晓琪杨洁徐斌王红娟许强李泱尹彤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氯吡格雷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聚集率
Characterization of a Chinese KCNQ1 mutation (R259H) that shortens repolarization and causes short QT syndrome 2被引量:5
2015年
ObjectivesTo 评估在一个 KCNQ1 变化, R259H,和短 QT 症候群(SQTS ) 之间并且到的协会探索位于他们的 association.MethodsWe 下面的机制执行了在 25 probands 和他们的家庭成员(63 个病人) 的 SQTS 基因的基因屏蔽的 electrophysiological。我们使用了屏蔽编码贡献室的行动潜力的极化的离子隧道的候选人基因的 exons 和 intron-exon 边界的直接定序,包括 KCNQ1, KCNH2, KCNE1, KCNE2, KCNJ2, CACNA1c, CACNB2b 和 CACNA2D1。在屏蔽的 25 SQTS probands 之一,我们发现了一个 KCNQ1 变化, R259H。我们克隆 R259H 并且短暂地在 HEK-293 房间表示了它;然后,水流用整个房间补丁被记录夹钳显著地显示出的 techniques.ResultsR259H-KCNQ1 增加了当前的密度,它在在 1 s 的动摇脉搏以后是近似比野类型(WT ) 的大的 3 褶层。激活和 inactivation 的稳定的州的电压依赖没显示出 WT 和 R259H 变化之间的重要差别(P >;0.05 ) 而释放的时间常数显著地以测试潜力与 WT 相比在异种被延长,它显示 R259H 的释放比 WT 的显著地慢。这些结果建议 R259H 变化罐头有效地增加慢慢地激活的推迟的整流器钾电流(我 K ) 在分阶段执行 3 心脏的行动潜力,它可以是 QT 间隔 shortening.ConclusionsR259H 的一个很少发生的原因是为 SQTS2 负责的 KCNQ1 隧道的一个 gain-of-function 变化。这是 R259H 变化在中国人民被检测的第一次。
Zhi-Juan WUYun HUANGYi-Cheng FUXiao-Jing ZHAOChao ZHUYu ZHANGBin XUQing-Lei ZHUYang LI
关键词:失活动力学延迟整流钾电流动作电位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经皮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早期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03年11月-2015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并成功置入药物涂层支架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肌缺血症状和造影证据显示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时间分为早期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支架内再狭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CTO病变PCI术后发生ISR的影响因素。结果 54例CTO患者共76个支架内再狭窄,其中早期支架内再狭窄7个(9.2%),晚期支架内再狭窄69个(90.8%)。早期支架内再狭窄组纤维蛋白原水平(P=0.001)、尿酸水平(P=0.023)高于晚期支架内再狭窄组;早期支架内再狭窄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P=0.041)、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P=0.035)低于晚期支架内再狭窄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纤维蛋白原(OR=0.314,95%CI:0.138~0.714,P=0.006),尿酸(OR=0.988,95%CI:0.978~0.999,P=0.028)和血清总胆红素(OR=1.453,95%CI:1.113~1.896,P=0.006)是早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清纤维蛋白原、高尿酸、低总胆红素促进早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形成。
田留洋刘昱圻杨美艳强钰伟李泱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经皮介入治疗
母系遗传性高血压发病年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母系遗传性高血压(MIEH)发病年龄的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高血压家系[家系A(n=104)和家系B(n=19)]及散发高血压病例(n=154),收集所有入选成员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高血压相关的临床资料。比较家系中不同传代的MIEH患者发病年龄;散发高血压病例中MIEH患者(n=36)分别与非MIEH者(n=118)及正常对照者(n=36)的发病年龄、临床环境相关危险因素和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家系A的14例MIEH患者中,不同传代的高血压发病年龄分别为:第Ⅱ代(62.0±6.2)岁(n=4),第Ⅲ代(46.3±5.8)岁(n=6),第Ⅳ代(23.3±2.9)岁(n=4)。家系B的6例MIEH患者中,不同传代的高血压发病年龄分别为:第Ⅰ代(58.0±0)岁(n=1),第Ⅱ代(48.3±7.6)岁(n=3),第Ⅲ代(37.5±0.7)岁(n=2)。在散发高血压病例中,MIEH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非MIEH的高血压患者(P<0.01);MIEH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体质量指数(P<0.05)、腰臀比(P<0.05)、饮酒(P<0.05)、肌酐水平(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IEH具有早发和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的特征;遗传因素可能与高血压临床环境相关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参与MIEH的发病和发展过程。
陈曦刘昱圻蓝云峰杨洁李宗斌高进辽李泱尹彤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母系遗传年龄
线粒体DNA4329C〉G突变相关高血压家系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个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高血压家系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并进行了全mtDNA序列分析。结果两个家系母系成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其发病年龄在44~55岁之间。家系成员的mt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母系成员在tRNA Ile和tRNA Gln基因3’末端存在4329C〉G突变,而在366名正常对照者中未发现此突变。mtDNA4329C位点在各物种中是高度保守的,其与tRNAs氨基酸臂高保真性、功能tRNAs的结构形成和稳定有关。结论tRNA Ile和tRNA Gln 4329C〉G突变与两家系的高血压发病有关,也许还有其他修饰因子的参与。
朱超刘昱圻高进辽杨洁尹彤蓝云峰李宗斌管敏鑫李泱
关键词:线粒体DNA高血压突变TRN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