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51001)

作品数:24 被引量:66H指数:6
相关作者:朱红杨武斌张世超郭玉宝康晓红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理学化学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电气工程
  • 11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9篇电池
  • 19篇燃料电池
  • 16篇催化
  • 10篇直接甲醇
  • 10篇直接甲醇燃料...
  • 10篇甲醇燃料电池
  • 10篇催化剂
  • 8篇质子交换
  • 8篇质子交换膜
  • 6篇电催化
  • 6篇电化学
  • 6篇质子
  • 6篇质子交换膜燃...
  • 6篇质子交换膜燃...
  • 5篇纳米
  • 5篇聚醚
  • 4篇醚酮
  • 4篇金属
  • 4篇聚醚醚酮
  • 4篇磺化聚醚醚酮

机构

  • 21篇北京交通大学
  • 5篇北京工业大学
  • 4篇北京化工大学
  • 4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中北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国家研究院

作者

  • 21篇朱红
  • 7篇杨武斌
  • 5篇张生生
  • 5篇康晓红
  • 5篇夏定国
  • 4篇张世超
  • 4篇郭玉宝
  • 4篇谢佳
  • 3篇张宁
  • 3篇杨儒
  • 3篇江红
  • 2篇魏永生
  • 2篇张新卫
  • 2篇杨玉国
  • 2篇郭洪范
  • 2篇冯兰英
  • 2篇申靓梅
  • 2篇于志辉
  • 2篇王明
  • 1篇张丽娟

传媒

  • 2篇化工时刊
  • 2篇无机化学学报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电源技术
  • 2篇Journa...
  • 1篇现代化工
  • 1篇安全与电磁兼...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合成树脂及塑...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功能材料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电池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2篇2005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氧化物/Nafion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被引量:3
2007年
分别以SiO2、TiO2、Al2O3和ZnO等纳米氧化物为改性剂,采用流延法制得纳米氧化物/Nafion复合膜。XRD和ATR/FT-IR分析表明纳米氧化物在复合膜均匀分散,也没有发生团聚现象。对复合膜的质子传导和阻醇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纳米氧化物/Nafion复合膜具有较好的质子传导性能;阻醇性能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以SiO2和TiO2改性的Na-fion膜最为明显,甲醇透过系数分别从约10降低到约10-7和10-8数量级。这说明纳米氧化物/Nafion复合膜是一类较好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材料。
杨武斌朱红王明张世超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纳米氧化物复合膜阻醇性能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三维稳态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14年
燃料电池模型研究对于揭示电池内部各种传递现象、优化结构设计、改善电池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质子交换膜燃料单池三维稳态、非等温模型,研究不同扩散层孔隙率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模型考虑了质量、动量、能量、组分、电荷守恒方程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等影响因素。模拟结果表明高孔隙率能促进气体的扩散过程、降低气体浓度梯度、降低脊部效应、降低电流密度梯度,从而提高燃料电池性能。
郭玉宝朱红魏永生郭志军
关键词: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稳态孔隙率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磷钨酸/二氧化硅/磺化聚醚醚酮复合膜
以二氧化硅和磷钨酸改性磺化聚芳醚酮,制得一种新型磺化聚醚醚酮复合膜。采用隔膜扩散方法测定复合膜的甲醇透过系数,结果表明,磷钨酸/二氧化硅/磺化聚醚醚酮复合膜的阻醇性能优于Nafion115;利用交流阻抗法测定了复合表面膜...
杨武斌朱红
关键词:复合膜磺化聚醚醚酮磷钨酸二氧化硅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文献传递
H_2在Pt(111)表面吸附及电催化的密度泛函理论被引量:2
2016年
Pt是燃料电池的重要电催化剂,为研究H2在Pt表面的吸附和氧化行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构造表面层模型方法,对H2分子在金属态和电极Pt(111)表面Top、Bridge和Hollow三种吸附位进行研究.H2在Pt(111)表面Hollow位吸附能最大,Top位吸附能最小;电极表面吸附能远大于金属态表面吸附能.吸附过程中H—H键被拉长,吸附后H—H键振动频率比自由分子振动频率减少,产生明显红移.电吸附过程中电子由H2分子向电极Pt(111)表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移.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十分相近,从理论上解释了H2在电极Pt表面的电吸附和电催化机理.
郭玉宝朱红杨儒
关键词:H2PT(111)表面电吸附电催化氧化密度泛函理论
WC对PEMFC用Pt/C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
本文研究了WC对Pt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还原煅烧方法制备得到WC, 将其加入常规Pt/C催化剂中,利用循环伏安作为表征方法,将加入前后的催化性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随着WC的加入,催化剂在酸性介质...
张生生朱红张宁康晓红郭洪范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
文献传递
PdFe(110)电子结构及电催化性能的理论研究
2016年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了不同注入电荷和掺杂Fe原子比例的PdxFey(110)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特性。结果表明,Fe原子比例对表面褶皱s影响较小,注入电荷数量对表面褶皱s影响很大;Fe原子掺杂使Pd的4d10轨道电子向低能级轨道移动,增加了d空穴。布居分析表明电极的表层电荷分布比金属态表面增多;Fe掺杂的表层电荷分布比不掺杂电极表面增多。电子结构分析表明,电极表面的s、p、d轨道电子和总电子均比金属态表面减少;Fe掺杂后,Pd和Fe的表面原子趋向于杂化构型,Pd表层原子向Fe表层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增加表面反应活性,有利于电催化反应。
郭玉宝朱红杨儒魏永生
关键词:电极表面电子结构电催化性能
HCOOH在电极Pd(110)表面电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2016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方法,对HCOOH分子在Pd(110)表面bridge,bidentate和unidentate三种形态吸附位进行吸附结构、Mulliken布居和振动频率等性质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HCOOH在金属态表面bidentate为最稳定的吸附位,电极表面unidentate为最稳吸附位;HCOOH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远大于金属态表面的吸附能,表明电化学反应比普通化学反应容易进行.电极表面吸附的结构和频率分析显示,吸附过程中O—H、C—H键均伸长,v(O—H)键和v(C—H)振动频率均发生明显红移,表明H原子在吸附过程中容易断裂,脱离HCOOH分子.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表明在电吸附过程中电子由HCOOH分子向Pd(110)表面进行转移,有利于电催化反应进行.
郭玉宝朱红杨儒
关键词:甲酸电吸附密度泛函理论
添加WC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t/C催化剂性能影响研究
2006年
研究了WC的加入对含Pt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还原煅烧方法制备得到WC,将其与Vulcan XC-72碳粉混合,利用原位还原法在混合物表面担载Pt粒子得到新型载体催化剂,利用循环伏安等作为表征手段,将加入前后的催化性能及抗氧化能力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WC的加入,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对氢的催化性能未发生明显改变;催化剂的整体抗氧化能力大幅度提高。
张生生朱红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碳化钨
水热合成MoRuSP新型氧还原催化剂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正>基于Chevrel相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因其良好的抗甲醇中毒性能、四电子的氧还原性能及制备上的低成本、可控性,成为备受关注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催化材料。Chevrel相晶体结构可以描述为1个8面体的钼簇周围环绕...
谢佳夏定国
关键词:氧还原非贵金属硫化物
文献传递
磺化聚醚砜膜和聚醚砜/磺化聚醚砜共混膜初探(英文)
2007年
以氯磺酸为磺化剂,以二氯甲烷为溶剂,在室温下合成了磺化聚醚砜(SPES),并采用红外光谱证明了SPES中-SO3H基团的存在。采用流延法制备了SPES膜和PES/SPES共混膜。SPES膜在室温下的电导率和甲醇透过系数随着磺化度的增大而增大。由于PES/SPES共混膜存在相分离行为,导致其甲醇透过系数随PES的含量增加而降低。PES的加入降低了共混膜-SO3H基团的浓度,导致共混膜的电导率也降低。所制备SPES膜和PES/SPES共混膜表现了较好的质子传导性能和阻醇性能,有望作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
朱红杨武斌
关键词:磺化聚醚砜聚醚砜共混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