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SH048)

作品数:6 被引量:68H指数:4
相关作者:姜方炳张秀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网络暴力
  • 5篇暴力
  • 2篇失范
  • 2篇网络
  • 1篇党校
  • 1篇党政
  • 1篇党政干部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危机
  • 1篇调查问卷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根源
  • 1篇社会失范
  • 1篇社会转型
  • 1篇社科
  • 1篇社科基金
  • 1篇省委党校
  • 1篇失范行为
  • 1篇实名
  • 1篇实名制

机构

  • 5篇中共杭州市委...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5篇姜方炳
  • 1篇张秀梅

传媒

  • 2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中共天津市委...
  • 1篇中共杭州市委...
  • 1篇当代社科视野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制度嵌入与技术规训:实名制作为网络治理术及其限度被引量:17
2014年
网络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将实名制作为网络治理术至今却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大都是基于对网络实名制概念的模糊认识而展开的利弊分析,遮蔽了其在不同网络层面和领域的实践适用性这一重要问题。通过"国家-市场-社会"三元互动结构的分析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法律意义上的网络实名制,遵循着制度嵌入和技术规训的单向运行逻辑,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权力的网络渗透。但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只适用于特定的网络层面和领域,如将其加以全面推行,则潜藏着诸多技术性和制度性风险,从而容易陷入内卷化的治理困境。增强网络实名制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能否转变治理策略,在国家、市场和社会多中心的均衡治理格局之下推行"有限的网络实名制"。
姜方炳
关键词:网络实名制规训
网络暴力的社会根源:社会失范与道德危机被引量:1
2014年
已有研究主要从网络传播、群体心理、民主政治、政策法规以及互联网技术本身去思考和研究网络暴力问题,而很少将这种社会现象放置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本文尝试从社会失范与道德危机两个方面对网络暴力的社会根源加以探讨,认为网络暴力虽发生在网上其根源在网下,伴随最近三十年快速社会转型的社会失范和道德危机是引发网络暴力的社会根源。
范国周张秀梅
关键词:网络暴力社会根源社会失范道德危机
空间分化、风险共振与“网络暴力”的生成——以转型中国的网络化为分析背景被引量:20
2015年
在"网络暴力"等网络群体性现象的分析中,群体性互动视角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智识资源。然而,由于该视角遮蔽了网络行动的主体素质、社会背景等跨界性因素,相关研究往往失之偏狭。为此,许多网络社会学研究者纷纷转向寻求更为综合性的分析视角。在网络化背景下,转型中国加速互联,催生了社会空间的情境性分化,即在网下的"在场空间"基础上又形成了网上的"缺场空间",并成了"制度-结构"风险和"技术-社会"风险交织并存的渊薮。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角来看,当前频发多发的各类"网络暴力"事件,实质上就是上述两大风险要素经由网民群体的交互行动而发生交叠、共振而生成的动态过程,而且在网络涟漪效应的作用之下,其风险后果还容易被不断地放大、扩散。对该机理性问题的深度把握,无疑是我们有效治理网络暴力的重要基础。
姜方炳
关键词:网络暴力社会转型网络化
污名化:“网络暴力”的风险效应及其现实隐喻——以“李刚门”事件为分析个案被引量:20
2012年
污名化反映了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关系,其本质是一种单向"命名"的权力关系。在不同的社会权力结构中,污名化的对象指向是存有差异的。但就现有的相关研究而言,大都只将考察的目光聚焦于社会边缘化群体,并囿于"强→弱"二元权力结构中的单向思维,而忽略了网络时代正演绎着的另一番近乎逆反的污名图景。本文以"李刚门"事件为个案,通过对整个事件演变过程的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认为"李刚"的污名化是"网络暴力"的一种风险效应,它是经由群体认同的分化、网民情感的动员以及网络话语的垄断等一系列网民交互过程演化而成的社会后果。同时,这种污名化的行为主体具有明显的草根性、非理性和抗争性等特征,实质是断裂社会民粹化的一种潜在病兆,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加以审慎对待。
姜方炳
关键词:网络暴力污名化
“网络暴力”的风险特性及其治理之道被引量:11
2016年
当前人们对"网络暴力"内涵的解析虽已逐渐由"暴力信息论"向"暴力行为论"转变,但没有深刻揭示它基于网上网下的群体交互行动而具有的风险特性,即行为事件的突发性、实施主体的模糊性、演化过程的难控性、表现形式的舆论性、行为后果的实在性和不确定性。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暴力治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风险治理。其治理之道,应在于确立"多元合作,共担风险"的理念,积极促进政府、市场、社会、网民群体等多方力量的介入、互动和合作,从而构造一个"党政主导、法治保障、技术支撑、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风险治理共同体。
姜方炳
关键词:网络暴力失范行为
浙江省党政干部对“网络暴力”问题的认知现状调查——基于对256份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思考被引量:1
2014年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种被冠名为"网络暴力"的新型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并常常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那么,何谓"网络暴力"?人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网络暴力"?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党政干部又有怎样的认知呢?有鉴于此,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中的"网络暴力"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课题组对浙江省委党校和杭州、台州、绍兴、湖州、金华等五城市市委党校的在读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73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
姜方炳张秀梅
关键词:网络暴力调查问卷党政干部国家社科基金省委党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