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SS2012AA09230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SS2012AA092302)
-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3
- 相关作者:周成王学昉许柳雄官文江唐浩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对自由鱼群捕获率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本研究分析了2006-2012年中国金枪鱼围网船队89个网次的沉降性能与捕获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网具中部最大沉降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95.3~209.3 m,网具中部平均沉降速度的95%置信区间为0.181~0.192 m/s; (2)海上测定的数据显示,不同沉降速度组对应的捕获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1),捕获率随着沉降速度的增加明显上升(20.0%~66.7%),而捕获率在不同沉降深度组间呈现出无规律的变化;(3)Logistic回归全模型的筛选结果表明,虽然沉降深度(D)的回归系数差异不显著(P>0.1),但投网成功的概率与沉降速度(回关系紧密(P<0.1),模型预测的不同沉降速度所对应的捕获率也与实际观察结果相吻合.由此建议在今后研究中应致力于提高网具沉降速度而非增加网具沉降深度.
- 王学昉许柳雄官文江周成唐浩朱国平
- 关键词:金枪鱼围网沉降速度
- 金枪鱼围网鲣的捕获率与其摄食状态的关系被引量:6
- 2013年
- 影响金枪鱼围网渔船捕获率的关键因子之一是目标鱼种的垂直行为规律,而鲣Katsuwonus pelamis作为金枪鱼围网最主要的渔获物,其垂直移动规律又与其摄食行为紧密相关。根据2004—2011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渔船的生产数据和观察员测量的生物学数据,分析了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投网频次分布、捕获率和渔获物的摄食状态,并探究了它们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昏(17:00—18:00)的投网次数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此时为鲣在一天中的摄食高峰期;捕获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下午的捕获率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上午,黄昏前达到顶峰,此时的高捕获率可能是因为水中的能见度下降,鱼群无法识别网具所致;在10:00—12:00和黄昏前(>16:00),鱼群的平均空胃率最低,其下午的平均胃饱满指数高于上午,这都与鲣的日摄食模式有关;相关分析表明,鱼群在不同时刻的摄食状态与对应的捕获率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P>0.05),因此,鱼群被捕捞时的摄食状态并不影响渔船捕捞的成败。
- 王学昉许柳雄周成周成朱国平
- 关键词: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
- 金枪鱼渔业中人工集鱼装置生态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5年
- 金枪鱼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s)分为漂流式和锚泊式两种,人工集鱼装置可以吸引热带金枪鱼类和其他中上层鱼类,在全球范围内支持了数千艘渔船的捕捞作业,大幅提高了捕捞效率和渔获量。但大规模投放的人工集鱼装置被认为会对金枪鱼种群和中上层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生态影响:可能会对金枪鱼的集群、摄食、健康、生长、洄游、死亡等生活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种质衰退;另一方面,兼捕多种硬骨鱼类、鲨鱼、蝠鲼、海龟等非目标鱼种也可能扰动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对于人工集鱼装置生态影响的评估在不同类型不同海域的研究结果中存在矛盾并无法确定。本文梳理归纳了过去30年中人工集鱼装置生态影响评估的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改进方向,以期为人工集鱼装置生态影响的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 王学昉许柳雄戴小杰周成官文江田思泉朱江峰
- 关键词:金枪鱼生态影响捕捞效率渔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