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Z2011-015)
-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石红姚晶磊肖林金恩忠储刚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铁路局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京藏铁路列车乘务人员高原习服调查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通过跟踪监测高原列车乘务人员相关生理指标变化,分析乘务人员高原适应性及影响因素,为高原乘务人员的健康监护及指定作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对一列京藏线列车98名乘务人员全程监测血氧饱和度(SaO2)、眼压、眼底情况及Lake Louise急性高原病(AMS)自评评分。[结果]车厢内氧分压及乘务员血氧饱和度与海拔高程呈负相关性,94人发生不同程度AMS,在岗时间短及劳动强度大的人群AMS较明显(P<0.05),83人出现视网膜静脉扩张,21人出现视乳头充血水肿。[结论]现行列车富氧措施不能完全防止AMS的发生;在岗时间及劳动强度均对乘务员高原适应性有影响;视网膜血管改变可作为AMS重要指征。
- 姚晶磊肖林金恩忠任骁芳石红储刚
- 关键词:列车急性高原病
- 彩色眼底照相在急性高原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通过彩色眼底照相观察初次急进高原人员视网膜血管的动态变化及相关生理指标,分析海拔变化对视网膜血流的影响,为急性高原病提供更为直观的诊断依据。方法选择初次入高原志愿者20名作为观察组,多年高原列车工作人员20名为对照组,选取三个不同海拔的监测点,使用彩色眼底照相进行视网膜图像采集,并全程监测血氧饱和度(SaO2)、眼压、视力及Lake Louise急性高原病(AMS)自评评分。结果观察组中18人出现不同程度高原性视网膜病变:18人出现视网膜静脉扩张,6人出现视乳头充血水肿。对照组1人出现视网膜静脉扩张。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初次急进高原人员生理指标更易受到海拔变化的影响,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可作为AMS重要指征。
- 姚晶磊肖林储刚
- 关键词:视网膜急性高原病
- 急性高原性视网膜微血管改变的定量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急性高原性视网膜病变微血管改变的特点。方法:选择初次入高原志愿者20名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米及5068米两个不同海拔监测点,使用彩色眼底照相进行视网膜图像采集,定性判读视网膜微血管局部改变;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IVANsoftware,Australia)定量测量视网膜微血管管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主要指标视网膜微血管局部改变包括局部视网膜动脉缩窄(FAN)、局部视网膜静脉增宽(FVW)。定量测量指标为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CRVE)和视网膜动静脉比值(AVR)。结果:CRAE、CRVE、AVR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分别为(194±13.4)μm Vs.(188±11.0)μm(P=0.000);(253±16.1)μm Vs.(289±18.4)μm(P=0.000);(0.77±0.2)Vs.(0.66±0.35)(P=0.012)。经多因素校正后视网膜血管局部改变FAN、FVW在两组间比较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65(95%CI=1.77~14.21)、5.42(95%CI=2.48~15.89)(P均<0.05)。结论:高海拔缺氧环境下视网膜动直径变窄,静脉直径变宽,因此视网膜血管的定量、定性分析可作为急性高原病的观察指标。
- 姚晶磊肖林卓德义储刚
- 关键词:视网膜血管直径
- 海拔变化对高原列车行车人员眼压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动态监测不同海拔高度时京藏线列车行车人员的眼压变化,探讨海拔改变对该人群眼压的影响并分析原因。方法:随机整群抽样,选取长期往返于北京与拉萨之间的京藏线列车某一车组全体行车人员,选择去程不同海拔点T1(200m)、T2(2500m)和T3(4500m)及返程R1(4500m)、R2(2500m)作为监测点进行眼压监测,同时检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眼压在海拔超过2500m以后,与低海拔(200m)所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海拔4500m与其他各点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监测点的眼压水平与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高原列车行车过程中随海拔升高行车人员眼压波动,高海拔可导致眼压升高,可能与气压降低、眼球生物学改变和高原缺氧的全身反应有关。
- 金恩忠肖林姚晶磊刘鹏飞王冰松石红储钢
- 关键词:海拔眼压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