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SH050)
- 作品数:20 被引量:237H指数:9
- 相关作者:陈旭雷鹏关幼萌刘明兰邹荣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乐山师范学院郑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 留守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孤独感关系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留守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留守初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和《中学生孤独感问卷》,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263名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呈显著负相关(r=-0.355,p<0.000);(2)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总的功能、角色、情感反应是孤独感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家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
- 钟兴泉陈旭熊鑫
- 关键词:家庭功能孤独感留守初中生
- 3~5岁留守幼儿抑制性控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4
- 2012年
- 采用抑制性控制任务和自编的幼儿攻击行为教师评定量表(PABS-T)对88名留守幼儿和80名非留守幼儿进行测查,探讨了留守幼儿抑制性控制与攻击行为的发展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幼儿的抑制性控制能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幼儿,其攻击行为则显著高于非留守幼儿;(2)留守幼儿的抑制性控制与身体攻击、总攻击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3)留守幼儿的抑制性控制对其身体攻击和总攻击行为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 曹晓君陈旭
- 关键词:留守幼儿抑制性控制
- 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现状、成因及干预对策——基于城市儿童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在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上均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在疏离感的部分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龄段的差异,且疏离感发展存在阶段性,10岁可能是关键年龄。流动儿童疏离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城市社会三大因素;对其进行自身认知干预是关键,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是基础。
- 雷鹏陈旭王雪平谢德光
- 关键词:流动儿童疏离感干预对策
- 内隐自尊可变性研究述评
- 2010年
- 近年来研究表明内隐自尊不是绝对的稳定,具有可变性,其中内隐自尊补偿效应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文章首先对内隐自尊可变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阐述和总结,进而重点概述了内隐自尊可变性的发生机制,然后从情绪、即时性信息及个体差异三方面探讨了内隐自尊可变性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目前内隐自尊可变性相关研究的不足对今后研究进行展望。
- 林颖陈旭钟兴泉
- 关键词:内隐自尊影响因素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5
- 2012年
- 为了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自编的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467名留守儿童和341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上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在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上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比较显著(P<0.05);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的年级、代养人类型、父母外出时间长短、留守儿童的性别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382)。从而得出结论:留守儿童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儿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有: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年级、代养人类型、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及性别。
- 胡会丽陈旭
-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与社会自我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与社会自我的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自我问卷、亲子亲合问卷、亲子冲突问卷、同伴友谊质量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对随机整群抽取的重庆市4所乡镇中学1 43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初中生的人际敏感性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角色调节、父子亲合、冲突背叛、冲突性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P值均<0.05);社会自我与父子亲合、帮助陪伴、亲密交流、肯定价值、信任尊重、亲密性、反应性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帮助陪伴、亲密性和亲密交流对社会自我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同伴关系的帮助陪伴、亲密交流的预测力分别为8.5%,0.4%,师生关系的亲密性的预测力为4.5%。结论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与社会自我均存在相关性。应发挥教师、同伴的积极作用,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 姚恩菊陈旭
- 关键词:亲子关系农村人口
- 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绪量表,对重庆地区418名留守儿童和34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同伴影响力对整体满意度、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交往能力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情绪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创造性倾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 胡馨月陈旭
- 关键词:儿童
- 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08年
-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发现,影响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有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因素(性格特征、应对方式、学业成就)、代养人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支持等。
- 刘明兰陈旭
- 关键词:留守社会适应影响因素
-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5
- 2010年
- 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和两可社会情境解释问卷儿童版(ASSIQ-C)对365名小学留守儿童与255名小学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探讨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与认知偏差的基本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2)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3)小学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4)小学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认知偏差在各个维度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 王晓丹陈旭
-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
- 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学校态度的关系被引量:12
- 2013年
-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及重庆两地591名流动儿童和272名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和学校态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疏离感各维度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初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流动小学生,且男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2)流动儿童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社会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环境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3)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喜欢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态度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 雷鹏瞿斌陈旭彭丽娟邹荣
- 关键词:流动儿童疏离感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