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10A106)

作品数:54 被引量:188H指数:8
相关作者:张改生牛娜王军卫马守才朱启迪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51篇小麦
  • 26篇不育
  • 21篇雄性不育
  • 13篇不育系
  • 10篇雄性不育系
  • 10篇基因
  • 9篇杂交
  • 8篇蛋白
  • 7篇细胞质
  • 7篇不育小麦
  • 6篇育性
  • 6篇籽粒
  • 5篇电泳
  • 5篇双向电泳
  • 5篇细胞质雄性不...
  • 5篇花粉
  • 5篇核不育
  • 5篇败育
  • 5篇胞质雄性不育
  • 4篇多基因

机构

  • 18篇西北农林科技...
  • 10篇山东农业大学
  • 10篇河南科技学院
  • 7篇云南省农业科...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四川省农业科...
  • 4篇北京市农林科...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 1篇新乡学院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绵阳市农业科...

作者

  • 16篇张改生
  • 10篇牛娜
  • 10篇高庆荣
  • 10篇张卫东
  • 9篇王军卫
  • 7篇朱启迪
  • 7篇李宏生
  • 7篇王慧娜
  • 7篇赵红
  • 7篇李绍祥
  • 7篇顾坚
  • 7篇马守才
  • 6篇杨木军
  • 5篇张艳玉
  • 5篇茹振刚
  • 5篇丁明亮
  • 5篇赵新亮
  • 4篇周美兰
  • 4篇宋齐鲁
  • 4篇苑少华

传媒

  • 15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中国作物学会...
  • 2篇分析化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生物化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河北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粮油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食品科学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8篇2016
  • 13篇2015
  • 14篇2014
  • 15篇2013
  • 6篇2012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敏雄性不育系小麦BNS败育的细胞学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为了明确温敏雄性不育系小麦BNS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制。[方法]采用醋酸洋红染色对温敏雄性不育系小麦BNS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采用浓度1%I2-KI溶液染色法进行花粉育性统计。[结果]BNS不育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异常,中期Ⅰ出现染色体滞后现象;二分体时期细胞质分配不均匀,染色体靠边,没有在细胞中央;四分体时期子细胞大小不一,其子细胞存在落后染色体,有的二分体经过第2次分裂没有形成4个子细胞,而是分成3个子细胞;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观察到单核靠边期,未能发育到双核期和三核期,还出现空孢现象;开花期的花粉彻底败育。而扬麦13能形成正常的二核期和三核期,花粉可育。[结论]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行为是导致BNS花粉败育的原因之一。单核期是其败育的关键时期。
贺晓敏周美兰余传启茹振刚杨庚武孔得群李雪梅陈其敏
关键词:温敏雄性不育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花粉败育
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NS366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被引量:12
2014年
为了明确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NS366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理,采用醋酸洋红染色法观察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用1%I2-KI溶液染色进行花粉育性统计;以温敏不育系BNS和常规品种扬麦13作为对照。结果表明,BNS366的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与BNS完全一致,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中期Ⅰ染色体出现滞后现象,在形成二分体和四分体时细胞质分裂不均匀,出现三孢现象;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只观察到单核靠边期,最后核物质解体出现空孢现象。而扬麦1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表现正常,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观察到单核期→双核期→三核期。开花期,BNS366和BNS花粉均表现典败和圆败,扬麦13可育。减数分裂表现出的异常行为是导致BNS366花粉败育的原因之一,单核靠边期是其败育的关键时期。
贺晓敏周美兰余传启蒋敏明茹振刚
关键词:小麦温敏雄性不育减数分裂
咪唑乙烟酸对小麦品种衡观35挑旗期杀雄效果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2014年
在小麦挑旗期(Feekes 9.0)分别以10%咪唑乙烟酸125.6mL/hm^2、185.9mL/hm^2和251.3mL/hm^2的用量对小麦进行喷雾,结果表明:(1)同对照相比,咪唑乙烟酸对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及穗粒数影响严重,除125.6mL/hm^2的用量对小穗数影响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对植株各茎节进行解剖,降秆主要发生在第3-5节,各处理第1-2节间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余各节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3)抽穗期、开花期较对照晚2d;(4)发现咪唑乙烟酸新功能,在小麦挑旗期(Feekes 9.0)喷雾后能诱导95.6%-99.1%的雄性不育,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小麦雄性不育诱导剂,应用于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
赵明辉李会敏乔文臣付庆云张香菊赵凤梧Daniela Benedikova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
关键词:咪唑乙烟酸小麦农艺性状雄性不育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籽粒中杀雄嗪酸残留被引量:4
2013年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切换波长检测小麦籽粒中化学杂交剂SQ-1主成分杀雄嗪酸残留的方法。采用改进的QuEChERS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以8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以PSA(primary secondary amine,N-丙基乙二胺)作为分散净化剂进行分散固相萃取净化。采用Wondasil C18不锈钢柱,以甲醇-0.1%乙酸水溶液(70∶30,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切换检测波长程序:0.01~5.00 min,283 nm;5.01~6.30 min,220 nm;6.31~10.00 min,283 nm。结果表明:杀雄嗪酸在0.40~8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9,在3个添加水平(1.00,8.00和60.00 mg/kg)范围内,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2.12%~93.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1%~1.9%,检出限为0.020 mg/L。
朱启迪桑青王春平张改生陈征赵新亮马守才王军卫牛娜
关键词:小麦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
基因HAT1在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系中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在生物生殖发育中对染色体的结构修饰和基因的表达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组蛋白乙酰化与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了化学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小麦花药各发育时期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HAT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同期可育花药相比,生理型雄性不育小麦花药的HAT1基因表达水平在单核期显著升高,二核期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三核期显著降低。DNA Ladder显示,不育花药在单核期出现明显的DNA片段化,比正常花药提前凋亡。这表明SQ-1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可能与HAT1基因表达异常和花药细胞提前凋亡有关。
车会学巴青松张改生陈征宋齐鲁刘红占桑青
关键词:小麦DNA损伤修复
顶芒×长芒小麦的两种遗传模式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芒是普通小麦穗部重要的光合器官,麦芒在物种自然进化及人工选择育种中均有重要意义。为明确顶芒×全芒可能存在的遗传特性,本研究利用两个顶芒×全芒组合P1、P2、F1及F2世代对芒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86-741×13R478的F2群体顶芒:全芒符合3:1的分离比例,顶芒性状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13P2651×13R376的F1代植株表现异于其全芒亲本13R376的全芒型,F2群体分离出13P2651、F1、13R376三种类型,符合1:2:1的比例,表明13P2651×13R376芒型呈半显性遗传模式。前人研究认为顶芒为完全显现性状,而本研究发现顶芒×全芒除显性遗传外,还存在半显性遗传模式,这一发现为完善麦芒研究和进一步基因定位奠定基础。
郑建敏蒲宗君孙华刘培李式昭
关键词:小麦
小麦雄性不育系绒毡层异常代谢与小孢子败育的关系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研究小麦遗传型雄性不育系花药绒毡层降解及营养物质代谢,并揭示其与花粉败育的关系。【方法】以小麦S型1376不育系[(S)-1376(A)]及其保持系[(A)-1376(B)]为试材,在三核期分别用DAPI和KI-I2对花粉粒内淀粉积累进行染色观察;采用半薄切片技术对不育系(S)-1376和保持系1376绒毡层发育过程及多糖、脂类和蛋白等物质积累进行观察和比较;采用软件cellSens Entry和IPP 6.0分别计算图片中小孢子和绒毡层细胞的面积及分析各发育时期图像中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与保持系1376比较,(S)-1376花粉粒被KI-I2染成浅黄色,表明三核期其花粉中无淀粉积累,花粉败育彻底;不育系(S)-1376绒毡层较保持系1376绒毡层细胞提前至四分体时期启动细胞程序化死亡(PCD)过程;不育系(S)-1376花粉核发育迟缓,大多发育至单核晚期停止分裂,仅少数可发育至二核期;(S)-1376小孢子在四分体时期和单核早期显著增大;绒毡层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也显著大于保持系1376绒毡层细胞。在(S)-1376花粉的发育过程中,除四分体时期外,其余各时期多糖含量(呈红色)均低于保持系对应的各发育时期,不育系(S)-1376绒毡层中多糖在四分体时期多于保持系,在单核早期显著降低。在花粉整个发育过程中,不育系(S)-1376花粉中被染成黑色脂类的含量明显低于保持系,不育系绒毡层中的脂类含量在各个时期也低于保持系。不育系(S)-1376小孢子母细胞四分体时期被染成蓝色的蛋白含量很高,但单核晚期显著降低;在绒毡层细胞中单核早期蛋白含量显著低于保持系,这可能暗示该时期保持系绒毡层开始启动降解。在花粉发育整个过程中保持系1376小孢子母细胞中四分体时期多糖和蛋白的含量都低于不育系(S)-1376,这可能与该时期不育系绒毡层提前降解需要大量的多糖和蛋白有关;单核晚期小孢子中的多糖、脂类和蛋白含量高于
张鹏飞宋瑜龙张改生赵新亮巴青松刘红占祝万万李志宽王军卫牛娜
关键词:小麦绒毡层多糖脂类雄性不育
温敏核不育小麦可育和不育花药的细胞化学观察被引量:13
2013年
温敏核不育小麦BNS可育花药发育中,脂类物质一直很少。在小孢子分裂前,花药中的淀粉粒也不多。小孢子分裂形成二胞花粉后,伴随着营养细胞中大液泡的消失和细胞质内含物的增加,细胞质中出现淀粉粒并持续增加。即将开花的成熟花粉中积累大量淀粉粒,是其营养物质积累特征。不育花药在小孢子分裂以前与可育花药相似,小孢子未显示结构差异。小孢子分裂形成二胞花粉后,不育花粉营养细胞中的大液泡不消失,细胞质内含物也不持续增加,淀粉粒的积累终止,最终导致其没有内含物的积累。这种淀粉代谢的异常与花粉败育有关。
李东霄李淦冯素伟茹振钢
关键词:小麦雄性不育花药花粉淀粉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株高的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3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GCA好的亲本一般都有较大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GCA效应值以及较多的正效GCA产量构成因子,不育系S1、S6、S7、S9、S12、S13、m14均具有较好的GCA。10个单株产量最大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SCA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强优势组合产量三要素的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不育系的小穗数和株高,恢复系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株高的田间表型值与其GCA效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性状的表型值可直接用于指导亲本选配。
田玉仙李宏生顾坚杨木军赵红杨兆春李绍祥刘琨耿智德杨和仙刘翠华
关键词: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合力
T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发育细胞学研究
T型(T.timopheevi)小麦雄性不育系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深入研究T-CMS不育机理对T型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以T型不育系(T冀5418)及其保持系(冀5418)为...
李骞骞张卫东高庆荣
关键词:透射电镜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