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524)

作品数:19 被引量:395H指数:13
相关作者:李增嘉劳秀荣焦念元赵春宁堂原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玉米
  • 11篇套作
  • 6篇小麦
  • 5篇间套
  • 5篇间作
  • 5篇根系
  • 4篇营养
  • 4篇土壤
  • 4篇活性
  • 4篇间套作
  • 4篇根系数量
  • 3篇轮作
  • 3篇轮作体系
  • 3篇钾素
  • 3篇钾素肥力
  • 3篇肥力
  • 3篇春夏
  • 2篇单作
  • 2篇氮水平
  • 2篇营养价值

机构

  • 19篇山东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河南科技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东营职业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龙口市农业技...

作者

  • 11篇李增嘉
  • 8篇劳秀荣
  • 7篇宁堂原
  • 7篇赵春
  • 7篇焦念元
  • 6篇孙伟红
  • 5篇赵秉强
  • 4篇张新春
  • 4篇张福锁
  • 4篇李凤超
  • 4篇潘海军
  • 4篇赵甲美
  • 4篇申加祥
  • 4篇董玉良
  • 3篇郝艳如
  • 2篇史春余
  • 2篇邵国庆
  • 2篇张民
  • 2篇武传杰
  • 2篇尹玉波

传媒

  • 4篇作物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第七届全国青...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 Ⅱ.间作早春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被引量:39
2001年
本文在冬小麦‖早春玉米 /夏玉米条件下 ,研究了麦田间作地膜覆盖早春播种玉米 (简称早春玉米 )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主要结果 :(1)间作地膜覆盖早春玉米拔节期根深 10 0cm左右 ,大口期 140 cm左右 ,乳熟期达到最大根深 160 cm左右。 (2 )随生育进程推进 ,根量与根重密度基本呈小→大→小变化 ;根系数量及重量密度在垂直土体中呈“T”型分布 ,0~ 2 0 cm为高密度层 ,2 0~ 4 0、 4 0~ 80 cm为中密度层 ,80~ 12 0 cm为低密度层 ,12 0~ 160 cm为稀密度层。根系相对稳定后 ,约有 75 %的根干重分布在 0~ 2 0 cm土层 ,85 %左右在 4 0 cm以上 ,95 %左右在 80 cm以上。 (3)根系含水率在垂直空间呈上低下高趋势 ,随生育期推进 ,含水率呈下降趋势。 (4 )根系活性与根量相反呈倒“T”型分布 ,根系活性随生育进程推进 ,呈减低趋势 ,且活力高位点又呈下移变化 ,拔节期 2 0~ 4 0cm根系活性较高 ,大口期 4 0 cm以下较高 ,乳熟期和成熟期以 80 cm以下较高。 (5 )根系 TTC还原总量及总量密度随生育进程推进呈低→高→低变化 ,以大口期为高。上下又呈“T”型分布 ,0~ 2 0 cm为高量高密度区 ,2 0~ 80 cm为中量中密度区 ,80~ 12 0 cm为低量低密度区 ,12 0~ 160 cm为稀量稀密度区。 (6)成熟期 2
赵秉强张福锁李增嘉李凤超张新春申加祥潘海军赵甲美尹玉波武传杰
关键词:间套作根系早春玉米活性
麦玉轮作体系中秸秆钾对土壤钾库平衡的影响被引量:20
2005年
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麦玉轮作体系中连续秸秆与NP化肥配施对土壤钾素肥力影响进行长期定位研究.试验表明,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钾、非交换钾的影响最大,对矿物钾和全钾的影响很小.在不施任何化学钾肥14~18 a的连续耗竭状态下,秸秆还田能及时补给有效钾的损耗,但却提高了矿物钾的自然释放速率.
董玉良劳秀荣毕建杰孙伟红
关键词:钾素肥力速效钾
套作夏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被引量:19
2003年
本文在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超高产种植体系下,研究了套作夏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主要结果:(1)套作夏玉米于开花期达到最大根深160cm左右,且120~160cm深层根量持续增长至蜡熟末期。(2)根系数量呈上多下少的"T"型分布,0~20、20~80、80~120及120~160cm土层分别为根系高密度区、中密度区、低密度区和稀密度区。0~20、20~40及40~80cm土层根量密度大致于开花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80~120cm及120~160cm土层分别于灌浆期和蜡熟末期达最大;0~160cm整体根量密度以灌浆期为最大。(3)根系活性在土体中与数量相反呈倒"T"型分布。随生育进程推进,不同土层根系活性呈小→大→小变化,并且根系最高活性位点呈下移趋势,拔节期以20~40cm土层最高、大口期和开花期以80~120cm最高、灌浆期和蜡熟末期以120~160cm最高。0~160cm整体根系平均以大口期活性最高。(4)根系TTC还原总量在土体中呈上高下低的"T"型分布,根据TTC还原总量和总量密度高低,0~20、20~120和120~160cm土层分别为高量高密度区、中量中密度区和低量低密度区。从动态看,120cm以上各土层根系TTC还原总量及总量密度于花期达最大值,120~160cm深层土壤于灌浆期达最大值。0~160cm整体根系的TTC还原总量及总量密度?
赵秉强张福锁李增嘉李凤超史春余张骏张新春申加祥潘海军赵甲美
关键词:套作玉米根系活性
玉米/小麦间作对根际土壤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35
2002年
通过水培和根箱模拟试验 ,研究了小麦 /玉米间作条件下养分的种间竞争和促进作用 ,证明了间作条件下能获得明显的生物产量优势。并对间作条件下根系的生长状况、养分吸收利用和根际环境的影响作出了较详细的阐述。
郝艳如劳秀荣孟庆强赵新峰
关键词:玉米小麦间作根际土壤养分吸收
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株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以单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年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套作体系中春玉米、夏玉米及全年生物产量、粗蛋白产量和粗脂肪产量与单作的差异,并从氮素吸收利用、气候因素等方面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结果】套作显著提高了全年的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套作体系N1(187.5 kg.ha-1)和N2(375 kg.ha-1)条件下的全株粗蛋白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4和1.77,全株粗脂肪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9和2.55。套作条件下,单季作物的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一般比单作低。但在N2条件下,春玉米全株粗脂肪产量高于单作,夏玉米全株粗蛋白产量与单作差异不显著。套作体系全年吸氮量显著低于单作,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吸氮量增幅高于单作。【结论】与单作相比,春夏玉米套作体系利于全年营养价值的提高。这种效应是氮素营养状况及气候因素状况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套作体系中,春玉米营养价值受竞争影响较大,而夏玉米受竞争影响较小,这与竞争发生时作物所处的时期不同有关。合理增施氮肥可以缓解复合群体的竞争而使营养价值显著提高。
宁堂原苏琳焦念元曹铭忠赵春李增嘉
关键词:玉米单作套作营养价值
黄淮海农区超高产种植模式下玉米氮营养特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初步研究探讨了黄淮海农区冬小麦‖早春玉米 /夏玉米 (简称间作玉米 )、春玉米单作、冬小麦—夏玉米 (简称单作夏玉米 )轮作 3种超高产种植模式下玉米的氮营养特性。结果表明 ,间作提高了玉米产量 ,但在高肥水平下氮吸收效率却低于当量面积单作 ;在中肥和无肥水平下 ,间作氮利用效率高于单作 ,吸收效率低于单作。在作物共生期间 ,养分吸收存在着竞争和补偿作用 ,使得间作玉米氮吸收量在每个生育期都不同于单作。间作提高了夏玉米氮素向籽粒的转移强度 ,而春玉米只在不施肥时有这种趋势。
郝艳如劳秀荣
关键词:玉米营养特性小麦间套作
施氮水平对不同种植制度下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6
2006年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套作和单作条件下春、夏玉米氮利用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作和套作条件下,春、夏玉米吸氮量显著增加,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也显著增加.由于春、夏玉米需求的养分种类与形态一致,低氮条件时竞争较激烈,春玉米处于优势地位,但其吸氮量仍低于单作.增加施氮量可以缓解这种竞争,利于玉米的高产优质.施氮量由187·5kg·hm-2增至375kg·hm-2时,春、夏玉米单作时生物产量平均增加1·717kg·kg-1N,而套作时平均增加12·179kg·kg-1N;春、夏玉米单作时蛋白质产量平均增加0·305kg·kg-1N,而套作时平均增加1·829kg·kg-1N;春夏玉米套作的土地当量比由1·59增加到1·91.与单作相比,春夏玉米套作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品质,增施氮肥有利于套作条件下玉米高产优质潜力的充分发挥.
宁堂原焦念元李增嘉张民赵春韩宾邵国庆
关键词:玉米单作套作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春、夏套作对籽粒淀粉含量及糊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05年
试验以早、中、晚熟代表品种鲁原单 14 (LD14 )、掖单 2 2 (YD2 2 )和掖单 13(YD13)为对象 ,两两相互套作 ,研究春、夏玉米套作对玉米淀粉含量、组成及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同一品种春玉米与不同品种夏玉米套作 ,春玉米的淀粉含量、组成及糊化特性无显著差异 ,但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与不同品种春玉米套作 ,夏玉米淀粉含量、组成及糊化特性差异显著。就全年玉米淀粉含量、组成及糊化特性的综合表现而言 ,晚熟春玉米YD13与中熟夏玉米YD2 2套作 ,春夏玉米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及支 直较高 ,直链淀粉含量较低 ,各黏度值最高。直链淀粉含量与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稀值、最终黏度和反弹值呈负相关 ,与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呈正相关 ;峰值时间与糊化温度呈正相关 ,且达极显著水平 ;其余淀粉组成指标和黏度指标间相关关系则相反。直链淀粉含量和支 直可以作为衡量淀粉糊化特性的外在指标。峰值黏度与低谷黏度、稀值、最终黏度和反弹值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是淀粉糊化特性的重要指标。
宁堂原李增嘉焦念元赵春申加祥张光辉王浩
关键词:套作淀粉含量淀粉糊化特性RVA
麦玉轮作体系中秸秆钾对土壤钾库平衡的影响被引量:5
2005年
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麦玉轮作体系中连续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对土壤钾素肥力影响进行长期定位研究。试验表明,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钾、非交换钾的影响最大,对矿物钾和全钾的影响很小。秸秆还田量与溶液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和非交换钾含量呈正相关,与矿物钾呈负相关。在连续14~18年不施任何化学钾肥的耗竭状态下,秸秆还田能及时补给有效钾的损耗,但却促进了矿物钾的自然释放速率。在秸秆还田量2250~6750kg/hm2的情况下,难以维持土壤钾素平衡,需配施适量的化学钾肥。
董玉良劳秀荣孙伟红张昌爱
关键词:秸秆还田钾素肥力
间套作资源集约利用及对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54
2007年
简要介绍了间套作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对间套作领域当前主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讨论。首先,综述了间套作复合群体在光能利用特性,指出了间套作可通过增强叶片光合性能和提高光的截获率与转化效率显著提高光能利用率。其次,综述了不同间套作复合群体在氮、磷、钾养分及水分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和互补利用现象,讨论了各种间套作类型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能机制。最后,综述了间套作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间套作可以使产量提高20%~50%,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复合群体结构是高产的关键。不同间套作类型对秸秆和籽粒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及无氮浸出物等营养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指出了间套作研究在资源集约利用、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宁堂原焦念元安艳艳赵春申加祥李增嘉
关键词:间套作资源利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