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0078500)

作品数:9 被引量:273H指数:7
相关作者:陈木宏汪品先张兰兰陆钧邵磊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深海
  • 2篇深海沉积
  • 2篇南海南部
  • 2篇化石
  • 2篇古海洋
  • 2篇古环境
  • 2篇放射虫
  • 1篇大洋
  • 1篇大洋钻探
  • 1篇低纬
  • 1篇低纬度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第四纪
  • 1篇东亚季风
  • 1篇东亚季风演化
  • 1篇动物群
  • 1篇多孔
  • 1篇跃层
  • 1篇粘土

机构

  • 5篇同济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作者

  • 4篇陈木宏
  • 3篇张兰兰
  • 3篇陆钧
  • 3篇汪品先
  • 2篇向荣
  • 2篇韦刚健
  • 2篇邵磊
  • 2篇郑范
  • 1篇王嘹亮
  • 1篇李献华
  • 1篇耿建华
  • 1篇张丽丽
  • 1篇刘志飞
  • 1篇乔培军
  • 1篇王汝建
  • 1篇颜文
  • 1篇肖尚斌
  • 1篇刘颖
  • 1篇李学杰
  • 1篇翦知湣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南海渐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ODP1148站深海沉积物中的证据被引量:106
2004年
南海ODP1148站井深859m、时间跨度32.8Ma,是南海大洋钻探中取芯最长、年代最老的站位,详细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的演变历史。该站位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自早渐新世以来南海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变过程。在32Ma、30Ma、28.5Ma、25Ma、23.5Ma和16Ma以及10Ma、8Ma和3Ma沉积物成分存在明显的突变或不连续面。特别是在晚渐新世沉积物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并伴有沉积间断和滑塌作用,代表着南海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一次重大构造运动,该构造运动对我国近代地理格局的形成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众多陆相盆地由断陷型转为坳陷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邵磊李献华汪品先翦知湣韦刚健庞雄刘颖
关键词:深海沉积地球化学渐新世
南海北部深水底流沉积作用被引量:65
2007年
南海北部深水陆坡区存在极为活跃的深水底流沉积作用.通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释发现,该地区由于深水底流的搬运作用,在水深1000-2700m左右的陆坡地带形成NE-SW向分布的迁移水道.在水道东侧断续形成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推进的高沉积速率堆积体,堆积体内部叠加层呈NE-SW向前积堆积特征,由牵引流沉积而成.发育在东沙群岛东南侧的高沉积速率堆积体就是其中之一,其12ka以来沉积速率高达97cm/ka,是南海目前所知沉积速率最高的海区.地震剖面显示,该深水底流极有可能是由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环流演变而成,挟带南海北部来源的沉积物沿大陆坡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搬运沉积,最终消失在中央海盆中.由于深水底流作用的存在,造成南海北部深海区复杂的搬运沉积格局.
邵磊李学杰耿建华庞雄雷永昌乔培军王嘹亮王宏斌
关键词:深海沉积浅地层剖面
放射虫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利用放射虫化石揭示古海洋、古环境的基础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放射虫以其不易溶解的硅质壳体在古海洋、古环境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种类组合与海洋物理、水文环境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放射虫在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研究手段的改进,放射虫现代生态学研究在世界各大洋得到了广泛开展。中国加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势必会加快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步伐,放射虫作为海洋微体古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生态学知识是重建古海洋、古环境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向我国学术界提供放射虫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及最新发展趋势,促使我国放射虫的研究与国际接轨,以提供更多的古海洋、古环境替代性指标。
张兰兰陈木宏向荣张丽丽
关键词:放射虫现代生态学古海洋学综合大洋钻探沉积物捕获器
Original component of grain size index in core sediment from southwest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被引量:6
2005年
A new approach to the basic composition char- acter of deep sea sediment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indi- cating its paleoenvironment meaning. For this purpose high precision grain size character of sediments from core NS93-5 was analysed by using the Laser Diffraction Particle Size Analyzer, combining with results of micropalaeontologic counting and trace element and calcium carbonate testing, to illustrate some main grain size index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icropalaeontologic makeup and terrigenous input. It was showed that the grain sizes of deep sea sediment may reflect materials properties and their buildup framework. There are obvious relations between indexes of grain size ranges and abundances of different micropalaeontologic groups and terrigenous matters, in which grain size of <2 μm represents terrigenous composition, that of >5 μm is mainly made up of various microfossil shells, except for containing volcanic dust layers, and median diameter (MD) of grain size may be taken as proxy of paleoproductivity or paleoecologi- cal dynamic. These index and proxy were consistent with micropaleontologic records for well indicating important features of paleoceanographic ecology, showing that the mi- cropalaeontologic growth in the southwestern slope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er- rigenous input since late Pleistocene and corresponded to glacial-interglacial global climatic changes incompletely, but had a regional particularity in this sea area.
CHENMuhongZHENGFanLUJunXIAOShangbinYANWenCHENZhongXIANGRongWEIGangjianZHANGLanlan
关键词:微体化石古环境
南海南部ODP1143站晚中新世沉积硅藻记录被引量:7
2003年
对ODP184航次采获的南海南部1143站晚中新世沉积132个样品硅藻的研究表明,晚中新世上部至中部极少或没有硅藻,而底部硅藻丰富。基于Nitzschiamarina初现面、Coscinodis cusyabei的末现面划分出部分的Nitzschiaporteri和Coscinodiscusyabei带,1143站的底部年龄应小于11.3MaB.P.。硅藻丰度及大于60μm个体含量的变化反映了南海南部在8.6MaB.P.以前上升流活动很频繁,8.38—8.27MaB.P.期间有较强的活动。硅藻组合的分析表明,1143站311.14、390.92、414.28及439.7—444.68m层位中存在着来自沿岸浅海的浊流沉积;469.98—475.18m层位中存在再沉积现象。
陆钧陈木宏王汝建V.S.PUSHKAR
关键词:硅藻晚中新世南海南部
南沙海区晚上新世海水上层结构变化被引量:2
2004年
对南沙海区水深 2 772m的ODP114 3站 10 0~ 15 0m井段共 10 1块沉积样品进行了浮游有孔虫分析 ,结果表明 ,从 3 2 7Ma到 2 5 5Ma该区表层海水温度逐步降低 ,温跃层逐步加深 ,推测是晚上新世北半球冰盖形成过程中 ,东亚季风相应加强的结果。与此同时 ,南沙与南海北部的温跃层深度差值不断加大 ,可能是西太平洋暖池最终形成或加强的表现。 3 2Ma前后 ,表层海水温度和海水温跃层深度都发生了急剧变化 。
李建如汪品先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层结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南沙海区上新世
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被引量:17
2005年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11个站位的28个浮游分层拖网样品的定量研究,初步分析了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共鉴定出116属221种多孔放射虫,其中泡沫虫目123种,占总种数的55.7%;罩笼虫目98种,占总种数的44.3%。罩笼虫目在个体数量上占优势,罩笼虫目与泡沫虫目个体数量之比平均达1.73。多孔放射虫的属种组成呈现明显的热带暖水动物群的组合面貌,优势种相当突出,其组成与南海中北部海区及其它低纬度大洋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南海南部海区独特的多孔放射虫属种组成特征。多孔放射虫丰度在不同水层中因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平面分布趋势,惟一相似之处是高值多出现于西南或东北部海区;在垂直方向上基本呈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分布趋势,丰度和属种数最高值均出现于0—50m水层,在50m以深丰度和属种数均明显减少。各站位间简单分异度S变化幅度较大,在75—140种之间;而复合分异度H(s)变化幅度较小,在3.5—4.0之间。总体来说分异度值均比较高,表明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种类多样性程度比较高,种群比较繁盛。
张兰兰陈木宏陆钧郑范
关键词:南海南部放射虫多孔水体动物群低纬度
南海西南陆坡区沉积物粒级指标的物源特征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9
2005年
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NS93-5柱中的沉积物高精度粒度特征,结合微体古生物类群的实验统计结果以及微量元素和碳酸钙含量等测试资料,讨论深海沉积物的主要粒级指标及其与微体古生物化石壳体组成和陆源输入的关系,为揭示深海沉积物的基本组成特征及其指示的古海洋环境做了新的探索.结果显示:深海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一定程度反映了物源属性与组成结构,各个粒级指标的大小范围含量与对应的微体古生物类群丰度和陆缘指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2μm粒级代表陆源物质和>5μm粒级主要由各类微体古生物壳体所构成(火山灰夹层除外),中值粒径(MD)可作为微体生物的古生产力或古生态动力特征的参考替代性指标.这些粒级指标的综合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古海洋生态的重要特征,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南海西南陆坡区的微体生物发育与陆源输入呈负相关关系,且与冰期和间冰期的全球气候变化不完全对应,而是表现了该海区的特殊性.
陈木宏郑范陆钧肖尚斌颜文陈忠向荣韦刚健张兰兰
关键词:古环境意义生物类群古海洋环境生物壳体陆源物质
南海北坡ODP1146站第四纪粘土矿物记录:洋流搬运与东亚季风演化被引量:56
2003年
南海北部ODP1146站第四纪粘土矿物学分析表明,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在冰期时增高,而蒙脱石含量在间冰期时增高.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率和蒙脱石丰度变化可以作为东亚季风演化的矿物学标志.在万年时间尺度上,间冰期盛行的西南表层洋流将更多的蒙脱石由南部和东部向北搬运,表现为加强的夏季风;冰期盛行的逆时针表层洋流将大量伊利石和绿泥石由台湾以及流经吕宋海峡的长江物源搬运至南海北坡,表现为强盛的冬季风.就10万年时间尺度而言,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率与沉积速率的对应关系,指示2000~1200和400-0 ka期间南海北部盛行冬季风,而1200-400ka期间表现为加强的夏季风.夏季风演化的强弱与北半球夏季目射量基本呈线性关系,表明东亚季风演化的天文驱动机制.
刘志飞A.TrentesauxS.C.Clemens汪品先
关键词:第四纪粘土矿物沉积速率东亚季风海洋沉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