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KLME060101)

作品数:7 被引量:90H指数:6
相关作者:管兆勇蔡佳熙林昕钱代丽高庆九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福建省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年际
  • 4篇年际变化
  • 3篇夏季
  • 2篇气温
  • 2篇气温变化
  • 2篇夏季气温
  • 2篇夏季气温变化
  • 2篇环流
  • 2篇长江中下游
  • 1篇东半球
  • 1篇旋转经验正交...
  • 1篇遥相关
  • 1篇印度洋偶极子
  • 1篇正交函数
  • 1篇夏季高温
  • 1篇经验正交函数
  • 1篇环流变化
  • 1篇环流特征
  • 1篇环流异常
  • 1篇季内振荡

机构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气象灾害重点...
  • 1篇福建省气候中...
  • 1篇南京市气象局

作者

  • 7篇管兆勇
  • 4篇蔡佳熙
  • 2篇林昕
  • 2篇钱代丽
  • 1篇王盘兴
  • 1篇高庆九
  • 1篇卢楚翰
  • 1篇张蓬勃
  • 1篇李丽平
  • 1篇江丽俐

传媒

  • 4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型及其成因Ⅰ:年际变化与遥相关被引量:8
2011年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得来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CPC(NOAA)指数,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的变化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以及东西反相3种分布型,且这3种分布型分别是中国同号气温异常变化、南北反号气温异常以及东西反号气温异常分布背景下的局部反映。上述这3种气温异常型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在年际尺度上具有2 5年的周期,反映出在年代际背景下的年际变化;在年际尺度上,3种异常型分别对应不同特点的环流型,并且高度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的垂直分布均呈准正压结构;3种异常型对应的环流型的维持分别与来自大西洋穿越极区的波列,由地中海沿亚洲急流东传的波列以及北半球环状模有关。同时,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相型与P-J型波列联系紧密,其中南北反相型与该波列联系更为紧密;全区一致型与Nino3海温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超前一季的负相关最大。南北反相型与Nino3海温指数超前2季相关最高,与Nino4海温指数同时相关最高。东西反相型则与Nino3海温指数同时相关最高,与Nino4海温指数超前3季相关最高。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规律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提供线索。
蔡佳熙管兆勇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遥相关夏季
SVD分析揭示的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气温的可能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利用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气温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以下简称澳高)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气温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SVD的第一模态(简称SVD1)时间系数与通常使用澳高指数相关可达到0.97。SVD1表示出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存在密切联系。澳高增强(减弱)时,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偏低(偏高)。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海平面气压场、500hPa的高度场变化以及降水和总云量的变化都对夏季气温的形成有一定作用。澳高对中国夏季气温的可能影响途径为:澳高强(弱)年时,澳大利亚地区低层的异常辐散风场在菲律宾东侧的暖池附近产生辐合(辐散),引起正(负)涡度源,激发P-J型波列,伴随着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产生副高正异常(负异常),导致副高偏西(偏东),进而增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同时江南地区水汽和异常风场辐合(辐散),有利于(不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的发生和维持,有益于气温降低(升高)。
张蓬勃管兆勇蔡佳熙
关键词:年际变化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与IOD、ENSO间联系的年代际特征被引量:12
2009年
采用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ipole mode index,简称DMI)、Nino3指数和国内学者定义的5种东亚夏季风指数来比较分析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简称IOD)、ENSO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联系的年代际改变,讨论了这种改变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指数分别与DMI、Ni-no3指数的年际变化的联系都呈明显的年代际改变。东亚夏季风指数除了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与DMI联系较弱之外,其余时段均与DMI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当季风指数与DMI为正相关时,其与Nino3指数则呈负相关,IOD和ENSO对夏季风具有相反的影响。当季风指数与DMI呈较强的正相关时,其与ENSO的相关较弱;而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季风指数与ENSO呈较强的相关时,其与DMI的关系亦较弱。东亚夏季风与IOD、ENSO年际变化之间的联系呈现此强彼弱的特点。1972—1982年和1983—1993年这两个阶段海温分布的显著不同,可能导致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环流变化的周期及分布的改变,使得东亚夏季风与IOD和ENSO的关系发生年代际改变。
江丽俐管兆勇卢楚翰钱代丽
关键词:ENSO年际变化
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低温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10
2007年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分析了1960—2004年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低温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气温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一个转折,在此之前气温普遍偏低,在此之后气温普遍升高;江南地区是夏季低温频发且强度较大的区域;各个层次高度场环流形势的变化以及降水和总云量的变化都对夏季低温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蔡佳熙管兆勇
关键词:环流变化
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变化与东半球环流异常被引量:18
2009年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0-2005年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变化与东半球环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趋势变化特征,夏季气温的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最低气温上升带来的结果;典型高、低温年,在环流场的垂直分布均呈准正压结构的情况下,从对流层低层一直到高层,东半球大部分区域的异常值符号相反。此外,出现在江淮流域上空的异常环流的形成和维持可能与三支不同源头的波列有关;地面长波辐射对气温的影响在夜间超过白天,气温分别与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呈负相关以及正相关关系;典型高(低)温年,垂直温度平流引起的异常动力增(降)温和非绝热加热引起的异常增(降)温可以作为解释高(低)温年气温异常维持的原因。
蔡佳熙管兆勇高庆九林昕钱代丽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夏季气温变化环流特征
太平洋区域季内振荡的一种负反馈过程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1981—2002年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NMC)逐日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10 m高处风场(V)及逐月混合层厚度(mixed layer depth,mld)资料,研究了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季内振荡的气候及异常特征,重点探讨了北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季内振荡的维持机制。研究发现,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存在3个季内振荡强度气候高值区,即热带东太平洋(终年存在)、西北太平洋(北半球春、夏、秋存在)、西南太平洋(南半球夏季前后存在),它们出现在气候混合层厚度最小的区域和季节。海表温度季内振荡强度年际异常与混合层厚度年际异常存在显著负相关,在物理上,这种关系比它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更直接。北太平洋区域5—9月地面风场与海表温度季节内振荡的基本耦合模态揭示出以漂流和感热输送为动力的一个负反馈过程,它存在于薄混合层海区,这是该海区强海表温度季内振荡的维持机制。
李丽平王盘兴管兆勇
关键词:季内振荡海表温度
中国华东地区夏季高温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变化被引量:34
2008年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1961-2004年夏季(7-8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夏季气温的总体变化特征,指出华东地区夏季气温具有降低的长期趋势。定义3项判别标准,得出该区域44a来有10个异常高温夏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表明,华东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场可分为3个区域:北区气温在21世纪初有明显上升,中区和南区气温无显著突变;各区域气温以2a、3~4a的周期振荡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异常高温年出现频繁。
林昕管兆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