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03015)
- 作品数:5 被引量:118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贵桐杨黎芳林启美赵小蓉李保国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植物残体分解液淋洗对土柱Ca^(2+)淋失量的影响
- 2009年
- 选取紫花苜蓿、羊草、冷蒿3种北方草原代表性的草本植物,通过土柱淋洗试验,研究植物残体分解液淋洗对土壤溶液Ca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残体种类和分解期对淋洗后土柱中溶液相Ca2+总量的影响不同,其中羊草初期分解液导致的降低量最大,促进土壤碳酸盐的溶解,而紫花苜蓿初期分解液的降低量最小,有利于土壤碳酸盐的稳定。因此,植被自然更替(草场退化)或人为更替(退耕还草)时会影响到土壤溶液中Ca2+的浓度,进而影响土壤中碳酸盐的沉淀-溶解平衡,最终导致土壤无机C库的增减。
- 王宇菲李贵桐林启美赵小蓉
- 关键词:植物残体CA2+土柱淋洗
- 栗钙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和无机碳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49
- 2007年
- 栗钙土是半干旱地区典型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简称乌盟)和锡林河流域为例,分析了栗钙土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的剖面分布特征,旨在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的储量和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与机理。结果表明:土壤无机碳在剖面上的分布有两种类型:高—低—(高)—(低)型和低—高—(低)—(高)型,后者可能是由于土壤侵蚀引起的碳酸盐再分布所形成的。100cm深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值为8.48kg·m-2,退耕地>耕地>干旱半干旱草原>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0~100cm的43%左右;而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平均值为7.10kg·m-2,退耕地>典型草原>耕地>干旱半干旱草原,主要分布在下层土壤,50~100cm无机碳密度为0~100cm的58%左右。
- 杨黎芳李贵桐赵小蓉林启美
- 关键词:栗钙土土壤无机碳碳密度
- 土壤发生性碳酸盐碳稳定性同位素模型及其应用被引量:22
- 2006年
-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无机碳库比有机碳库大2~5倍,无机碳库及其周转在该地区土壤碳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发生性碳酸盐是土壤发育过程的产物,与岩生性碳酸盐溶解/沉积平衡、土壤有机碳分解CO2的再转化密切相关。发生性碳酸盐碳稳定性同位素主要由土壤CO2的碳同位素组成决定,可以用描述不饱和层气体质量传递的扩散-生成模型模拟。在土壤碳酸盐体系(土壤CO2(g)、碳酸盐和土壤溶液)处于同位素平衡状态时,根据生物过程产生的分子扩散以及碳酸盐化学平衡反应的分馏模型,发生性碳酸盐δ^13 C值比有机质δ^13 C值大14‰~16‰。扩散-生成模型和/或分馏模型可以用于鉴定和定量化分散态发生性碳酸盐组分、区分土壤碳酸盐悬膜上发生性碳酸盐的比例,并可用于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对碳酸盐溶解/沉积平衡的影响,这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 杨黎芳李贵桐李保国
- 关键词:土壤CO2
- 栗钙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酸钙被引量:14
- 2010年
- 土壤活性碳酸钙是指土壤中不稳定的、处于自由态、易发生化学反应的那部分碳酸钙。研究用KMnO4滴定法测定了内蒙古栗钙土的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目的是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碳酸钙的影响。结果表明:201个土壤样品中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均值为20.57g·kg-1,变幅为0.63~135.59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退耕地>锡林草地>乌盟草地>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与碳酸钙质量分数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退耕地、乌盟草地、锡林草地的土壤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分别与pH以及土壤粘粒质量分数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耕地的则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了土壤中碳酸钙的活性。土壤总碳酸钙质量分数(n=201)、pH(n=198)和粘粒质量分数(n=191)分别可以解释活性碳酸钙73%、13%和27%的变异。碳酸钙活度指数(CAI)包括了碳酸钙质量分数、pH和粘粒质量分数(CAI=pH+0.01wCaCO3+0.11wClay),是基于每个变量对活性碳酸钙的相对影响而构建的,可以解释活性碳酸钙36%的变异(n=191)。
- 杨黎芳李贵桐林启美赵小蓉
- 关键词:栗钙土活性碳酸钙
- 土壤无机碳研究进展被引量:55
- 2011年
- 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土壤有机碳(SOC)的作用倍受关注,而土壤无机碳(SIC)的研究相对较少。土壤无机碳是近地表环境中主要碳库之一,主要指土壤母岩风化过程中形成的土壤碳酸盐矿物态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库的主要形式。本文综述了土壤无机碳的组成、来源、成因模型及与全球碳循环特别是土壤有机碳的关系,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 杨黎芳李贵桐
- 关键词:碳循环土壤无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