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213)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任升莲李加好宋传中李振强王静雅更多>>
相关机构:合肥工业大学南京大学滑铁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年代学
  • 3篇北秦岭
  • 2篇地球物理
  • 2篇断裂带
  • 2篇岩块
  • 2篇同位素
  • 2篇锆石
  • 2篇锆石U-PB...
  • 2篇裂带
  • 2篇南缘
  • 2篇变质
  • 2篇布格重力
  • 2篇布格重力异常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物理特征
  • 1篇地质
  • 1篇地质解译
  • 1篇地质温压计
  • 1篇岩体锆石

机构

  • 11篇合肥工业大学
  • 4篇滑铁卢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9篇任升莲
  • 6篇李加好
  • 5篇宋传中
  • 4篇王静雅
  • 4篇李振强
  • 3篇董树文
  • 3篇李龙明
  • 3篇杨青亮
  • 2篇胡达
  • 2篇张妍
  • 2篇黄鹏
  • 2篇林寿发
  • 2篇葛粲
  • 2篇杨帆
  • 1篇涂文传
  • 1篇韩旭
  • 1篇宋世明
  • 1篇马涛
  • 1篇宫龙
  • 1篇王微

传媒

  • 5篇地质科学
  • 2篇地质论评
  • 1篇Acta G...
  • 1篇2016中国...
  • 1篇2018年中...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南断裂带(安徽段)的地球物理特征
江南断裂带是江南隆起带北侧的一个地质界线,在安徽境内沿东至、石台、泾县到宣城一线呈NE向分布,是江南冲断褶带与江南过渡带的分界线(图1)。江南断裂带的提出最早见于1:100万武汉幅大地构造纲要图及皖南主要断裂略图(据安徽...
张刚任升莲葛粲林寿发李加好李龙明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地球物理特征
文献传递
伏牛山构造带变质流体脉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伏牛山构造带由多条近平行的断裂带和夹持其间的变形岩片组成,洛南—栾川断裂带和瓦穴子—乔端断裂带为其中的两条主要断裂带。这两条断裂带虽遭受多期强烈构造活动的影响,但主造山期的构造特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并以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变形为主,形成了典型的糜棱岩和同构造期石英脉。本文从宏观、微观、超微观变形特征及年龄等方面对这些变质流体脉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与其形成密切相关的构造活动特征、年代及其在秦岭造山带和华北板块南缘强变形带中的作用。石英脉中石英颗粒动态重结晶特征总体显示远离剪切带只有少量的膨凸式;靠近断裂带为亚颗粒式,形成核—幔结构;位错特征显示远离剪切带位错密度较小,靠近断裂带较大;位错形态显示瓦乔断裂带以挤压为主,洛南—栾川断裂带以剪切为主。两条断裂带石英脉的变形特征说明它们的糜棱岩化过程均为塑性变形中的晶质塑性变形,形成过程均为挤压在先,剪切在后。所测糜棱岩中石英脉的ESR年龄分别为372.9±30.0 Ma、275.0±20.0 Ma和218.0±20.0 Ma,真实地记录了晚加里东至中-晚海西期北秦岭的构造活动及所受影响。其中372.9±30.0 Ma是宽坪岩块向华北板块下的斜向俯冲汇聚和走滑的年代,275.0±20.0 Ma是瓦乔断裂带的形成年龄。218.0±20.0 Ma的年龄则反映了华南、华北两大板块印支晚期全面闭合作用在秦岭造山带内部的影响。从以上3个年龄可以看出:北秦岭各构造带自北向南演化,时代上自北向南变新。
任升莲宋传中Lin Shoufa李加好涂文传马涛宫龙黄鹏颊建杨帆刘乐
华北板块南缘石人山岩块晚古生代陆内变形特征及侧向挤出构造被引量:2
2019年
华北板块南缘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石人山岩块边界断裂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和近水平的矿物生长线理,表明其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石人山岩块具有南西向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其南侧洛南—栾川断裂带(洛栾断裂带)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北东侧鲁山断裂带以北西向逆冲兼有右行剪切变形为特征,夹于其中的石人山岩块显示为向西、向上挤出的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洛栾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13.6±7.4 Ma,鲁山断裂带内走滑剪切特征明显的构造透镜体内变形岩石的锆石定年结果为419.3±11.2 Ma。虽然洛栾断裂与鲁山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晚古生代泥盆纪末期,从而共同构成了石人山岩块整体向西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与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王静雅任升莲董树文李加好宋传中林寿发韩旭李振强张刚王莹杨青亮
关键词:华北板块南缘陆内变形
北秦岭构造带断裂遥感解译及其构造意义
<正>本项研究在遥感影像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图像增强技术与综合信息提取的基础上,根据卫星遥感影像色彩、色调异常、微地貌特征、水系和纹理特征,提取了活动构造遥感地质解译的垂直错动标志与水平错动标志。依据这些标志,对...
王静雅任升莲
关键词:遥感数据地质解译
文献传递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Zhouwang Fault, Lower Yangtze Area, Eastern China被引量:2
2022年
Fault geometry, kinematics, geophysics,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Zhouwang fault in the southern Jiangnan tectonic transition zone of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eastern China are examined. Field observations show the fault is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nearly E–W trending, N–S dipping faults, and four stages of tectonism(sinistral strike-slip, thrust nappe, normal fault, and dextral strike-slip) developed in turn. Geophysical data show that the fault trends almost linearly E–W along a flat, steep gravity gradient at shallow depth, with distinct gravity anomalies to the north and south and different in the north and south. Also, the deep part is characterized by northward dip and a gradual slowing down.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fault experienced four tectonic movements: NNE–SSW compression, NNW–SSE compression, NEE–SWW extension, and E–W compression. Combined with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indicates that:(1) the Zhouwang fault experienced sinis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during the Indosinian Period(260–200 Ma);(2) thrust nappes developed during the early Yanshanian Period(163–145 Ma);(3) a normal fault occurred in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125–65 Ma);and(4) dex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occurred in the Himalayan Period(ca. 50–37 Ma). The results reveal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fault during Mesozoic deformation in the area, and also reveal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and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which is ke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in eastern China.
ZHANG GangCHEN GuangtaoREN ShenglianGE CanLIN ShoufaSONG ChuanzhongLI Longming
秦岭石人山南缘岩石变质变形分析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秦岭石人山南缘出露一套元古代的片麻岩,在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影响下经受了一系列变质变形作用。通过矿物共生组合、石英的动态重结晶型式、石英的分维数分析、石英的运动学涡度测量以及长石的有限应变测量等多种方法对石人山南缘岩石的变质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由南向北随着远离断裂带,石人山南缘岩石的变质变形呈现规律性变化:表现为岩石中矿物粒径逐渐增大,形成温度逐渐增高,应变速率逐渐降低等特点。反映出随着远离洛南—栾川断裂带,变质相由绿片岩相逐渐过渡到低角闪岩相的特点,岩石退变质程度由强变弱;以剪切变形为主的岩石变形也逐渐减弱。这些现象说明了石人山岩块南缘的变质变形是受洛南—栾川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影响而形成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宽坪岩块由南向华北板块下斜向汇聚俯冲、兼有左行走滑的构造活动对其北侧石人山岩块的影响巨大。因此,石人山岩块南缘的变质变形对研究板块俯冲过程中板缘变质变形有重要意义。
王静雅任升莲宋传中李加好张妍李龙明刘国厅王凯胡达
关键词:变质变形
陶湾群变形特征及成因探讨
<正>陶湾群呈狭长状分布在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北侧,属于华北地块南缘,是一套经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的碳酸盐岩、泥砂质及碎屑岩组合的地质体。前人研究表明陶湾群南侧中发育一套碳酸质糜棱岩,它的变质-变形与其南侧洛南-栾川断裂带...
韩旭任升莲李龙明
文献传递
北秦岭石人山岩块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
秦岭造山带是一条横贯我国东西的俯冲碰撞型造山带,是扬子与华北两大板块俯冲、碰撞及陆内造山作用的结果。板块汇聚作用引起了华北板块南缘的强烈变形,并最终被卷入秦岭造山带中成为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石人山岩块位于北秦岭与华北板...
王静雅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
文献传递
庐山变质核杂岩基底拆离的变形特征及形成条件被引量:9
2014年
庐山变质核杂岩具有典型的3层结构.拆离带是核部隆升过程中盖层滑脱、剪切变形而形成的,该拆离面是在北东向褶皱基础上叠加杂岩核部隆升作用而形成的波状起伏面.拆离带在核部以西发育倾向西向、南西向、北西向的面理和矿物生长线理,显示向西滑脱形成剪切拉伸变形的特征.拆离带岩石以糜棱岩和构造片岩为主,辅以碎裂岩和构造角砾岩.岩石变形特征表明其既具有韧性变形,也具有脆—韧性变形及脆性变形的特点.核部隆升引起的拆离变形作用,不仅形成了拆离带,还影响了拆离带以上盖层岩石,形成一个由拆离带向上由强变弱的变形域.这种规律性递变现象使庐山变质核杂岩具有垂向变形分层、水平变形分带的特点.拆离带中角闪石—斜长石矿物对计算得出的变质温度为653 ℃~694 ℃,压力为0.56~0.67 GPa.
任升莲张妍杨帆胡达黄鹏王微张俊杰
关键词:拆离带
北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俯冲消减的构造演化时限被引量:6
2021年
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发育一套完整的"沟—弧—盆"体系,其中二郎坪群作为弧后盆地的代表。为了查明二郎坪弧后盆地俯冲消减的构造演化时限,本文以二郎坪群及其相关侵入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火神庙组斜长角闪片岩测得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495.2±6.9 Ma,属于原岩的结晶年龄;侵入二郎坪群内部的变形岩体主要代表板山坪岩体、张家庄岩体、郭家幔岩体,测得其结晶年龄分别为:479.9±5.6 Ma、461.5±5.4 Ma和456.5±6.3 Ma。板山坪岩体的变形特征与二郎坪群北部岩片向北俯冲消减特征相同,张家庄岩体、郭家幔岩体的变形特征与二郎坪群南部岩片向南俯冲消减特征相同。另外,在二郎坪群南部岩片内部发现顺面理面侵入的未变形岩脉,其结晶年龄为427.8±5.4 Ma,以及切穿二郎坪群南部岩片面理的未变形岩脉,给出一颗锆石结晶年龄为388 Ma。综合上述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二郎坪弧后盆地可能于460 Ma闭合,其俯冲消减方式为双向式俯冲,并且两侧岩片俯冲变形可能持续至427 Ma,最终岩石俯冲变形结束时间上限为388 Ma。
李振强任升莲董树文李加好宋传中杨青亮张刚
关键词:北秦岭锆石U-PB年代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