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13GB2F200437)
- 作品数:6 被引量:40H指数:4
- 相关作者:任明见李祥栋陈杏张君刘选选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贵州酒用高粱籽粒灌浆特征及源库关系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为弄清贵州酒用高粱品种的籽粒灌浆特征及产量形成机制,以6个贵州优质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品种的产量性状差异,以Richards方程拟合籽粒灌浆参数,进而分析其抽穗后干物质积累运转和源库关系。结果表明:6个高粱品种的千粒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8.1~21.6g、51.9~72.6g、2 807.0~4 972.2kg/hm^2,红缨子、茅梁1号、茅红糯1号和黔高7号品种产量相对较高;Richards方程解析及源库关系分析,6个品种的库容量相差较小,高产品种的灌浆活跃期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高,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期也相对提前,粒叶比较高(或较小的单位库容叶面积),或茎鞘物质输出率、转化率和单位库容茎鞘重较高。
- 李祥栋潘虹陆秀娟石明陈光能魏心元任明见
- 关键词:籽粒灌浆源库关系高粱
- 不同施氮时期对茅梁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为探明不同施氮时期对高粱产量和品质影响,以茅粱1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40kg/667m2,基追比3∶7时,抽穗期追施氮肥最有利于茅粱1号植株氮磷钾吸收,干物重积累较多,籽粒产量最高,籽粒淀粉和单宁含量最适合酿造酱香型白酒的要求。
- 聂友果宋碧张军叶长进谢红黄丽丽任明见
- 关键词:高粱氮肥
- 不同分散温度、时间对双波长法测定高粱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4年
- 为了测定高粱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采用双波长比色法研究了不同分散温度、时间处理对高粱淀粉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70-100℃范围内,75℃分散15 min时支链淀粉百分含量最高,85℃分散5 min时支链淀粉百分含量最低。对于直链淀粉,95℃以后,随着分散的时间延长,测得的高粱直链淀粉百分比不断增高。样品分散温度与时间对高粱中总淀粉含量影响与支链淀粉相同,其测定值在75℃分散15 min时最高。由此可知,不同分散温度、时间处理对双波长法测定高粱淀粉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影响不一样。
- 刘选选曹国璠任明见张君李祥栋陈杏
- 关键词:高粱双波长支链淀粉直链淀粉
- 不同高粱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及其形态标记聚类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为高粱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选择11项形态性状指标作为形态鉴定参数,对收集的94份高粱种质进行相关性状考查及鉴定,采用DPS软件对形态标记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4份高粱种质的株高、茎粗、节间长、叶面积、主穗长、千粒重、单穗粒重等形态数量性状差异较大,穗型的紧凑型占52.13%,穗形的纺锤形占77.66%,颖壳色的褐色占52.13%;在欧氏距离4.81处,可将94份种质分成3类,其中第1类88份,第2类4份,第3类仅2份。选择与高粱种质性状特性密切相关的形态指标作为鉴定参数可对高粱种质资源进行初步筛选与鉴定。
- 王洋张明生李祥栋任明见高翔
- 关键词:高粱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 贵州糯高粱品种(系)产量稳定性和区域适应性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利用AMMI对8个贵州糯高粱品种(系)在6个试点的区试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糯高粱产量性状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8个糯高粱品种(系)平均产量顺序为红茅糯1号>红台粱>赤水红粱2号>茅红糯2号>赤水红粱1号>遵红1301>黔高8号>红茅糯2号,而且基因型、环境和G×E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环境>G×E>基因型;与线性回归模型相比,AMMI模型能够更好地分析基因型和环境之间的互作效应;IPCA 1、IPCA 2分别解释了G×E效应的56.41%和36.30%,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遵红1301、赤水红粱2号、红茅糯1号、红台粱和茅红糯2号与试点贵阳、平塘、安顺之间表现出正的互作效应,与金沙、黔东南和黔西南试点的互作效应为负;红茅糯2号、黔高8号、赤水红粱1号与试点金沙、黔东南和黔西南的互作效应为正,与试点贵阳、平塘、安顺间的互作效应为负。双标图和稳定性参数分析显示,遵红1301和茅红糯2号的稳定性较好,赤水红粱2号和红茅糯1号的适应性强,但是稳定性较差;黔西南、平塘和金沙的地点鉴别力强,安顺的鉴别力最弱。
- 谢嵘任明见李祥栋彭义涂有能
- 关键词:高粱稳定性基因型AMMI模型
- 种植密度和施肥对“茅梁1号”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研究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以酒用高粱"茅梁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栽培试验,来探索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其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的高粱单株产量和单产分别在29.67~46.67 g、261.80~519.70 kg/667m^2。种植密度对单株产量、群体产量和穗长都具有重要影响,单株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群体产量却显著提高;当种植密度为10000株/667m^2时与对照处理相比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在57.20%~68.17%之间,当种植密度10000株/667 m^2、施肥量30kg/667 m^2时单产最高,但是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施肥对高粱单株产量、群体产量、穗长和千粒重的影响均不显著。
- 陆秀娟李祥栋任明见石明
- 关键词:高粱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