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53B002)

作品数:3 被引量:55H指数:3
相关作者:程富东戴全厚王佩将丁贵杰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植被
  • 3篇植被恢复
  • 3篇土壤
  • 2篇植被恢复过程
  • 1篇幼林
  • 1篇入渗
  • 1篇土壤抗蚀
  • 1篇土壤抗蚀性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土壤入渗
  • 1篇土壤渗透
  • 1篇土壤渗透性
  • 1篇土壤渗透性能
  • 1篇退化喀斯特
  • 1篇维数
  • 1篇理化性质
  • 1篇喀斯特地区
  • 1篇喀斯特植被

机构

  • 3篇贵州大学
  • 1篇吉林省水土保...

作者

  • 3篇丁贵杰
  • 3篇王佩将
  • 3篇戴全厚
  • 3篇程富东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抗蚀性变化被引量:30
2014年
运用时空互代法,以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坡耕地与人工林为对照,通过室内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其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05 mm粉黏粒含量、<0.001 mm黏粒含量和结构性颗粒指数可以作为评价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各样地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排序为灌草丛>乔灌过渡林>灌木林>乔木疏林>人工林>草坡>坡耕地。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土壤抗蚀性能最差;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抗蚀性能先逐渐变好,后逐渐变差,转折点在灌草阶段。以灌草搭配的植被恢复模式可能比较适合喀斯特地区。
王佩将戴全厚丁贵杰程富东
关键词:土壤抗蚀性植被恢复
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分形特征被引量:11
2012年
基于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对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不断恢复,>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不断增多,土壤结构不断改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除与土壤水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外(P<0.05),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较小,均未达显著性水平;土壤微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和全氮、水解氮呈显著负相关,与结构体破坏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团聚体及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能较好地反映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可以作为定量评价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演变的指标;坡耕地的土壤结构最差,退耕还林有利于喀斯特山区水土保持。
王佩将戴全厚丁贵杰程富东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分形维数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4
2012年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喀斯特地区大湾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样地和不同经果幼林样地,以烤烟坡耕地和柳杉人工林作为对照,研究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渗透性能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李树+金银花>刺梨+猕猴桃>李树+刺梨>枣树+玉米,乔木疏林>灌木林>灌草>乔灌过渡林>草坡>柳杉人工林;2)烤烟坡耕地土壤平均入渗速率与稳定入渗速率均次于乔木疏林地,烤烟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较好;3)考斯恰柯夫方程是比较适宜于描述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入渗特征的模型;Philip模型和Horton模型对经果幼林的土壤渗透性能模拟效果较好,Horton模型的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与实测值较为接近,适宜于描述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入渗过程;4)土壤的渗透性能与>0.05 mm砂粒质量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0.05~0.001 mm粉粒质量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0.05 mm砂粒质量含量和0.05~0.001 mm粉粒质量含量。
王佩将戴全厚丁贵杰程富东
关键词:土壤入渗植被恢复土壤理化性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