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1B05)

作品数:58 被引量:1,048H指数:20
相关作者:赵秉强袁亮林治安李燕婷廖宗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11篇化学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养分
  • 10篇利用率
  • 7篇氮肥
  • 7篇肥料
  • 6篇氮肥利用
  • 6篇施肥
  • 6篇土壤
  • 5篇氮肥利用率
  • 5篇养分利用
  • 4篇养分吸收
  • 4篇玉米
  • 4篇水稻
  • 4篇肥效
  • 4篇复混
  • 4篇复混肥
  • 3篇氮肥用量
  • 3篇营养
  • 3篇有机碳
  • 3篇有机无机
  • 3篇有机无机复混...

机构

  • 22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华南农业大学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秦皇岛出入境...
  • 4篇清华大学
  • 4篇郑州大学
  • 4篇燕山大学
  • 4篇浙江省农业科...
  • 3篇中国计量科学...
  • 2篇西南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烟台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仲恺农业工程...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6篇赵秉强
  • 15篇林治安
  • 15篇袁亮
  • 12篇李燕婷
  • 7篇廖宗文
  • 6篇毛小云
  • 6篇温延臣
  • 5篇洪伟
  • 5篇李娟
  • 4篇张保林
  • 4篇杜伟
  • 4篇杨相东
  • 4篇吴春艳
  • 3篇李超英
  • 3篇陈娴
  • 3篇刘辉
  • 3篇侯翠红
  • 3篇程亮
  • 3篇计小江
  • 3篇顾金刚

传媒

  • 12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土壤学报
  • 4篇中国土壤与肥...
  • 3篇化肥工业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煤炭
  • 2篇化工矿物与加...
  • 1篇现代化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化学通报
  • 1篇日用化学工业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年份

  • 1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9篇2015
  • 10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6
2015年
生物炭是由生物质在完全或部分缺氧的情况下经热解炭化产生的一类高度芳香化难熔性固态物质。近年来,生物炭在污染环境修复方面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生物炭对土壤修复的潜力,阐述了生物炭对于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相关研究发现,不同来源及裂解温度制备的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修复的效果不同,不同类型土壤重金属对于生物炭的响应亦非常复杂,从而呈现出各异的土壤重金属修复效果。生物炭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源于改变土壤p H、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等多种机制的协同作用,同时生物炭在对重金属的吸附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修复的影响效应取决于生物炭的特性和施用量、土壤肥力和性质、以及重金属种类等因素。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土壤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类型,选择合适的生物炭,以期得到较好的土壤改良效果。今后应加强生物炭在农田土壤改良以及农作物生长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探索生物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发生的生物和化学反应机理,并且要对生物炭的施用效果进行野外长期定位研究。
李江遐吴林春张军王陈丝丝于倩倩彭毅马友华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修复重金属移动性生物有效性
江西省双季稻氮肥用量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2011-2012年在江西11个县的双季稻田进行了氮肥不同施用量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单位氮素的水稻增产量呈下降趋势,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不断降低。利用拟合方程计算出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产量条件下的施氮量,结合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确定江西早稻、晚稻的平均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12.6、15.0 kg/667 m2。
刘增兵束爱萍刘光荣李祖章袁福生胡启锋
关键词:双季稻氮肥施用量
超微活化条件对磷矿粉磷素形态及肥效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盆栽试验研究了活化剂添加量及研磨时间对超微活化磷矿粉磷素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磷矿粉相比,磷矿粉经超微活化处理后有效磷提高了45.1%~58.7%,活性磷提高了169.4%~203.6%,水溶性磷含量随活化剂添加量的增加也明显提高;当活化剂添加量达到5%时,3次水溶性磷的累积释放量较相同条件下制得的超微细磷矿粉提高84倍以上。适当延长研磨时间有利于磷矿粉磷素的释放,但效果不显著。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超微细活化磷矿粉中与PO34-、HPO24-相关的特征吸收峰强度较普通磷矿粉显著增强,且生成了与PO34-、HPO24-相关的新特征吸收峰,使磷矿粉中的磷向有效状态转变。盆栽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超微活化磷矿粉处理的玉米生物量、磷素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磷矿粉、普通超微细磷矿粉以及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等常规水溶性磷肥,可增强抗固定能力而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超微活化磷矿粉较高的活性磷总量和水溶性磷持续适度的供磷强度是其生物有效性高的原因。
黄雷毛小云陈娴孙雄松王君廖宗文
关键词:磷矿粉磷素有效性肥效
淀粉/AMPS/DMC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其吸水保水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以淀粉、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原料,(NH4)2S2O8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为交联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高吸水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AMPS与DMC比例、pH值以及淀粉、引发剂、交联剂用量等条件对树脂的吸水、吸盐水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树脂吸水率为698g/g,吸盐水(浓度0.9%)倍率为86g/g。同时,树脂的土壤保水性能结果表明,淀粉/AMPS/DMC高吸水树脂的加入大大改善了土壤的保水性能,当树脂用量为0.25g/50g时,土壤的保水时间后移,不同土壤在自来水中的饱和含水率提高了4.02.5.73倍,在盐水(浓度0.9%)中的饱和含水率提高了1.70~2.04倍。
张伟宋安新霍晓月孙鹏飞
关键词:高吸水树脂水溶液聚合法吸水保水
增值磷肥对潮土无机磷形态及其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6
2013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了海藻酸磷肥、腐植酸磷肥和氨基酸磷肥3种增值磷肥,利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增值磷肥对潮土无机磷组分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1)培养180 d后,普通磷肥(磷酸一铵,下同)和增值磷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并降低了土壤pH; 施用增值磷肥提高土壤速效磷的幅度为34.6~41.92 mg/kg,高于普通磷肥; 施用增值磷肥降低土壤pH的幅度为0.23~0.36个单位,高于普通磷肥。2) 与普通磷肥相比,增值磷肥明显降低土壤对磷的固定,腐植酸、海藻酸和谷氨酸增值磷肥处理的固定率分别比普通磷肥降低7.32%、7.13%和11.99%。3)培养180 d后,与普通磷肥处理相比,增值磷肥均提高土壤Ca2-P、 Ca8-P 和 Al-P含量,减缓Al-P 向 Fe-P 的转化。
李志坚林治安赵秉强袁亮李燕婷温延臣
关键词:潮土无机磷组分
不同氮水平下有机碳对蕹菜碳氮代谢及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4
2016年
碳是植物必需的首要营养元素,但在植物营养、平衡施肥等理论和技术层面上长期被忽略,碳营养已成为影响作物高产优质的短板。本研究分别在三个氮水平下,研究了外源喷施两种不含氮的有机碳对蕹菜鲜重、干重、分枝数、碳氮代谢及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水平下喷施有机碳有促进蕹菜生长的作用,效果因不同的氮水平及有机碳源而异。中氮(100 mg kg^(-1))水平下,以丙三醇的效果最好,其鲜重、干重、全碳含量及全氮含量与CK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2.88%、15.48%、7.05%和8.33%,且铁(Fe)含量与CK相比也显著提高,增幅高达16.2%,亚硝酸盐及钾(K)含量显著降低。高氮(120 mg kg^(-1))水平下,以α-酮戊二酸的效果最好,其鲜重、干重、全碳及全氮与CK相比均差异显著,增幅分别为17.97%、20.91%、7.97%和9.56%,蕹菜中的锌(Zn)与CK相比也显著提高,增幅高达16.18%,亚硝酸盐及K含量显著降低。在试验的三种氮水平下,有机碳处理可使蕹菜叶片中水溶性碳占全碳的百分比(WC/TC)及水溶性氮占全氮的百分比(WN/TN)下降,表明外源有机碳可促进蕹菜碳氮的合成代谢,从而促进生长,改善品质。研究结果提供了一条通过施肥补碳调控碳氮平衡实现蔬菜高产优质的新途径。
桂丕陈娴廖宗文汪立梅钟秀娟毛小云
关键词:氮水平有机碳蕹菜碳氮代谢营养品质
水稻-大麦长期轮作体系钾肥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研究水旱轮作系统中土壤自然供钾力、钾肥利用率和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为农田钾素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和施氮磷钾肥(NPK)3个处理,利用20年稻麦水旱轮作定位试验数据,研究大麦和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含钾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在一年两熟和三熟制稻麦轮作系统中,20年不施肥(CK)的作物平均每年可生产籽粒8.24和9.22 t·hm-2,其相当于相应轮作体系平衡施肥(NPK)的75.6%和71.9%,因此施肥对作物产量提高的贡献率分别为24.4%和28.1%,施钾肥对作物籽粒产量提高的贡献分别为11.8%和14.0%。钾肥对旱季作物的增产贡献率高于水季,其中钾肥对大麦产量提高的贡献率平均为17.9%,比水稻的高36.1%。在一年两熟和三熟轮作制中,不施肥的作物平均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钾量相当于相应平衡施肥的59.1%和58.3%。作物地上部吸钾量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秸秆。其中大麦地上部吸钾量的81.7%来源于秸秆,水稻为74.2%—87.6%。旱季土壤钾素自然供应能力低于水季。大麦生长期平均每年土壤钾素自然供应能力为69.8%,比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分别低15.5%、19.7%和19.4%。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大麦生长期土壤钾素自然供应能力以每年1.6%的速率降低,但水稻生长期土壤供钾能力在时间上没有显著变化,20年定位试验后仍维持在80%以上。尽管施钾肥降低了作物钾素内部利用率,但是年度间各施肥处理作物钾素内部利用率没有显著变化。在平衡施肥条件下,每吸收1 kg钾素,大麦、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可生产籽粒平均为42.4、44.7、41.3和44.8 kg。每施入1 kg钾肥可生产籽粒分别为83.5、79.7、71.6和69.7 kg。旱季钾肥效率高于水季。在一年两熟轮作制中钾肥表观利用率平均为29.5%,而在一年三熟轮作制中,表观利用率�
唐旭计小江李超英吴春艳杨生茂刘玉学吕豪豪陈义
关键词:水稻大麦钾素
增效磷肥对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71
2013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制备了含腐植酸、海藻酸和谷氨酸3种增效剂的增效磷肥,运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等磷(设置低、高2个施磷水平)投入条件下不同增效剂添加量的增效磷肥对小麦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磷水平下,增效磷肥处理小麦子粒产量比普通磷酸一铵提高9.74%33.54%,高磷水平下,含腐植酸增效磷肥和含海藻酸增效磷肥处理小麦子粒产量分别比普通磷酸一铵增加26.81%和30.65%。低磷和高磷水平下,不同增效磷肥处理小麦子粒产量均随增效剂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2)低磷和高磷水平下,增效磷肥处理小麦子粒含磷量与普通磷酸一铵处理差异不显著。3)低磷水平下,增效磷肥处理小麦吸磷总量比普通磷酸一铵增加14.81%42.59%,磷肥的表观利用率平均提高了8.71 26.21个百分点;高磷水平下,腐植酸增效磷肥和海藻酸增效磷肥处理小麦吸磷总量分别比普通磷酸一铵增加18.18%和32.73%,磷肥的表观利用率平均提高了6.13和10.19个百分点。
李志坚林治安赵秉强袁亮李燕婷温延臣
关键词:冬小麦
有机无机复混肥优化化肥养分利用的效应与机理研究 Ⅰ.有机物料与尿素复混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8
2012年
本研究采用团粒法工艺,利用味精厂制糖形成的糖渣(A)作为有机原料,与尿素复混制成有机无机复混氮肥,运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等尿素氮投入条件下(设置低、中、高3个施氮水平)不同有机无机比例的有机无机复混氮肥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主要结果为,1)低氮、中氮和高氮水平下,有机无机复混氮肥处理平均玉米子粒产量比单施尿素处理的分别提高12.4%、4.8%和5.4%;低氮、中氮和高氮水平下,有机无机复混氮肥比对应的有机物料处理的增产幅度均大于尿素处理比对应的不施氮肥(CK)处理的增产幅度,有机物料与尿素复混,明显提高了尿素的增产效果。2)有机物料与化学氮肥复混具有优化化学肥料养分利用和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效果。低氮、中氮和高氮水平下,有机无机复混氮肥处理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比尿素处理的分别提高29.0%、21.6%和18.9%;低氮、中氮和高氮水平下,有机无机复混氮肥处理化肥氮(尿素N)的表观利用率比尿素处理(尿素N)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3.5、11.6和13.0个百分点。
杜伟赵秉强林治安袁亮李燕婷
关键词: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利用率新型肥料
贵州龙水磷矿制备脲硫酸复肥的实验研究
2012年
本文以贵州龙水磷矿石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脲硫酸分解龙水磷矿石的最佳工艺条件:以ZD-3为活化剂,反应温度为80℃,搅拌速度为650r/min,酸解剂配比为3.0∶1,反应时间为20min,转化率达到90%,可制得优质的脲硫酸复肥。
袁琳侯翠红张保林戴启军董乾英朱法厅
关键词:脲硫酸复肥活化剂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