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476)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吴海山周义钦陈宜赵辉谢佳芯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韧带
  • 3篇体感
  • 3篇前交叉韧带
  • 3篇交叉韧带
  • 3篇关节
  • 3篇感受器
  • 2篇电图
  • 2篇诱发电位
  • 2篇膝关节
  • 2篇肌电
  • 2篇肌电图
  • 2篇本体感觉
  • 2篇本体感受器
  • 1篇体感诱发电位
  • 1篇前瞻性对照研...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膝关节本体感...
  • 1篇下半月板部分...
  • 1篇理疗

机构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吴海山
  • 2篇赵辉
  • 2篇陈宜
  • 2篇周义钦
  • 1篇符培亮
  • 1篇周琦
  • 1篇祝云利
  • 1篇李林涛
  • 1篇吴宇黎
  • 1篇温昱
  • 1篇忻慰
  • 1篇王波
  • 1篇谢佳芯
  • 1篇李彬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骨科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兔膝关节ACL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机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和功能变化及机制。方法选择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膝关节ACL部分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之后分别处死,对ACL组织进行氯化金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评价损伤韧带内神经结构的形态功能情况。结果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降低。ACL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部分结构缺失。结论 ACL损伤后韧带内的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异常,数量减少,但短期内仍能发挥一定作用,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机制可能与韧带损伤后强度下降,逐渐松弛,从而使韧带内神经结构在膝关节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受到应有的力学刺激有关。
李彬吴海山温昱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本体感受器体感诱发电位肌电图
膝关节本体感觉与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3年
本文综述了本体感觉与机械感受器目前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交叉韧带与本体感觉的关系和特点,目前临床检测本体感觉的常用方法;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分类、功能,已经临床研究感受器常用的实验方式;另外对本体感觉与机械感受器的损伤、重建以及自身变化的规律进行了介绍。研究表明,ACL与PCL中存在机械感受器,同时感受器具有一定功能。机械感受器数量与膝关节本体感觉有一定相关性。ACL与PCL损伤后本体感觉均会受到减弱,韧带中机械感受器也会出现变化。而重建交叉韧带后,本体感觉会有所恢复,但是不能达到正常水平,同时也能发现机械感受器重建后部分再生。另外,目前关于PCL的本体感觉以及感受器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于本体感觉和机械感受器的检测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周义钦吴海山
关键词:本体感觉机械感受器前交叉韧带膝关节后交叉韧带
兔前交叉韧带不同部位损伤对韧带内本体感受器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 ACL)不同部位部分损伤后ACL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共选用28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其中A、B组各12只,分别于兔单侧ACL中部和ACL近胫骨1/3处制作部分损伤,对照组4只不进行手术操作。对照组于实验后2个月,A、B组均于实验后2、4、6个月各取4只兔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ACL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 A组和B组随着观察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B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损伤侧膝关节的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A、B组随着观察时间延长,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A组和 B组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CL不同部位的损伤均会导致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减少、形态异常及本体感觉下降,且不同部位的损伤导致的本体感受器及本体感觉变化无差异,其机制可能与韧带内血管对总体血供影响不大有关。
忻慰赵辉陈宜周义钦王波吴海山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本体感觉肌电图诱发电位
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与理疗治疗不稳定半月板撕裂的前瞻性对照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评估针对不稳定半月板撕裂,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APM)是否优于单纯理疗。方法:纳入36例经磁共振确诊为不稳定半月板撕裂的患者,平均年龄35岁,其中9例伴轻度骨关节炎。所有患者于前8周,每周行3次物理治疗,包括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和神经-肌肉功能锻炼。完成康复训练后1周行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在治疗前、理疗结束后以及术后第4周随访时行VAS评分进行疼痛评估并行Lysholm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36例患者的VAS评分由治疗前的5.66±1.10,改善为理疗结束后的4.39±0.95(P<0.05),行APM术后则达到1.82±0.77(P<0.05),并且理疗对VAS的改善不如APM明显(P<0.05)。治疗前,伴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更为明显,而APM术后则与不伴骨关节炎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Lysholm评分理疗结束后由58.11±8.06提高到62.11±8.34(P<0.05),APM术后则达到86.78±5.50(P<0.05)。相对于骨关节炎患者,不伴骨关节炎患者的Lysholm评分更高(P<0.05)。结论:物理治疗能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症状,但是对关节活动受限等改善不明显。APM相对于理疗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谢佳芯李林涛祝云利周琦符培亮赵辉陈宜吴宇黎吴海山
关键词:关节镜半月板切除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