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S30103)

作品数:49 被引量:292H指数:9
相关作者:蓝凡聂伟金丹元陈犀禾孙绍谊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理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5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35篇电影
  • 8篇艺术
  • 7篇电影艺术
  • 7篇文化
  • 6篇影像
  • 5篇中国电影
  • 4篇新论
  • 4篇影视
  • 4篇女性
  • 3篇叙事
  • 3篇影视艺术
  • 3篇身份
  • 3篇文化身份
  • 3篇戏剧
  • 3篇后现代
  • 3篇化身
  • 3篇纪录片
  • 2篇导演
  • 2篇电视
  • 2篇电影产业

机构

  • 47篇上海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16篇蓝凡
  • 9篇聂伟
  • 6篇金丹元
  • 3篇陈犀禾
  • 2篇张莹
  • 2篇林少雄
  • 2篇冯凝
  • 2篇王艳云
  • 2篇孙绍谊
  • 2篇程功
  • 2篇高莉娅
  • 1篇吴小丽
  • 1篇任九生
  • 1篇刘海波
  • 1篇辛铁钢
  • 1篇程波
  • 1篇程昌钧
  • 1篇王雁
  • 1篇徐甡民
  • 1篇张成杰

传媒

  • 11篇艺术百家
  • 10篇上海大学学报...
  • 7篇当代电影
  • 3篇浙江传媒学院...
  • 2篇文艺研究
  • 2篇民族艺术研究
  • 2篇浙江艺术职业...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电影艺术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电影新作
  • 1篇力学进展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 1篇吉林艺术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12篇2011
  • 12篇2010
  • 2篇2009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影生产的逻辑向度
2014年
电影生产的逻辑向度是以制片为本的向度,也就是以资本为本的向度。制片模式的独立性与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乃是电影生产、创作的资本性、技术性与协同性三者统一的结果,是相对与绝对的矛盾统一。电影制片对电影生产的控制,是一种以资本控制的生产控制,一种以原创经济特有的逻辑为标志的资本控制。独立电影的资本游戏是一种悖性游戏,它体现了艺术与商业在电影生产上的背离所带来的尖锐矛盾。
蓝凡
关键词:电影生产辩证逻辑
论琼瑶电影的中国性与台湾图像被引量:8
2010年
琼瑶电影对台湾电影史的影响一直未被评论界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华语电影研究中,研究者对台湾电影史的关注点往往也是从早期的台语片、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直接跳到台湾新电影,忽略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创造票房奇迹的琼瑶文艺片。事实上,琼瑶电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有助于台湾电影开辟富有特色的文艺片类型,并继承了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不断发展的通俗文化色彩浓重的商业电影传统;同时,琼瑶电影还运用通俗情节剧的模式演绎了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并在社会中产生教化、抚慰的作用。追溯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将通俗剧模式与中国的道德伦理、政治问题、文化反思等联系在一起,一直是中国电影历来的传统。琼瑶电影对通俗情节剧模式的运用,不仅表明了它与中国电影传统的深厚渊源,也表明了它与中国文化传统血浓于水的关系。另外,琼瑶电影在表现爱情王国的浪漫时,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台湾图像。琼瑶电影在台湾影史上共掀起了两次为时较长的观影热潮,在这先后两个时期里,影片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情节设置等方面也相应地有着一定的变化,这也反映出了台湾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台湾民众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陈犀禾王雁
关键词:中国性
电影身体:肉身影像、欲望与修辞学被引量:7
2020年
电影身体的三大基本功能是将人的遮蔽身体变成为开放的影像身体,将人的衣着身体变为流行的影像身体,将人的感官身体变为意识的影像身体——表演的身体、选择的身体和思想的身体。电影身体已渐次成为一种独特的思维范式。电影身体的五个面向是:窥探的身体,惊艳的身体,想象的身体,精神的身体和未来的身体。这就是电影的影像身体的肉身性。肉身性是电影身体的特殊性。肉身缺乏广延性,但当肉身用影像重现在银幕上后,就具有了广延性——它没有了生理的血肉,却有了文化的一切生理性。电影身体的第一原则是身体—精神、身体—意识和身体—思想的原则;第二原则是潜意识/无意识的显像原则;第三原则是人类反常精神的一个窗口原则。这是电影身体的三大原则,也是电影身体的肉身修辞学。电影身体的建构与医疗,体现出了由光影色组成的影像“肉身”的双重矛盾性。这就是电影身体的生产是身体意义的文化建构学,电影身体的消费则是身体疗效的生理政治学。通过电影身体,认识自己的身体;通过电影身体,缓解自己身体的痛苦和骚动。就这种意义上说,在德勒兹提出的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的电影形态分析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是情感—影像和批判—影像。
蓝凡
关键词:身体修辞
对当代电影中上海城市形象书写的反思被引量:3
2011年
随着上海在全球语境中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电影将上海作为故事发生的地域背景搬上大银幕,有些影像表达确实程度不同地揭示了上海的空间变化和文化态势,但有些则是借助上海国际都市的全景视野暗藏作者个人的社会批评和文化观点,或是完全凭一己想象为上海贴上不合逻辑的身份标签。文章就此来阐释全球化语境下对上海自由抒写"想象能指"的可能性并对上海的影像表达做出反思。
金丹元高莉娅
关键词:女性形象旧上海海派文化
“影戏”哲学:中国电影史的民族性逻辑被引量:7
2013年
中国电影的影戏观,是中国电影的哲学,也是中国电影史的民族性逻辑。这种民族性逻辑,是"影戏"逻辑:"影"与"戏"的矛盾统一逻辑——观念上和实践上"影戏"的矛盾统一。对中国人来说,只有整体的"影戏"观念——一种建构在"影"与"戏"双重基础上的"电影",才算是真正的"电影"。早期中国电影在继承中国戏曲的平民性、通俗性、娱乐性和市场性的同时,形成了重视电影的社会伦理道德力量和章回小说式的叙事风格的中国电影的民族美学观——"影戏"美学观。中国电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左翼电影联盟的领导下,与中国传统戏曲"高台教化"和"寓教于乐"的有机"结合",使"影戏"关注民族存亡和国家存亡的政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由此,中国的电影理论亟须自主创新,这包括有自己的电影理论体系,用中国人的传统、体系、概念和术语,来认识与解释电影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并能创造自己的真正民族电影。
蓝凡
关键词:中国电影辩证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身份表达被引量:1
2014年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蒙族题材电影,不难看出由意识形态主导的红色银幕表达逐渐演变为了多元化的关于自然、历史和性别的民族话语。这种变化将蒙族的历史纳入中华民族历史的宏大叙事,蒙族独特文化表达成为了华语电影文化身份表达的一部分,蒙族的历史成就映射了当下的中国梦。新世纪以后,蒙族题材影片朝着全球化、类型化方面发展,文化身份表达的方式和题材日趋多元化。
陈犀禾程功
关键词:意识形态民族话语文化身份
构建过渡性市场:中国主流电影泛亚区域产业推广策略刍议被引量:9
2012年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经历着快速转型,海外市场成为考量中国电影整体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面对国际电影产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电影依然属于典型的内需型与后发型产业。如何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国际电影贸易赤字向国际电影贸易平衡乃至贸易顺差的良性发展,将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课题。本文尝试提出"泛亚电影共同体"的建构策略,立足海外华裔社群,将视点从好莱坞转向亚洲市场,重点培育区域产业文化链,通过跨国/区竞争合作,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实力。
聂伟
关键词:中国主流电影影视产业文化产业
论海派电视剧失语的现状与淡出的原因——兼涉对“后世博”进程中可能出现新海派电视剧的现实思考被引量:2
2011年
近十几年来,海派电视剧在日益繁荣的电视剧市场中始终处于劣势,甚至失去话语权2,008年、2009年2、010年上海地区收视份额较高频道的电视剧排行又一次显示出海派电视剧失语的现状。上海电视剧在制作导向、审片形式上的过严和内容上的过宽,本土制作团队的流失等成为海派电视剧淡出的主要原因。2010年成功举办的世博会,和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都为海派电视剧的兴起提供了更高、更宽、更长足的发展平台,在此基础上,极有可能出现新的海派电视剧题材类型,值得我们关注并寄以期望。
金丹元张莹
关键词:后世博
当代西方后人类主义思潮与电影被引量:50
2011年
本文首先引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技术与科学发展而渐次兴盛于西方学界的后人类主义思潮,指出后人类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乃是西方质疑启蒙传统在新技术时代的延展。文章进一步认为,西方科幻电影及其衍生的次类型繁复多样地呈现出各种后人类景观,有力地助推后人类主义思潮的普及和后人类境界的通俗想象;而电脑成像和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大规模应用,恰与后人类主义思潮的兴盛构成呼应之势。两者的契合重新定义影像的本质和电影的生命。
孙绍谊
关键词:科幻电影思潮人类中心主义
道德话题、人性的弱点与文化碰撞——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电影文化现象的再思考
2011年
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电影在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经典影片。重新对这一时期上海电影所显现出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一方面是为了强调运用通俗剧的叙事模式来表达中国传统的伦理观,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话题为突破口,挖掘市民形象背后带有乡民意识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特征,是回应当时中国电影被欧风美雨所西化的有力方式。另一方面历史虽不会重复,但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汇的今天,又可能产生某种惊人的相似性,因此,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电影或许也可以给当前深受好莱坞影响,而传统特色正渐行渐远的中国电影以借鉴和启示。
金丹元张莹
关键词:影视艺术上海电影通俗剧文化特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