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6BAD02A07-1)

作品数:17 被引量:246H指数:9
相关作者:李洪连代君丽袁虹霞邢小萍赵会杰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小麦
  • 4篇玉米
  • 4篇夏玉米
  • 4篇抗条锈
  • 3篇小麦黑胚病
  • 3篇小麦品种
  • 3篇抗病
  • 3篇基因
  • 3篇黑胚
  • 3篇黑胚病
  • 2篇冬小麦
  • 2篇锈病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叶绿素荧光
  • 2篇条锈病
  • 2篇线虫
  • 2篇抗条锈基因
  • 2篇基因定位
  • 2篇禾谷

机构

  • 16篇河南农业大学
  • 3篇河南省农学会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0篇李洪连
  • 7篇代君丽
  • 4篇邢小萍
  • 4篇袁虹霞
  • 4篇赵会杰
  • 2篇曲小菲
  • 2篇李振岐
  • 2篇吴绪金
  • 2篇马冬云
  • 2篇井金学
  • 2篇胡巍巍
  • 2篇吕淑敏
  • 2篇郭天财
  • 2篇孙炳剑
  • 2篇李洪岐
  • 2篇王晨阳
  • 2篇梁书荣
  • 2篇赵雪娟
  • 2篇王林华
  • 1篇杨卫星

传媒

  • 4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河南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和尚麦中抗条锈基因的SSR标记定位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小麦农家品种和尚麦中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在290对微卫星引物中,发现引物Xwm c216,Xgdm126,Xgwm153,Xbarc188和Xbarc81在抗亲、感亲和抗池、感池之间有差异.群体验证的结果表明,Xwm c216,Xgdm126,Xgwm153,Xbarc188和Xbarc81与和尚麦中抗病基因连锁,基因和标记之间的顺序为着丝点-Xwm c216-YrHe-Xgdm126-Xgwm153-Xbarc188-Xbarc81,遗传距离依次为25.7,14.7,18.4,3.7和5.4 cM.根据SSR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将和尚麦中所含有的抗病基因定位于1B染色体长臂上.根据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抗病谱分析,认为该基因可能是1个新的抗条锈基因,暂定名为YrHe.
代君丽李洪连
关键词:SSR标记抗条锈基因基因定位
我国小麦生产品种豫麦13中抗条锈基因的分子定位
2009年
以豫麦13为父本,偃展1号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构建分离群体,对豫麦13进行抗条锈病遗传分析,并采用SSR标记技术对豫麦13中抗条锈基因进行分子定位。豫麦13和偃展1号组合的F5代材料接种条中31号,其抗感株系分离比率为2.43∶1,接近3∶1的理论比值,表明豫麦13对条中31号的抗性由2对基因控制;在所用的290对SSR引物中,2B染色体上有Xgwm501、Xgwm120、Xgwm429、Xgwm374、Xwmc441、Xwmc360等6个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在3B染色体上有Xwmc 3和Xgwm131等2个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表明豫麦13中的抗条锈基因位于2B和3B染色体上。与已知的定位于2B和3B上的抗条锈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确定豫麦13中的抗条锈基因为不同于已知抗病基因的未知基因。
代君丽霍纳新周荣华贾继增李洪连
关键词:豫麦13抗条锈基因
冬小麦品种粒重和淀粉特性的穗粒位差异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为给小麦品质育种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3个冬小麦品种粒重和淀粉特性的穗粒位(分别用G1、G2、G3表示第1~3小籽位)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粒重表现为中部和下部穗位粒重高于上部穗位,上部穗位不同粒位则表现为G1>G2>G3,中部和下部穗位的不同粒位表现为G2>G1>G3,表明中部和下部穗位的第2粒位籽粒对穗粒重的贡献较大。豫麦2号和周麦18以上部穗位的直链淀粉含量最高,而郑育麦9987则以中部穗位直链淀粉含量最高;三个品种不同穗粒位籽粒直链淀粉以G3粒位含量最高。淀粉峰值黏度、稀懈值在不同穗位之间表现为上部穗位>中部(下部)穗位,不同粒位表现为G3粒位最高,表明G3粒位籽粒对淀粉糊化参数的改善有较大作用。在育种和栽培调控中,可以根据专用小麦品质特性,通过适当调控产量构成要素来改善品质和增加产量。
马冬云郭天财王晨阳张剑胜坤
关键词:冬小麦粒重淀粉特性
河南省小麦黑胚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小麦黑胚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病害,近年来随着小麦品种更替、气候变化和栽培管理条件的改善,其发生与危害日益严重,尤其是在我国华北、华中、西北等地区,危害更趋严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对小麦黑胚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发病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
代君丽李洪连
关键词:小麦黑胚病发病规律
密度、种植方式和品种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7
2010年
在豫北高产灌区的生产条件下,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种植方式对两个品种的株高、茎粗、穗位、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穗部性状、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郑单958在宽窄行种植方式和900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4236.97kg/hm2,浚单20在宽窄行种植方式和825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3333.51kg/hm2。
梁书荣赵会杰李洪岐王俊忠王林华曲小菲吕淑敏
关键词:夏玉米
不同抗黑胚病小麦品种接菌后丙二醛和总酚含量及PPO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4
2007年
在对6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穗部接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前后,分别测定了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丙二醛(MDA)及总酚含量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接菌后各品种PPO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抗病品种在接菌后第3 d PPO活性达到峰值,而感病品种在接菌后第4 d PPO活性才达到峰值;接菌后抗病品种组织中MDA含量变化呈现为先升后降趋势,而感病品种MDA含量表现为先升后缓慢下降然后再度上升;各品种酚类物质含量均在接菌后第2 d达到峰值,然后酚类物质含量开始下降,但感病品种下降速度明显比抗病品种快.
王璟周慧邢小萍袁虹霞李洪连
关键词:小麦黑胚病PPO酚类物质
施氮对冬小麦旗叶RuBP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被引量:26
2010年
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8’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旗叶RuBP(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和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两小麦品种旗叶RuBP羧化酶和PEPC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RuBP羧化酶和PEPC活性呈增加趋势,其中RuBP羧化酶活性多数以N4(N4.8 g/盆)处理最高,PEPC活性多数以N3(N3.6 g/盆)处理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小麦品种旗叶Fv/F0、Fv/Fm和qP均呈增加趋势,且以N4(N4.8 g/盆)处理的值最高,并且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研究发现,本试验条件下,适量施用氮肥有利于小麦旗叶RuBP羧化酶和PEPC活性的增加及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Fv/F0和Fv/Fm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光合同化物的积累和小麦穗粒重的提高。
马冬云郭天财宋晓王晨阳韩巧霞岳艳军查菲娜
关键词:氮肥冬小麦旗叶RUBP羧化酶
不同沼液用量对夏玉米源库代谢关键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1
2010年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3个不同沼液用量(15000、22500、30000kg.hm-2)对夏玉米源库代谢关键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施氮肥相比,田间浇灌沼液不仅可提高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而且可提高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从而显著增加了玉米穗粗、穗长、穗行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在3个沼液用量中,以22500kg.hm-2处理(拔节期、大口期、抽雄期各追施7500kg.hm-2)对提高玉米酶活性和产量的效果最好,其产量可达14006.7kg.hm-2,比对照增产40.7%.
吕淑敏曲小菲王林华梁书荣王俊忠赵会杰
关键词:夏玉米沼液
两个小麦生产品种抗白粉病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以感病品种豫麦49作母本,抗病品种周麦12和藁麦8901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1代,F1代植株自交获得F2代种子,F1代植株与豫麦49回交获得BC1代种子。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用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GY01单孢菌系,分别对F1、F2、BC1代及其亲本的幼苗进行人工接种,研究它们的抗性表现和杂交后代中抗白粉病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周麦12对GY01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藁麦8901对GY01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代君丽刘红彦王俊美李洪连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病性
普通小麦品种陕旱8675中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定位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小麦品种陕旱8675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通过对290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发现Xwmc170和Xcfa20432对引物在抗亲、感亲、抗池和感池之间均有多态。群体分析结果表明,Xwmc170和Xcfa2043与陕旱8675中抗病基因相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9.8 cM和15.0 cM,基因和标记之间的顺序为着丝点-Xcfa2043-Xwmc170-YrSh,间隔距离分别为19.05、5.2和9.8 cM。根据作图的结果,将陕旱8675中所含有的抗病基因定位于2A染色体长臂上,根据该基因的作图位置与抗谱分析,认为该基因可能是1个新的抗条锈基因,暂定名为YrSh。
代君丽井金学李振岐李洪连
关键词:小麦SSR标记条锈病基因定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