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ZW002)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陶国山田军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伊利诺伊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主题

  • 5篇文艺
  • 3篇文艺思想
  • 2篇艺术
  • 2篇艺术生产
  • 2篇艺术生产论
  • 2篇人民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学
  • 2篇社会学视阈
  • 2篇生产论
  • 2篇视阈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2篇罗莎·卢森堡
  • 2篇阶级
  • 2篇集体行动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意识形态
  • 1篇真理

机构

  • 9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西藏民族大学
  • 1篇伊利诺伊大学

作者

  • 7篇陶国山
  • 2篇田军

传媒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理论月刊
  • 1篇艺术百家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 1篇上海文化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 1篇中国美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罗莎·卢森堡的批判性文艺思想
2014年
罗莎·卢森堡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根基的批判性文艺思想,旨在突出强调文艺的现实的物质性力量,以此引导人们自发性、主动性争取权利的意识。卢森堡批判性地指出,19世纪一大批伟大作家的创作实践,很多并不特别注意规范的艺术形式,却在打破人们长期的奴化思想、反对专制极权方面发挥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较早的席勒,其后像密茨凯维支、托尔斯泰、车尔尼雪夫斯基、柯罗连科、乌斯宾斯基、果戈理等的作品无不体现出这种力量。而就像人民不可能成为诗人一样,艺术家也不能简单地以"人民"来评判,后者被卢森堡批判为是特定阶级利益驱使的工具理性行为。真正伟大的作家一定是超越于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立场的,他们站在阶级之外的高度,以崇高的人格与世界观,在创作中阐明自由的艺术精神,实现对真理的追求。他们创作的是真正直面现实的艺术,揭示最日常的生活现象,同情苦难人群,敞开自我身份,深刻揭露专制社会的政治腐败。卢森堡批判性文艺思想的核心在于,文艺不应只限于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而直接就是现实,文艺在摆脱腐朽政治与极权社会的压制,摧毁压迫人们的最深刻的心理根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陶国山
从“处境文学”到“自由的艺术”——论让—保罗·萨特实践自由的存在主义文艺观
2022年
萨特以文学手法对其哲学理论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文学创作是实践其介入哲学观的一种自由的行为。他的“处境文学”意在把现实存在的“境遇”浓缩升华,以文学作品的艺术处境的感性形式,召唤读者阅读从而在现实的处境中主动介入,争取属于自己的自由。创作本身就是对作者的召唤,作者在创作中实践和重现他对现实存在的介入;创作因此成了介入的中介,文本内的实践中介最终指向生存实境。而在艺术的自由创作中,作为作者的萨特与阅读其作品的读者都在自由地想象、自由地思考,真切地体会着自由的喜悦。萨特对处境文学历史性的讨论,以及通过对小说、戏剧等存在主义式的批判性思考直接指向他所坚持倡导的人之存在如阅读、写作、思考等各种实践的自由。
陶国山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介入
《文艺理论研究》的外国文论研究三十年被引量:1
2014年
《文艺理论研究》是国内文论研究领域内有着核心影响力的专业学术期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始终秉持接受外国文论及其研究作为中国文论重要理论参照的主旨。在三十多年的办刊过程中,较早就确立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目标,经历了从初期翻译外国文论经典作品(开设"外国文艺理论译丛"专栏)到大量刊发国内学者的外国文论研究论文(开设"西方文论研究"专栏)再到近年以原文发表国外学者的文论作品的历程。经过对办刊三十多年中所发表的外国文论及其研究作品的统计调查,笔者认为其为中国当代文论研究提供了建设性的理论指导。一方面,大量优秀的外国文论及其研究经典经由该刊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引起了早期国内学习与接受外国文论的热潮。那些最新的国外文论术语与观点成为热点,引起了学术争鸣,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并深化了国内学界对外国最经典乃至最前沿的文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刊物也证实了国内学者在消化吸收外国文论并将其深入贯彻到中国文艺理论的研究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刊物为中国当代文论研究树立了标杆,办刊的三十年恰好也是中国开放改革与走向世界的三十年,它实现了与国际文艺理论研究的对接,推动了中国本土文艺理论的建设,为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建构付出了努力。
陶国山
关键词:本土化
罗莎·卢森堡: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被引量:1
2014年
罗莎·卢森堡是第二国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她的有关资本积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她对帝国主义、全球化、社会主义民主以及苏联东欧的未来等的思考,也不断被后来的现实所证实。阿伦特称她达到了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和修正派都未能取得的成就,并高度赞扬她的大局观,指出她并不全然否定利用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革命战术,倡导无产阶级政党党内的民主制度。
陶国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者利用资本主义
论葛兰西“民族—人民的”文化观被引量:1
2015年
葛兰西以文艺的批判性研究为立足点,从"民族—人民的"文学中总结民族的、人民的文化,使人民从自己的文学中领悟文化意识。因此,"民族—人民的"文化是指被他肯定并积极倡导的民族的、人民的、大众的文化,是和大众的情感和生活紧密相连并有着自身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文化。他的文化领导权是要让民族—人民以文化自觉的方式促进形成合理的大众社会。葛兰西的文化理论对英国文化研究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文化研究学派以"葛兰西转向"的命名肯定了其文化理论的价值所在。
陶国山付萱
关键词:文学大众文化文化领导权
美学的“家族相似”与回归——沃尔夫冈·韦尔施的超越美学论兼与王建疆先生商榷被引量:3
2015年
当前以韦尔施与高建平为代表的中西方美学界达成的"超越美学"共识,既是对传统的"美学即艺术论"的超越,也是对大众消费文化盛行所致的表面审美化的超越。前者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与历史影响,后者是全球商业化的今天审美世俗化泛滥的表现。超越美学不是美学之外,而是美学各种概念边界敞开的家族相似,它的对象不再仅仅是一种"美的精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新的认知。超越美学也是向"美学的回归",它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回到作为学科的美学自身的领地,回归认识论的审美化,让审美成为一种日常的存在,也是美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开放改革的中国,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技术与人文、泛滥的大众文化、生态危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多层次和多主题的批判也是中国当代美学批判研究的问题。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探讨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化研究等主题也是中国美学的研究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只是西方美学思想影响中国的一支。因此,中国当代美学仍然需要借鉴与参照,不能以民族主义心态一味拒之。正确的做法显然还是应少谈"主义",不盲目追求原创,重视消化吸收,取长补短,于中国美学才会有所裨益。
陶国山
关键词:超越美学家族相似中国美学
论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文艺思想被引量:4
2016年
阿尔都塞以独特的理论迂回方式,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结构主义症候式解读为马克思主义赋予新的持续的生命力,奠定了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在文艺批评上,他以马克思主义结构式"症候"分析强调艺术的强大批判性力量所在:在对社会现实的再现层面,无产阶级最底层人们的贫苦生活,经由情节剧意识也即艺术意识最直观地被呈现出来,让人们意识到自身的现实悲剧处境;在意识形态层面,艺术使人们通过内在距离感知和认识意识形态,激发人们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而真正的批判只能是内在的批判,即要想成为有意识的批判,首先应该是真实的和物质的批判。他揭示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哲学内涵,肯定艺术批判对其哲学事业的巨大启发,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陶国山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文艺批判
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认同观被引量:4
2015年
晚近以来,传统的认同形式在主体身份破碎、流离的境况下逐渐被消解,人们开始面临各种"认同的危机"。英国著名学者斯图亚特·霍尔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开展对认同的研究,他指出,文化认同是动态的,永远处于过程当中,就像一件随时都在生产,但是永远都没有完成、也不会完成的产品。因此,对文化认同的思考应该由传统的"我是谁""我来自何方"转变为"我将会是什么样的""我将要到何方"。这一转变对研究现代性流散、混杂的社会主体的文化认同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也是我们探索现代性社会主体"文化认同"的一条重要路径。
陶国山玄博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认同
社会学视阈下作为集体行动的艺术生产——探析霍华德·贝克的艺术生产论
2013年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运用工作社会学、符号交互论与实证方法,聚焦于艺术生产内在的组织结构和动态的运作机制,将其视为集体行动的结果。他既揭示了合作与艺术常规作为生产体制所具有的效力和限度,又强调了艺术生产中的交互性,形成了极富张力和可能性的艺术生产论。这不仅反拨了浪漫主义"天才论"的神话和将艺术生产简化为艺术创作的逻辑,而且淡化了艺术生产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而强化了其协作性与组织性,展现了当代艺术生产的实际面貌,对于其他形式的文化生产也具有相当的阐释效力。贝克对艺术生产的探讨旨在提出一个分析社会组织结构的具有普适性的路径,这就为艺术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交融作了积极的尝试。贝克的艺术生产论虽有局限,但这也正蕴含着对其进一步开掘和生发的潜能。
田军
关键词:艺术生产集体行动
社会学视阈下作为集体行动的艺术生产--关于霍华德·贝克的艺术生产论
2013年
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艺术生产的路径不同,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运用工作社会学、符号交互论与实证方法,聚焦于艺术生产内在的组织结构和动态的运作机制,将其视为集体行动的结果。他既揭示了合作与艺术常规作为生产体制所具有的效力和限度,又强调了艺术生产中的交互性,形成了极富张力和可能性的艺术生产论。这不仅反拨了浪漫主义"天才论"的神话和将艺术生产简化为艺术创作的逻辑,而且淡化了艺术生产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而强化了其协作性与组织性,展现了当代艺术生产的实际面貌,对于其他形式的文化生产也具有相当的阐释效力。贝克对艺术生产的探讨旨在提出一个分析社会组织结构的具有普适性的路径,这就为艺术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交融作了积极的尝试。贝克的艺术生产论虽有局限,但这也正蕴含着对其进一步开掘和生发的潜能。
田军
关键词:艺术生产集体行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