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117)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5
相关作者:胡斌王长征王媛媛常龙陈传浩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沉积环境
  • 3篇遗迹化石
  • 3篇化石
  • 2篇东濮凹陷
  • 2篇沙河街组
  • 2篇区段
  • 2篇中下游
  • 2篇陆相
  • 2篇黄河
  • 2篇黄河中下游
  • 2篇河流沉积
  • 2篇凹陷
  • 1篇遗迹
  • 1篇三角洲
  • 1篇三角洲沉积
  • 1篇头盆
  • 1篇盆地
  • 1篇浅滩
  • 1篇现代沉积物
  • 1篇陆相沉积

机构

  • 9篇河南理工大学
  • 9篇河南省生物遗...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9篇胡斌
  • 4篇王长征
  • 2篇宋慧波
  • 2篇杨凯
  • 2篇王海邻
  • 2篇陈传浩
  • 2篇常龙
  • 2篇王媛媛
  • 1篇王芳
  • 1篇单婷婷
  • 1篇范代读
  • 1篇张璐
  • 1篇于会新
  • 1篇王宝刚

传媒

  • 3篇古地理学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被引量:3
2014年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岩性主要为褐红色厚层状或块状的粉砂质泥岩夹多层不稳定的砾岩、砂砾岩或砂岩。本次工作在该组中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Palaeophycus tubularis(管状古藻迹)、Beaconites autarcticus(南极似塔形迹)、Planolites ichnosp.1(漫游迹,未定种1)、Planolites ichnosp.2(漫游迹,未定种2)、Scoyenia gracilis(纤细斯柯茵迹)、Skolithos ichnosp.(石针迹,未定种)和Rhizoliths(根迹)。根据遗迹化石的产状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建立了Beaconites-Scoyenia遗迹组合和Palaeophycus-Rhizoliths遗迹组合,并提出了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基于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组成特征的综合分析,划分出五种沉积序列类型。秋扒组形成于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环境,自下而上经历了从冲积扇到扇三角洲再到湖泊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
王长征胡斌杨凯
关键词:陆相沉积遗迹化石沉积环境
豫西汝阳盆地白垩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被引量:2
2013年
豫西汝阳盆地白垩纪地层为一套以砾岩、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的红色地层,产有Huanghetitan ruyangensis(汝阳黄河巨龙)和Zhongyuansaurus luoyangensis(洛阳中原龙)等恐龙化石.根据该地层中发育的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砂岩粒度以及多个由砾岩-砂岩-泥岩所组成的自下而上逐渐变细的正旋回沉积序列等特征分析,表明其沉积环境经历了由冲积扇扇根-扇中-扇端-扇中-扇端的发展过程,在扇中-扇端或扇缘发育辫状河道及漫流沉积,恐龙化石多保存在漫流沉积中,这为解释该盆地白垩纪恐龙生存的古环境和保存为化石的背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凯王长征胡斌王宝刚
关键词:白垩系沉积环境冲积扇陆相
山东青岛和日照滨岸潮间带现代生物遗迹组成与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在山东青岛和日照滨岸潮间带可见到现代生物营造的各种遗迹。通过分析这些生物遗迹与其沉积背景的关系,取得以下成果:(1)研究区生物遗迹中,层面遗迹以腹足类动物的拖迹为主,层内遗迹以居住迹丰度最高,且类型多样。(2)建立了2个生物遗迹组合:一是高潮区组合,主要遗迹类型包括珠带拟蟹守螺拖迹、沙蚕的拖迹、摄食迹和居住迹、四角蛤的居住迹、弹涂鱼的爬行迹和居住迹、鸭嘴海豆芽的居住迹以及螃蟹的居住迹和摄食迹;该组合产生的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高,水、氧、有机质含量均较丰富及基底较稳固等特点。二是中低潮区组合,主要由斑玉螺的拖迹和停息迹、扁玉螺的爬行迹和停息迹、寄居蟹的爬行迹、长竹蛏的居住迹、虾蛄的爬行迹和居住迹、鸭嘴海豆芽的居住迹以及螃蟹的居住迹和摄食迹组成;该组合产生的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低、粒度较粗、间隙水不易保存、有机质含量低等特点;研究区潮间带为急剧多变的海洋环境,该遗迹组合可指示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海洋潮间带沉积环境。(3)通过分析各种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与底层沉积物和沉积环境的关系,建立了研究区潮间带沉积中的生物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布模式。
王海邻胡斌宋慧波
关键词:潮间带沉积环境
东濮凹陷沙三段正常三角洲沉积中遗迹化石及意义被引量:5
2017年
通过对钻井岩心的观察和遗迹化石的鉴定,在东濮凹陷古近纪沙河街组沙三段发现遗迹化石10属15种,包括:Skolithos vertivalis,Skolithos linearis,Skolithos isp.,Palaeophycus tubularis,Palaeophycus isp.,Planolites montanus,Planolites beverlegensis,Planolites isp.,Mermoides isp.,Taenidium isp.,Teichichnus isp.,Helminthoidichnites tenuis,Helminthopsis isp.,Beaconites isp.和Thalassinoides isp.。根据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特征,研究区沙三段主要发育正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并划分了反映不同沉积环境和水体深度的2种遗迹组合,分别为Palaeophycus-Planolites遗迹组合和Planolites-Helminthoidichnites遗迹组合。
常龙王长征胡斌陈传浩
关键词:东濮凹陷沙河街组三角洲遗迹化石沉积环境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中(Es_3~中)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被引量:5
2017年
为分析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中段(Es_3~中)的沉积环境及水深变化规律,采用遗迹学与沉积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钻井岩芯的观察和遗迹化石进行鉴定,在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纪沙河街组沙三段中部发现遗迹化石11属16种,划分出4种遗迹组合:Palaeophycus-Planolites遗迹组合,解释其形成于浅湖和扇三角洲前缘环境;Planolite-Mermoides遗迹组合,发育于浅湖较深-半深湖环境;Helminthopsis-paleodictyon遗迹组合,出现于前扇三角洲亚相;HelminthopsisTrichichnus遗迹组合,产生在浊积扇环境。研究成果为预测东濮凹陷油气生、储、盖层的空间展布和指导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斌陈传浩王长征常龙
关键词:东濮凹陷沙河街组遗迹化石沉积环境
黄河中下游焦作区段现代边滩沉积中的生物遗迹
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记录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沉积环境、气候及生态环境的良好指示标志。文中主要研究了黄河中下游焦作区段现代边滩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及其造迹者的组成与分布特点,即:(1)近岸边滩:几乎无植被,以层面上的...
胡斌王媛媛张璐单婷婷
关键词:河流沉积黄河中下游
文献传递
杭州湾庵东浅滩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被引量:7
2014年
杭州湾庵东浅滩沉积物中发现有多种造迹生物,主要有蝼蛄、泥甲虫、宁波泥蟹、珠带拟蟹守螺、泥螺、弹涂鱼、蚂蚁和鸟类等,营造的生物遗迹主要为觅食迹、居住迹和爬行迹(爬迹、拖迹和鸟足迹)等。分析表明,浅滩不同亚环境的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在潮上带植被茂密的草滩环境中,以层面上的生物觅食迹、居住迹和鸟足迹为主,造迹生物主要有蝼蛄、泥甲虫、蚂蚁和鸟类等,其中以蝼蛄的潜穴最为丰富。(2)在高潮滩的积水泥沼环境中,有大量近海喜盐植物,生物遗迹主要有宁波泥蟹的"J"形、"W"形和"Y"形潜穴、弹涂鱼的羽状爬迹、珠带拟蟹守螺在层面上营造的弧形、圆圈状的觅食迹和"C"形的条带状生殖迹。(3)在中、低潮间带的粉砂质环境中,以层面上珠带拟蟹守螺不规则的觅食迹为主。生物遗迹的分布与浅滩沉积底质沉积物粒度与含水量等特征密切相关。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杭州湾浅滩沉积的新遗迹学研究,而且对古代潮汐沉积及其环境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宋慧波于会新王海邻范代读胡斌王芳
关键词:海洋沉积沉积环境浅滩
The ichnofacies and ichnoassemblages in terrestrial deposits of China被引量:9
2014年
Over the last 30 years,terrestrial ichnofossil research was mostly focused on three ichnofacies:the Scoyenia ichnofacies,characterizing transitional fluvio-lacustrine environments,the Mermia ichnofacies,characterizing fully lacustrine settings,and the Termitichnus ichnofacies,characterizing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especially,paleosol deposits.Specially in China,many terrestrial ichnofossils,including at least 24 ichnogenera from fluvial deposits and 59 ichnogenera from lacustrine deposits,have been found in Mesozoic and Cenozoic basins.Most of them belong to the common elements of the three ichnofacies and consist of feeding,grazing,crawling,dwelling,and resting traces and rhizoliths.Based on the composition,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fossils from terrestrial sedimentary basins of China,36 ichnoassemblages have been proposed.However,the most common 12 ichnoassemblages,in which six are found in fluvi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the Sichuan Basin in western China and Xixia Basin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include:(1)Scoyenia-Rusophycus ichnoassemblage generated in the floodplain along channels and the shallow water swales or lakes(such as oxbow lakes);(2)Skolithos-Arenicolites ichnoassemblage produced in the high energy sandy bar(heart bar or point bar)of the channel environment;(3)Gastruichnus-Palaeophycus ichnoassemblage developed in the channel-levee environment;(4)Beaconites-Taenidium ichnoassemblage occurring in the embankment(crevasse splay)sedimentary environment;(5)Beaconites-Rhizolithos ichnoassemblage appearing in the floodpla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nd(6)Beaconites-Scoyenia ichnoassemblage distributed in the periodically exposed overbank lake(extremely shallow lacustrine)sedimentary environments.The other six ichnoassemblages are found in lacustri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1)Scoyenia-Skolithos ichnoassemblage always developed in periodically exposed,extremely shallow lakeshore and interdistributary bay of the lake delta plain under drought or sem
Bin HuYuan-Yuan WangHui-Bo Song
关键词:ICHNOFACIESMESOZOICCENOZOIC
黄河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组成与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9年
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记录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沉积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良好指示标志。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研究方法(取样,粒度分析,CT扫描及三维重构等技术),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潮坪环境现代生物遗迹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潮坪各个微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性。现代生物遗迹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中,并且,从泥坪到混合坪到砂坪依次减少。潮上带主要有日本大眼蟹的层面进食迹和层内U形、Y形、多分叉形的居住潜穴。潮间带的泥坪中有大量日本大眼蟹的层面进食迹和层内U形、Y形、多分叉的居住潜穴,少量双齿围沙蚕的层面爬行迹,觅食迹,和层内的垂直、Y形居住潜穴,跳跳鱼的层面爬行迹,泥螺的层面拖迹,红带织纹螺的层面觅食迹;混合坪中有大量双齿围沙蚕的层面爬行迹,觅食迹和层内的垂直、Y形居住潜穴,少量日本大眼蟹的层面进食迹和层内U形、Y形、多分叉的居住潜穴,托氏昌螺的层面觅食迹,四角蛤的垂直潜穴,少量豆形拳蟹的层面爬行迹和层内Y形居住潜穴,泥螺的层面拖迹;砂坪中有竹蛏的垂直进食和居住潜穴,棒锥螺的觅食迹,以及秀丽织纹螺的觅食迹。2)对日本大眼蟹、双齿围沙蚕和四角蛤所造的层内潜穴,进行了三维重构,为精细研究这些潜穴的建构特征提供了图像基础。
王媛媛王学芹胡斌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黄河中下游焦作区段现代边滩沉积中的生物遗迹被引量:7
2012年
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记录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沉积环境、气候及生态环境的良好指示标志。文中主要研究了黄河中下游焦作区段现代边滩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及其造迹者的组成与分布特点,即:(1)近岸边滩:几乎无植被,以层面上的生物觅食迹为主,其造迹生物主要有鸟类、长泥甲虫(鞘翅目长泥甲科)和隐翅虫(鞘翅目隐翅虫科)等;(2)远岸边滩:有大量植物根出现,大多数生物遗迹是层内U形、Y形和W形潜穴以及层面上的F形、Y形爬行迹和觅食迹,其主要造迹生物为蝼蛄(直翅目蝼蛄科)、蟋蟀、狼蛛和蠕虫类等;(3)泛滥平原:出现大量植物根,以层内J形、漏斗形等的生物居住迹和进食迹为主,主要造迹生物为蝼蛄、蟋蟀、田鼠、蚁狮和狼蛛等。基于沉积物粒度分析、总有机碳测定、菌落平板计数法等手段分析得知,研究区现代生物遗迹的深度随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增加及植物根长度的增长而增加,而丰度和分异度随沉积物粒度的递减及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该成果一方面能为研究区黄河边滩上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提供新资料,另一方面也能为地史时期河流沉积环境的研究乃至古地理、古生态环境重建提供生物遗迹学方面的科学依据。
胡斌王媛媛张璐单婷婷
关键词:河流沉积黄河中下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