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FZW052)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晓华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主题

  • 5篇身体
  • 2篇多德
  • 2篇亚里士多德
  • 2篇伊格尔顿
  • 2篇身体转向
  • 2篇主体论
  • 2篇文学
  • 2篇美学
  • 1篇哲学
  • 1篇身体美学
  • 1篇生态批评
  • 1篇生态文学
  • 1篇实用主义
  • 1篇庞蒂
  • 1篇权利
  • 1篇主体观
  • 1篇主体性
  • 1篇主义
  • 1篇文学话语
  • 1篇西方美学

机构

  • 8篇深圳大学

作者

  • 8篇王晓华

传媒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哲学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西方哲学中身体—主体概念的演变被引量:3
2015年
从古希腊起,西方哲学就构造出崇尚精神主体的人学观。在这个图式中,身体则被领受为精神主体的涵括者,其意义似乎仅在于辅助前者。然而,当此类学说流行之际,一个关键性的推理却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被涵括的精神主体无法直接参与空间运动,必须通过身体来实现自己的意志;既然如此,身体就不可能是纯然被动之物。恰是依据这个逻辑,亚里士多德和原子论者强调:身体具有感觉能力,可以承担外部运动,乃不可或缺的主体。他们的观点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线索。到了现代时期,有关身体-主体性的言说获得了人文主义思潮和自然科学的支撑,相关话语日益发展壮大,并最终在马克思和尼采那里成长为一元论的身体主体观。进入20世纪以后,现象学、实用主义、第三代认知科学纷纷肯定身体,力图证明身体能够承担理性等高级精神活动,建构出了更为细致的身体-主体性理论。虽然他们的理论建构还不彻底,但哲学回归身体的路径已清晰可见。
王晓华
关键词:西方哲学身体
主体性—权利语境的扩展与生态文学的诞生被引量:1
2013年
在西方,主体性-权利理念的扩展最终越过了人类学边界,催生出生态文学。不过,这种扩展尚未完成。与此相应,迄今为止的生态文学具有明晰的过渡性,时常暴露出自我矛盾的立场。要克服这种欠缺,作家和批评家就必须不断去中心、消解等级理念(在人/自然和人/人两个维度)、发展主体间性理念,以对话-交往态度呈现非人类个体,建构真正的复调文学。
王晓华
关键词:主体性权利生态文学
伊格尔顿的主体论身体美学被引量:2
2015年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美学界出现了"重估身体"的思潮,英国著名左翼批评家伊格尔顿也介入其中并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美学(Aesthetics)的词源学分析,他揭示了一个久被遮蔽的事实:没有身体,就没有美学(感性学),因此,美学原初地属于身体话语。然而,由于劳动分工所造成的精神/物质、心/身、理性感性二分法,这种深层关系迟迟未被敞开,主流文化视域中的身体常常只能展示其客体形貌。为了克服这个局限,他引入了马克思和梅洛-庞蒂所倡导的身体-主体概念,建构出了自己的主体论身体美学。
王晓华
关键词:劳动分工主体论身体美学
亚里士多德的身体主体论与美学思想被引量:1
2016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身体界定为具有感受—行动能力的主体,并因此提出了重视身体的美学观点。这套话语内蕴着一种研究范式,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方美学的建构——从托马斯·阿奎那到舒斯特曼,有关身体积极意义的言说延续至今,被不断纳入到美学(感性学)话语中。不过,亚里士多德的身体主体性理论未超越二元论,不乏自我矛盾之处,因此,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具有明晰的双重性。只有超越亚里士多德身体主体论的暧昧品格,美学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王晓华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身体主体论美学二重性
西方美学发生身体转向的实用主义路径被引量:1
2014年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影响深远的"身体转向":作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它开始回归身体—主体和生活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实用主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自皮尔斯奠定了实践原则起,重视身体的立场就已经萌发;经过詹姆斯、杜威、莫里斯等人的努力,一种身体经验出发的艺术—美学架构已经大体成形;80年代以后,舒斯特曼和约翰逊等人则正式创立了身体美学。虽然实用主义没有彻底超越二元论,但其富有建设性的研究纲领还是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美学建构。
王晓华
关键词:实用主义美学身体转向
“身体转向”与文学话语的重建被引量:1
2015年
从上个世纪中期起,西方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了著名的"身体转向":以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为代表的哲人开始重视感性的意义,推动学术研究回到身体、实践、生活世界。此后,包括福柯(Michel Foucault)、德勒兹(Gilles Deleuze)、杜夫海纳(M.Dufrenne)、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内等众多名家又推波助澜,将身体研究推到一个声名显赫的位置。
王晓华
关键词:文学话语伊格尔顿FOUCAULT梅洛-庞蒂阿恩海姆
论亚里士多德建构身体主体观的基本理路
2016年
自希腊进入古典时代起,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概念已经与人具有特殊关联,相关论述则涉及到身心关系。大多数哲学家都倡导精神主体观,把身体当作灵魂的容纳者,但这种假说牵连出一个逻辑问题:与身体结合后,灵魂被后者涵括,无法直接参与外部运动,必须通过身体来实现自己的部分主体性。恰是根据这个逻辑,亚里士多德提出:既然外部运动的承担者只能是身体,那么身体就不可能是纯粹被动之物;至少在感觉-运动层面,它具有不可忽略的主体性;在《灵魂论》和《形而上学》等专著中,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身体主体观。虽然他最终没有超越二元论,但相关言说还是为身体的复兴埋下了伏笔。
王晓华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身体、地方意识与生态批评被引量:1
2014年
在生态批评的诞生过程中,身体概念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因为身体需要高度组织化了的环境,人才会珍视大地上的生态世界,文学才必须调和文化与自然的关系。任何身体都在宇宙中占据独一的空间,栖居于特定的地方。所以,生态批评总是蕴含着地方诗学。作为推动人类返乡的尝试,生态批评已经部分地敞开了身体、空间、地方的关系。为了守护所有生命的福祉,它应该更加坚定地回到身体和地方。
王晓华
关键词:身体生态批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