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0875)

作品数:10 被引量:194H指数:7
相关作者:隋鹏陈源泉高旺盛石彦琴聂紫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玉米
  • 3篇培肥
  • 2篇养分
  • 2篇有机碳
  • 2篇玉米主产区
  • 2篇深松
  • 2篇施肥
  • 2篇施肥方式
  • 2篇农田
  • 2篇评价指标
  • 2篇主产区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免耕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模式
  • 2篇翻耕
  • 2篇保护性耕作
  • 2篇保护性耕作模...

机构

  • 10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陈源泉
  • 10篇隋鹏
  • 9篇高旺盛
  • 8篇石彦琴
  • 3篇张建省
  • 3篇熊杰
  • 3篇汪洪焦
  • 3篇杨斌
  • 3篇聂紫瑾
  • 2篇邹娟秀
  • 2篇李媛媛
  • 1篇刘武仁
  • 1篇吴雪梅
  • 1篇邵云
  • 1篇任军
  • 1篇李春喜
  • 1篇黄坚雄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平原玉米主产区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以吉林省梨树县的玉米主产区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利用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状17项指标,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全元施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比一炮轰施肥方式及常规施肥方式更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
杨斌陈源泉隋鹏石彦琴任军高旺盛
关键词:东北平原玉米主产区施肥方式主成分分析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为了改变华北平原传统的施肥方式,同时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闲置浪费的有机肥。试验设在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吴桥试验站,采用华北平原常规的耕作方式,按等氮量施肥的原则,分别对冬小麦进行单施化肥、化肥+秸秆、化肥+有机肥3种不同的培肥处理。研究不同培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构成、生理特性以及地上部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和叶片SPAD值与叶片全氮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肥+化肥和秸秆+化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均能改变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地上部分氮含量,且均优于单施化肥的处理,在产量方面,有机肥+化肥与秸秆+化肥的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产3.63%和2.11%。
汪洪焦隋鹏石彦琴熊杰陈源泉
关键词:小麦有机肥SPAD值土壤养分
农田土壤紧实的发生、影响及其改良被引量:57
2010年
土壤紧实是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的关键障碍因子之一,是当前土壤功能及农田生态健康研究领域的重点。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紧实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改良措施的研究进展。除农业机械以外,耕作制度和水肥管理对紧实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此外,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会随时空而变化。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目前土壤紧实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从分子方面探讨抗紧实作物的遗传机理;2)田间可视化评价结合模型研究紧实下土壤-作物的变化过程;3)深入探讨土壤紧实的改良措施,为今后农田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石彦琴陈源泉隋鹏聂紫瑾高旺盛
关键词:土壤紧实度土壤质量生态健康土壤改良
不同耕法和培肥措施组合对农田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2009—2012年在河北吴桥开展旋耕、深松、翻耕、免耕4种耕法以及有机肥、秸秆、化肥3种培肥措施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0~20cm耕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结果表明:连年进行耕作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碳的固定,免耕相对能够较好地维持耕层土壤碳的固定;与连续免耕相比,深松一年后免耕2年能够使土壤截留更多的碳,且深松一年后免耕2年处理的TOC和POC比连续免耕3年的处理分别高8%和2%;翻耕一年后免耕2年有利于土壤碳的恢复,其TOC与连续3年免耕的TOC比值能够从0.74恢复到0.93,其POC与连续3年免耕的POC比值能够从0.59恢复到0.94。维持耕层土壤碳固定效果最好的培肥措施是有机肥+化肥,其次是秸秆+化肥,单施化肥最差。综合来看,在华北平原有利于土壤碳固定的耕法和培肥措施组合是,深松一次后施行2年的免耕,同时配合有机肥或秸秆还田。
邹娟秀隋鹏高旺盛陈源泉张建省石彦琴
关键词: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翻耕免耕深松
土壤质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采用空间位移法,将砂土、砂质黏壤土、砂质壤土3种不同质地土壤移到同一地点的水泥池小区上,研究土壤质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免耕还是翻耕,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砂质黏壤土>砂质壤土>砂土。不同质地的土壤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翻耕比免耕高,但差异不显著。根据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差异主要由单穗粒重和千粒重的变化引起。
熊杰隋鹏石彦琴吴雪梅张建省陈源泉高旺盛
关键词:玉米土壤质地
耕层厚度对华北高产灌溉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45
2010年
针对华北平原长期少免耕可能导致的耕层变浅、变紧的问题,通过人为设置不同耕层厚度试验,采用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和层化比的研究方法,研究了4种耕层厚度(10、20、30、40cm)水平下0~50cm土壤有机碳的变化。2a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层厚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差异,与2007年试验开始时相比,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都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为22%~48%。利用等质量计算方法表明20cm耕层厚度的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最高。通过层化比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20cm的耕层厚度层化比最高,其土壤质量较好。总之,不同耕层厚度对耕层有机碳的影响不同,短期内耕层厚度为20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最高,过厚或过薄都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
石彦琴高旺盛陈源泉隋鹏杨斌汪洪焦聂紫瑾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测试土壤有机碳储量
中国主要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技术特征量化分析被引量:29
2012年
对中国5个主要农业区的28种典型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总体上都表现出较高的"保护度"(Cd),具有"少裸露"、"少动土"、"高保蓄"和"高效益"特点,但是"少污染"特征总体表现较差;各区域模式的技术特征表现不一,但基本上都与区域实际需求相吻合;东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主要表现为高保蓄和少动土,但是化肥农药使用增加;黄土高原主要表现为少裸露,但经济效益却低于传统耕作;农牧交错带主要表现为少裸露和高效益;长江流域主要表现为高效益和高劳动力消耗;华北平原地区的部分保护性耕作在土壤保蓄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减少土壤扰动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不明显。根据评价结果,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要继续突出不同区域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进一步通过共性关键技术与配套技术的有效组合,形成区域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陈源泉隋鹏高旺盛李媛媛
关键词:地理区域含水量保护性耕作评价指标
华北平原玉米主产区不同养分调控方式对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以河南省获嘉县为例被引量:2
2010年
以河南省获嘉县的粮食主产区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养分调控措施农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指标体系涉及了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以及作物指标,共17个指标。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和小麦秸秆还田都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而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较为复杂,但总体上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速效养分的提供与保持;有机肥的施用,使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状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杨斌陈源泉隋鹏石彦琴李春喜邵云高旺盛
关键词:华北平原粮食主产区施肥方式主成分分析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被引量:34
2010年
针对当前中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模式类型多样,缺乏统一的界定标准问题,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三少两高"(即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的基本原理出发,确定了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共性技术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吉林省粮食主产区4种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与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比,均表现出一定的"保护性"效果,但综合保护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高,为26.65;其次是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为25.37;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的综合保护性显著低于前两种模式,为16.01;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低,为13.45。因此,在技术推广示范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综合保护度相对高的模式,对于综合保护度较低的模式,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以完善该技术模式。
陈源泉李媛媛隋鹏刘武仁黄坚雄高旺盛
关键词:耕作保护性耕作评价指标
不同耕法和培肥措施组合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通过3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旋耕、深松、翻耕、免耕4种耕法与有机肥、秸秆、化肥3种培肥措施组合对华北平原麦玉两熟区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种耕法连续实施3年,小麦产量表现为翻耕>深松>旋耕>免耕、玉米为旋耕>深松>免耕>翻耕;第2年开始玉米季全改为免耕后,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处理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均表现最高;第2年开始两季全为免耕后,小麦产量最高是深松1年后免耕2年处理、玉米则是旋耕1年后免耕2年的处理产量最高;连续3年免耕和后2年连续免耕的处理不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甚至出现减产的现象,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或者能够增加产量;培肥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表现趋势一致,3年平均产量均为有机肥>秸秆>化肥。综合来看,华北平原保障周年作物稳定高产的适合耕法与培肥措施组合是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配合有机肥处理,其产量可比当前普遍应用的旋免模式高出10.6%。
张建省隋鹏陈源泉高旺盛聂紫瑾邹娟秀石彦琴熊杰汪洪焦
关键词:翻耕免耕深松轮耕秸秆还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