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THR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采用THRA治疗DDH患者25例,女18例,男7例;30~59岁,平均48岁;双髋1例,共26髋。根据Hartofilakidis分型,半脱位22髋,低位脱位4髋。采用Conserve-plus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髋臼假体为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头假体采用低黏骨水泥固定。临床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测量髋臼外展角、垂直距离、水平距离、股骨柄干角、髋臼假体覆盖率;记录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透亮线及骨溶解;以各种原因所致翻修或影像学松动为随访终点。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平均随访3.5年。截至随访终点无翻修或影像学松动。患者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2.1分,26髋均为优。术后轻度跛行2例,所有患者均无迟发感染、术后股骨颈骨折、术后残余股骨头坏死、术后假体松动、脱位、术后异位骨化。髋关节活动度:屈曲由97.5°增加至127.5°,外展由19.3°增加至40°,外旋由23.2°增加至42.5°,内旋由4.2°增加至28.5°。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1.6°,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平均下移6.2 mm、内移15 mm,股骨柄干角平均146.4°。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4.4%,1例宿主骨与臼杯界面在2区出现透亮线,宿主骨与股骨假体柄界面无一例出现透亮线。结论THRA治疗成人半脱位型及低位脱位型DDH继发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中期疗效,熟练的手术技术和正确的适应证选择是降低中远期并发症的关键。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hip resurfaeing arthroplasty,THR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采用THRA治疗25位(26髋)DDH患者,女18例,男7例;年龄30-59岁,平均48岁。根据Hartofilakidis分型,半脱位22髋,低位脱位4髋。临床随访主要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CE角、Sharp角/臼杯外展角、股骨颈于角/柄于角、髋关节旋转中心、偏心距比值、髋臼假体覆盖率,记录髋臼假体周围透亮线及骨溶解,检测手术前后股骨颈及股骨近端的骨密度。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5年(3-5年),截至随访终点无翻修或影像学松动病例,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1±6.5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2.1±2.59)分,优良率100%。臼杯外展角平均为41.6°±5.5°,柄干角平均为146.4°±3.2°,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平均下移3.9mm,内移12.7mm,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4.4%±4.2%。1髋宿主骨与臼杯界面在Delee2区出现透亮线,宿主骨与股骨假体柄界面无1例出现透亮线。Green1-6区术后6个月骨密度比率降低,术后6-36个月骨密度比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术后6个月时股骨颈外上区、股骨颈内下区和Gruen7区骨密度比率已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6个月时上述三区的骨密度比率均高于术前。结论THRA治疗半脱位型及低位脱位型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THRA术后股骨近端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存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