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6029)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5
相关作者:李伯根周鸿权杨辉武小勇谢钦春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台州市港航管理局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水利工程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冲淤
  • 2篇椒江河口
  • 2篇冲淤变化
  • 1篇絮凝
  • 1篇絮凝作用
  • 1篇悬沙
  • 1篇再悬浮
  • 1篇深槽
  • 1篇水下岸坡
  • 1篇泥沙
  • 1篇剖面
  • 1篇骤淤
  • 1篇细颗粒泥沙
  • 1篇象山港
  • 1篇海岸
  • 1篇海岸演变
  • 1篇航道
  • 1篇河床
  • 1篇河床冲淤
  • 1篇岸滩

机构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海南省海洋开...
  • 1篇台州市港航管...

作者

  • 5篇李伯根
  • 3篇杨辉
  • 3篇周鸿权
  • 2篇武小勇
  • 1篇夏小明
  • 1篇谢钦春
  • 1篇徐海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通报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舟山岛马岙岸段海岸演变与水下岸坡冲淤动态被引量:5
2007年
利用不同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进行冲淤计算,结合实测水文泥沙、现场岸滩沉积地貌观察、新老海堤分布位置及以往浅地层探测和考古等资料综合分析发现,岸滩地貌形态从大约距今7 000 a前的一个古基岩港湾经受细颗粒泥沙长期不断地充填、淤积转化为近乎平直的岸段.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近370 a来海岸线以5.3 m/a的速度向海推移,潮滩以0.25 cm/a的速率沉积.近40余年来水下岸坡平均冲淤速率为-3.8~2.4 cm/a,横向冲淤调整有类似砂质海岸剖面塑造的特性,泥沙经受了在横向剖面“上部微淤、下部微冲”和纵向总体“东侧微冲、中西部微淤”的交替重复调整过程,目前朝着“上部微淤、下部微冲”的均衡剖面调整方向发展.
李伯根张瑾周鸿权杨辉武小勇
关键词:水下岸坡岸滩冲淤变化剖面
椒江河口洪季最大浑浊带核部的悬沙分选机制被引量:6
2009年
以实测悬沙粒径、流速、含沙量资料为基础,通过悬沙不同粒级组分、中值粒径以及粒度参数的统计,分析椒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核部悬沙粒径分布变化特性。研究表明,悬沙粒径分选主要受物质来源、潮流动力作用下底部部分物质再悬浮和絮凝沉降3个因素的影响。其中第二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大潮期比小潮期显著,第三个因素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涨落憩前后低流速期,并在表层较近底层的水体明显。
徐海李伯根
关键词:椒江河口絮凝作用再悬浮
象山港航道冲淤变化初步分析被引量:13
2007年
利用象山港海湾不同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运用GIS技术采用航道轴线剖面水深地形叠加对比和海床平面冲淤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以往水文泥沙等资料综合分析象山港航道区域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40a来象山港航道区域总体冲淤基本平衡,大致以双德山附近海域为界,以东牛鼻山浅段和西屿山-双德山深段两区段以微淤为主,平均厚度分别为0.08—0.24m和0.51—0.58m,并具有缓慢淤积的趋势;以西的浅段和深段则以微冲为主,平均厚度为0.32—0.62m,并具有轻微冲刷的趋势。
周鸿权李伯根
关键词:象山港航道冲淤变化
港湾深槽骤淤的条件探讨被引量:10
2005年
深槽骤淤指深槽底部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快速淤积,通常以浮泥形式出现.综合分析杭州湾、三门湾和象山港的地形地貌、水文泥沙及深槽固定剖面风暴前后或大、小潮期间的地形变化得出港湾深槽产生骤淤的基本条件:(1)有丰富的细颗粒物质的供应源;(2)迅速衰减的动力条件;(3)存在明显的负地形.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得到满足,深槽才能产生骤淤.杭州湾泥沙来源丰富,终年悬沙浓度高,东试挖槽附近受长江冲淡水次级锋面和钱塘江冲淡水锋面影响较大,因此在一个大小潮周期内水动力条件减弱时挖槽处可产生骤淤.三门湾泥沙来源较丰富,正常天气的年份内潮滩处于缓慢淤积状态,而深槽处于冲淤基本平衡状态,但在风暴等灾害性天气下发生强烈的滩、槽泥沙交换,若风暴后处于中小潮汛期则深槽发生骤淤.象山港由于环境隐蔽,水清沙少,沿岸潮滩狭窄,缺少骤淤的物源,即使风暴作用后鹰龙山深槽也没有产生骤淤.
杨辉谢钦春李伯根夏小明
关键词:骤淤细颗粒泥沙深槽
近70a来椒江河口河床冲淤调整机理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近70 a来19个不同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基于GIS技术进行数字化冲淤分析,结合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人类活动,探讨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冲淤调整过程。研究表明,近70 a来无论是在河床纵横剖面还是在平面上,冲淤调整经历了较明显的四个阶段,可是平面上比纵横剖面上的平均冲淤速率更趋于整体性:(1)以自然作用为主,处于缓慢冲刷状态,冲刷区占65.4%,全区年均冲刷速率为2.3 cm/a,年均冲刷量为53.7×104m3;(2)受支流永宁江上游建库蓄水影响,从缓慢冲刷转为较明显的淤积状态,淤积区占66.2%,全区年均淤积速率为2.2 cm/a,年均淤积量为50.4×104m3;(3)受航道整治完成的部分工程作用,由淤积又转为轻微冲刷状态,冲刷区占62.6%,全区年均冲刷速率为1.8 cm/a,年均冲刷量为41.4×104m3;(4)受航道和支流永宁江的综合整治作用,从轻微冲刷朝加速冲刷方向发展,冲刷区占71.5%,全区年均冲刷速率为5.6 cm/a,年均冲刷量为130.8×104m3。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冲淤调整受人为影响比受自然影响大。
李伯根王才洪周鸿权武小勇杨辉
关键词:椒江河口冲淤调整GI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