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2016)

作品数:9 被引量:61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印庚廖梅杰荣小军李彬张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大连海洋大学山东安源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刺参
  • 3篇APOSTI...
  • 2篇饲料
  • 2篇弧菌
  • 2篇发酵
  • 2篇腐皮
  • 2篇腐皮综合征
  • 2篇刺参生长
  • 1篇盐度
  • 1篇养殖
  • 1篇养殖刺参
  • 1篇幼参
  • 1篇育苗工艺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原位杂交检测
  • 1篇杂交检测
  • 1篇致病
  • 1篇致死
  • 1篇溶解氧

机构

  • 8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山东安源水产...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8篇廖梅杰
  • 8篇王印庚
  • 7篇荣小军
  • 7篇李彬
  • 5篇张正
  • 2篇王岚
  • 2篇陈贵平
  • 2篇张文泽
  • 2篇李华
  • 1篇麦康森
  • 1篇黄亮华
  • 1篇张凤萍
  • 1篇李强
  • 1篇孙金生
  • 1篇姜燕
  • 1篇王新安
  • 1篇郝继光
  • 1篇郑慧
  • 1篇崔浩

传媒

  • 5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刺参4个不同选育品系幼参对低盐胁迫的耐受及生理生化响应被引量:4
2016年
由于黄河口区域盐度偏低且不稳定,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生长和存活受到严重威胁。为评估4个不同品系(日本刺参F2代RC-F2、抗病刺参F3代KC-F3、多刺刺参F2代DC-F2、青青刺参F1代QQ-F1)的低盐耐受力及其生理生化响应,本实验以青岛野生群体(QW)为对照,通过测定低盐胁迫下幼参的生长、存活以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变化,评价了4个刺参不同选育品系对低盐的耐受状况。结果表明,在盐度17以下,除了QQ-F1表现为正生长,其他群体均为负生长。RC-F2、KC-F3、DC-F2、QQ-F1和QW的30天半致死盐度(LS50-30d)分别为15.02、15.19、16.48、14.26和15.13,QQ-F1显著低于其他4个群体;盐度14时,5个群体的半致死时间(ST50)分别为19.84 d、18.43 d、10.11 d、23.54 d和19.01 d,QQ-F1的ST50显著长于其他4个群体。在低盐胁迫时QQ-F1的ACP、AKP、SOD、LZM酶指标的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其他4个群体。不同选育群体的低盐耐受力排序为QQ-F1>RC-F2>QW>KC-F3>DC-F2,QQ-F1群体表现出良好的低盐耐受能力,在低盐度海域或盐度不稳定的海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为刺参健康养殖、良种性状评价、选育与推广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侯西坦廖梅杰李彬王印庚张正陈贵平荣小军孙金生范瑞用
关键词:特定生长率
利用酿酒酵母发酵刺参饲料的条件优化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以酿酒酵母为发酵菌种,开展了刺参饲料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测定不同含水量、温度和发酵时间条件下发酵饲料的感官性状评价和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以10%(V/W)的接种量接入酿酒酵母种子液、发酵温度25℃、含水量70%发酵时间为3d的实验组效果最好:发酵饲料的干物质回收率(Dry matter recovery,DMR)、粗蛋白含量(Crude protein,CP)、氨基酸态氮占总氮的含量(Percentage of amino acid nitrogen to total nitrogen,AA-N/tN)分别达到最高值,氨态氮占总氮的含量(Percentage of ammonia nitrogen to total nitrogen,NH3-N/tN)相对较低;饲料的气味、颜色和黏度等综合感观性状达到最佳。研究表明,酿酒酵母可以作为发酵刺参饲料的备选菌种,其最适发酵条件:环境温度25℃、基础饲料含水量70%、发酵时间3d。研究结果将为新型海参饲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途径。
姜燕王印庚麦康森张正廖梅杰荣小军李彬王新安
关键词:酿酒酵母刺参饲料发酵粗蛋白含量
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致病菌--灿烂弧菌的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7
2013年
以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重要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16S~23S间隔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制备地高辛(DIG)标记探针,建立了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感染刺参体内灿烂弧菌的技术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人工感染刺参和健康刺参各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刺参的体壁结缔组织、肌肉组织、肠粘膜上皮、辐水管等组织的原位杂交检测呈阳性,而与健康刺参组织无交叉反应。在感染组织中,阳性信号(显色)强弱清晰,能准确反映出灿烂弧菌的侵染部位及感染程度,这为探明灿烂弧菌的感染途径、感染病程等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养殖刺参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王印庚荣小军张凤萍王岚廖梅杰邹安革
关键词:刺参腐皮综合征原位杂交
裂壶藻对刺参生长、免疫及消化酶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以初始平均体重为(12.5±2.0)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在室内玻璃钢桶内进行了56 d饲喂实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A),研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B)、1.25%(C)、2.0%(D)的裂壶藻对刺参生长、免疫及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C组、D组可显著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P<0.05)。C组和D组刺参体腔液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吞噬活性、肠道淀粉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组的体腔液呼吸爆发活性和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的AKP、LZM、肠道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裂壶藻各处理组刺参成活率均为100%。实验结果表明,1.25%-2.0%裂壶藻添加量可显著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和免疫酶活性;饲料中添加1.25%裂壶藻能够显著增加刺参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的消化活性:裂壶藻有作为刺参营养添加剂的应用前景。
黄亮华李浩洋李彬廖梅杰陈骏佳班甲荣小军李强王印庚
关键词:刺参免疫力消化酶
盐度和溶解氧对刺参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1
2014年
测定了不同盐度(20、25、30、35、40)和不同溶氧水平(充空气,DO 7~9 mg/L)充纯氧,DO15~20 mg/L;不充气,DO 2~5 mg/L)对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的影响.盐度试验结果表明,盐度急性变化会引起刺参体腔液ACP、AKP、LZM活性的升高和SOD活性降低,其中第10天时盐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大.溶氧试验显示,过饱和溶氧(DO 15~20 mg/L)可使刺参体腔液ACP、AKP、LZM、SOD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充气组(DO 2~5 mg/L)刺参体腔液中ACP、AKP、LZM活性出现短暂升高.恢复性试验中,盐度20、25组对AKP活性和盐度20、40组对SOD活性的影响未恢复到初始水平,其余实验组均能恢复至初始水平,说明低盐对刺参免疫力的影响较大.充纯氧组刺参的AKP活性显著高于充空气组,表明高溶解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刺参免疫力.
郑慧李彬荣小军廖梅杰陈贵平张正王岚王印庚邹安革
关键词:溶解氧盐度非特异性免疫
刺参苗期附着基更换频率对刺参生长及其养殖系统菌群结构的影响
2016年
为了探究刺参(Apoasichopus japonicus)保苗阶段(7–9月)最佳的附着基更换频率(changing frequency,CF),本实验在夏季保苗期设置5个附着基更换频率组,即CF10、CF20、CF30、CF40和CF50。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细菌培养法和16S r DNA细菌鉴定技术对上述不同实验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F20组刺参整池增重和个体增重幅度最大,CF30次之,CF50组由于死亡率高,整池重量为负增长。CF20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分别为(5.986±0.135)%/d和(95.231±0.265)/%,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F30次之,而CF_(50)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养殖用水中4NH+-N、2NO--N和COD随着附着基更换频率的降低而升高,并在第50天时分别达到0.53 mg/L、0.28 mg/L、0.18 mg/L。各实验组水体中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随附着基更换频率变化不明显,而附着基上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随附着基更换频率的降低而升高,CF_(50)组异养细菌总数在第50天时达到1.38×10^5 cfu/cm^2,弧菌数量达到1.5×10^4 cfu/cm^2,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附着基上优势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dyticus)、需钠弧菌(V.natriegens)、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其中,溶藻弧菌为刺参条件致病菌,且一直存在于养殖系统中并逐步占据绝对优势。这与CF_(50)组在实验进行到43 d时开始出现化皮,50 d时开始出现死亡现象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附着基长时间未更换,会滋生大量玻璃海鞘、日本毛壶、内刺盘管虫等敌害生物,争夺栖息空间和食物,导致刺参苗种生长减慢。综上,由实验结果显示,在7–9月高温季节每20 d更换一次附着基最佳。考虑到生产成本,附着基更换频率一般为20~30 d为宜。本研究结果为�
王印庚张文泽廖梅杰李彬荣小军张正李华范瑞用宁鲁光
关键词:刺参育苗工艺附着基菌群结构弧菌
Effects of Different Microbes on Fermenting Feed for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被引量:5
2015年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icrobes on fermenting feed for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 were compared to select the optimal fermentation strain in this study. Saccharomgces cerevisae, Candida utilis, Bacillus subtilis and Geotrichum candidum were independently ad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compound feed, while only saline was mixed with the control feed. The fermentation treatments were inoculated with 10% seed sol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5℃ and 70% water content, which lasted for 5 days to elucidate the optimal microbe strain for fermenting effect.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and sensorial characteristics were measured per day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The indexes included dry matter recovery(DMR), crude protein(CP), the percentage of amino acid nitrogen to total nitrogen(AA-N/t N), the percentage of ammonia nitrogen to total nitrogen(NH3-N/t N), and the ratio of fermentation strains and vibrios to the total microbes, color, smell and visco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MR, CP and AA-N/t N of the S. cerevisae group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on day 3, but the ratio of fermentation strain was second to C. utilis group. In addition, its NH3-N/t N and the ratio of vibrios were maintained at low levels, and the sensory evaluation score including smell, color and viscosity was the highest in S. cerevisae group on day 3. Therefore, S. cerevisae could be the optimal strain for the feed fermentation for sea cucumber. This research developed a new production method of fermentation feed for sea cucumber.
JIANG YanWANG YingengMAI KangsenZHANG ZhengLIAO MeijieRONG Xiaojun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饲料产朊假丝酵母发酵菌种感官特性
夏季保苗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腐皮综合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阈值被引量:2
2015年
2013年夏季山东地区某刺参育苗场处于保苗期的刺参苗种暴发腐皮综合征疾病,表现为附着力下降、棘刺顶端溃烂、排脏、表皮溃疡和自溶等症状。自患病个体病灶组织分离优势细菌,并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回接感染、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完成致病原的鉴定。此外,通过对发病前后养殖系统中优势菌丰度的变化,追踪确定了所分离病原菌的致病阈值。结果显示,从患病参苗体表病灶处分离的一株优势菌HP130917A-1,经回接感染证实,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其对刺参苗种的半致死浓度为1.2×106 CFU/ml。生理生化结合分子鉴定表明,该菌株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此外,完成了患病池保苗期间池水和附着基表面微生物菌群结构动态分析,共分离得到了6种主要优势菌,分别为溶藻弧菌、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溶藻弧菌一直是养殖系统中优势度最高的种类,且随着附着基在保苗池中时间的延长,其在附着基表面沉积物中的浓度越来越高。到第50天时,浓度达到8.97×106 CFU/cm2。而此时系统中参苗开始暴发腐皮综合征疾病,可将此浓度视为该病原的致病阈值。因此,在夏季保苗过程中应加强养殖系统中弧菌总数的监测,制定适宜的附着基更换频率,建立和优化刺参保苗工艺,以期为刺参苗期疾病防控和优化健康养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张文泽王印庚廖梅杰荣小军李彬张正李华范瑞用
关键词: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菌
饲料中添加3种不同投入品对筏式浅海网箱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以刺参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及肠道组织结构变化为评价指标,通过42 d的养殖实验,研究了在基础饲料(空白组)中添加20%生物胶为粘合剂制备粘性饲料(粘性饲料对照组),通过添加浒苔干粉(浒苔组)、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组)、中草药(中草药组)3种投入品对浅海筏式网箱养殖刺参生理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散失率方面,粘性饲料比空白组饲料散失率降低33.42%,添加浒苔干粉、微生态制剂、中草药对饲料散失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生长方面,中草药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分别达到(41.50±1.39)%和(0.82±0.02)%/d,显著高于其他4个实验组;在存活率方面,微生态制剂组和中草药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和粘性饲料对照组。其中,中草药组存活率最高,达到(94.03±2.28)%;在消化酶活性方面,浒苔组、微生态制剂组和中草药组的淀粉酶活性分别在第10、20、30天达到峰值,峰值分别为(1.70±0.05)、(1.60±0.04)、(1.77±0.04)U/mg prot;粘性饲料对照组的蛋白酶活性波动最大,其活性在第10天达到峰值为(1.78±0.09)U/mg prot;空白组、粘性饲料对照组和浒苔组的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实验周期内中草药组的纤维素酶活性表现为持续上升,而微生态制剂组刺参的纤维素酶活性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低值为(0.14±0.01)μg/g·min;肠道组织结构方面,粘性饲料对照组的肠道黏膜上皮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浒苔组的肌肉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中草药组和微生态制剂组刺参肠道组织结构完整,上皮细胞分泌旺盛。研究表明,通过添加生物胶所制作的粘性饲料可显著降低饲料散失率,添加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可显著提高网箱养殖刺参的成活率,并显著提高刺参个体的消化酶活力和增重率,添加浒苔对刺参生长影响不显�
郝继光王印庚廖梅杰李彬崔浩许燕邹安革张振
关键词:刺参生物胶浒苔微生态制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